張學良年譜

張學良年譜

《張學良年譜》是2009年2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友坤。本書再現了千古功臣張學良多姿多彩、曲折坎坷而又極富傳奇的愛國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學良年譜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開本:16 開
  • 正文語種:: 中文
  • 作者:張友坤
  • 出版日期:2009年2月1日
  • 裝幀:精裝
  • 頁數:1240 頁
  • ISBN:9787509705049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張學良年譜(修訂版)》依據國內外有關檔案、譜主函電、日記、遺著、口述歷史及報刊資料、學術論文等,真實詳盡地記述了驚天動地的西安事變之背景、發生、發展與和平落幕的全過程;是研究張學良、東北軍、西安事變和國共關係不可缺少的學術專著。

編輯推薦

針對《張學良年譜(修訂版)》,流傳著這樣的語句:
誰人不知張少帥
千古功臣一代驕
愛圖愛民情切切
力挽狂瀾運略韜
東北易幟金甌整
平息申原戰火消
西安事變驚天地
贏得抗日烽火燒
身陷囹圄志不渝
和平統一保台島
鐵血男兒功蓋世
華夏子孫贊勳勞

作者簡介

張友坤,1938年4月8日生於河南洛陽郊區白營村。1964年畢業於鄭州大學政治系。退休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研究員。
曾任解放軍總政白石橋乾管處第二干休所政治委員和黨委書記、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呂正操將軍秘書。轉業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法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保衛局局長,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副會長,西安事變研究中心顧問,張氏帥府張學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在五四運動爆發的一年裡》(合著),《緘默五十餘年張學良開口說話》(與管寧合著),《張學良年譜》(與錢進、李學群合著),《張學良世紀風采》(大型影集),《張學良畫傳》,《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等。
1998年赴夏威夷拜見張學良,並贈送其領銜編撰的《張學良年譜》和親自編拍的《張學良在大陸的幽居里程》錄像帶。
2000年6月3日,在夏威夷張學良住地,祝賀張學良百歲華誕,贈送《張學良世紀風采》,並與徐文惠(即徐海東大將的女兒)一起,向張學良將軍面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和抗日名將呂正操祝賀張學良將軍百歲華誕的親筆函,同時代為敬獻祝壽花籃。
錢進,1955年5月出生於南京,祖籍山東濟寧。1975年插隊,1983年金陵科技學院畢業。現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中國檔案協會委員、近現代史學研究會會員、孫中山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書畫委員會委員、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員。曾在各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有《關東遊子——東北軍》、《汪精衛幕府》等著作。
李學群,1962年8月20日生。1984年遼寧大學法律系畢業,1984-2001年於東藥職工大學任教,講師。1988年至今為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員、副秘書長。

目錄

修訂版序
編者說明
1901年 一歲
1902年 二歲
1903年 三歲
1904年 四歲
1905年 五歲
1906年 六歲
1907年 七歲
1908年 八歲
1909年 九歲
1910年 十歲
1911年 十一歲
1912年 十二歲
1913年 十三歲
1914年 十四歲
1915年 十五歲
1916年 十六歲
1917年 十七歲
1918年 十八歲
1919年 十九歲
1920年 二十歲
1921年 二十一歲
1922年 二十二歲
1923年 二十三歲
1924年 二十四歲
1925年 二十五歲
1926年 二十六歲
1927年 二十七歲
1928年 二十八歲
1929年 二十九歲
1930年 三十歲
1931年 三十一歲
1932年 三十二歲
1933年 三十三歲
1934年 三十四歲
1935年 三十五歲
1936年 三十六歲
1937年 三十七歲
1938年 三十八歲
1939年 三十九歲
1940年 四十歲
1941年 四十一歲
1942年 四十二歲
1943年 四十三歲
1944年 四十四歲
1945年 四十五歲
1946年 四十六歲
1947年 四十七歲
1948年 四十八歲
1949年 四十九歲
1950年 五十歲
1951年 五十一歲
1952年 五十二歲
1953年 五十三歲
1954年 五十四歲
1955年 五十五歲
1956年 五十六歲
1957年 五十七歲
1958年 五十八歲
1959年 五十九歲
1960年 六十歲
1961年 六十一歲
1962年 六十二歲
1963年 六十三歲
1964年 六十四歲
1965年 六十五歲
1966年 六十六歲
1970年 七十歲
1972年 七十二歲
1973年 七十三歲
1974年 七十四歲
1975年 七十五歲
1978年 七十八歲
1979年 七十九歲
1980年 八十歲
1981年 八十一歲
1983年 八十三歲
1984年 八十四歲
1985年 八十五歲
1986年 八十六歲
1987年 八十七歲
1988年 八十八歲
1989年 八十九歲
1990年 九十歲
1991年 九十一歲
1992年 九十二歲
1993年 九十三歲
1994年 九十四歲
1995年 九十五歲
1996年 九十六歲
1997年 九十七歲
1998年 九十八歲
1999年 九十九歲
2000年 一百歲
2001年 一百零一歲
附錄一 張學良口述自傳(根據錄音整理)
附錄二 張學良口述歷史首次曝光:西安事變是逼出來的(全文)
附錄三 少帥痛貶蔣介石——張學良口述歷史正式公開
附錄四 張學良職務、軍銜一覽表
附錄五 張學良將軍家族系列表
附錄六 韻目代日表
附錄七 星隕異邦 千古遺憾——張學良為什麼沒回祖國大陸
附錄八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再版後記
《張學良年譜》(修訂版)要出版了,這實在是一件使人高興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張學良將軍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又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歷史人物。因此,一直吸引著眾多學者對他的研究和探索,以至流傳著“說不盡的張學良”這樣的話。
要對一個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述,首先需要掌握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離開這個前提,只能說些空話,甚至會導致失真,那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言。
年譜是在中國有著古老傳統的一種史書體裁,是人物傳記的別體。但它同一般傳記又有著不同的特點。一般傳記可以根據作者自己的認識和寫作意圖著重敘述並剖析傳主生平中一些重要事件,而省略一些作者認為次要的情節,行文也比較自由,不必過分拘泥於時間的順序。年譜就不同了,必須嚴格依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逐年逐月以至逐日地記錄。這樣,它就有著一般傳記所不具備的某些優點:縱的方面,可以更細緻地看到傳主思想和活動怎樣一步一步發展的具體過程,包括中間可能有過的曲折;橫的方面,可以更容易看清傳主在各個時期所面對的客觀環境,看清傳主一些重要思想和活動發生的前後或同時還有哪些同它有聯繫的事情。讀者在閱讀一般傳記時沒有得到回答的一些問題,往往可以從年譜中找到答案。特別是近代的歷史,時代的變化太快了。同樣一種思想或活動,發生在這一個時候還是在那一個時候,可以起很不相同的作用或做出很不相同的解釋,時間的確定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年譜和傳記這兩種體裁,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以相互補充,而決不能相互替代。
年譜的編寫,又是一種相當艱難而且很能顯出作者功力的工作。這是因為:第一,它必須力求詳盡地收集一切同傳主有關的現存歷史資料,經過梳理,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他們對傳主有一個完整而真實的了解,這就需要長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從各種檔案、報刊、信札以及其他故紙堆中小心尋找。有時一條稀見的新資料的發現,可以使作者欣喜若狂,這種心情也許是別人難以完全領會的。第二,年譜的記事在事情發生的時間上要求精細,而過去歷史記載中有時對此卻講得很含糊,有時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斷定確切的時間。甚至會遇到這種情況:某一眾所周知的重要事實,在一般傳記中是很容易處理的,而在年譜中連應該放在什麼地方都會使作者感到為難。這些,需要通過作者細心縝密地觀察、比較和考證,才可能獲得解決。第三,年譜看起來只是以事系時,其實要把它寫好的話,必須下一番知人論事的工夫,做到全局在胸。這樣,雖是逐年、逐月、逐日的記錄,而又主次分明,前後呼應,使人讀起來感到脈絡清晰、井然有序,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流水賬。這幾點,做起來是很難很難的。此種甘苦,凡是做過一點這方面工作的人,大概都能領略到。
張友坤、錢進、李學群同志編著的《張學良年譜》出版後,受到學術界廣泛好評,成為研究張學良不可缺少的參考書。但作者卻不以此為滿足。這部書是在張學良生前出版的,作為一部完整的年譜,需要增加張學良最後五年的內容。本書出版後,又有很多重要檔案資料得到公布,學術界也發表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補充進來。作者在繼續研究中發現原來有一些表述得不夠準確或缺漏的地方,也要作適當的補充和改正。對一部已得到好評的著作,又肯下這樣大的工夫來修訂,使它進一步完善,這種治學精神是很值得欽佩的。
96歲高齡的張學良將軍是一位世紀老人,現與夫人趙一荻定居美國夏威夷,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他說,這是上帝的恩賜,也許上帝還將賦予他新的使命而讓他健在人間。
為紀念張將軍96歲華誕和西安事變60周年,“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確定編著《張學良年譜》。原議由研究會秘書長周毅教授主持其事,後因周教授肩負研究會繁重的日常工作,分身不易,特委託編者承擔。周教授無私提供了他多年收藏的一些珍貴資料。
呂正操將軍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鬍繩特為本書題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劉大年題寫書名。對前輩的勉勵和厚愛,謹表示衷心的感激。
本書編寫過程中,始終得呂正則、張魁堂同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允侯、張海鵬、耿雲志、徐輝琪、曾業英、章伯鋒、莊建平、朱東安、杜春和、耿來金、韓志遠等同志的鼓勵與支持。日本大阪外國語學院西村成雄教授熱心提供了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館藏有關檔案,請李春和李錦濤同志譯成中文,填補了這方面資料的空白。《歷史研究》雜誌社的陳文桂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張左糸兩同志對本書進行了認真校閱。在書稿列印、編排中近代史研究所的連銳峰、崔兵及航空航天工業部634所的何愛群同志做了大量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鼎力支持出版。在本書問世之際,特向上述專家、學者、同志、朋友及支持這項工作的單位與個人致以真誠的感謝。
由於時間緊迫,資料缺乏(其中有些年找不到資料),水平所限,書中疏漏、錯誤之處,當所不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將來續編、再版時加以補充改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