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臨證心得手記》較為系統地洪了張學文教授潛心鑽研中醫藥理論所積累的主要觀點和經驗,經如溫熱病的掃毒致病說、瘀熱病理說和寒溫統一觀;急症中的活血化瘀觀、毒瘀交挾論、清腦通絡論;疑難雜病中關於腦病氣血陰陽論、益氣活血論、顱腦水瘀論等等。書中還整理了各種典型疑難大證病案百餘例,充分反映了張教授融貫古今、巧辨精思、選方擇藥之匠心。其他如老藥新用、新方立意等方面亦有不少獨到和精闢的見解。
基本介紹
- 書名:張學文臨證心得手記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頁數:418頁
- 開本:16
- 定價:39.80
- 作者:張學文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764209
-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張學文臨證心得手記》中頗多創新和求索。這些觀點無疑對宏揚醫理、解析疑難、啟迪後學大有裨益。
圖書目錄
外感溫熱病篇
溫熱病的基本特點及衛氣營血辨證在臨床中的套用
談談溫病衛分證辨治中的幾個問題
略論汗法和下法的臨床套用體會
試論溫病中“毒”的概念及其臨床意義
《千金方》清熱解毒法初探
試論活血化瘀法治療溫熱病
寒溫關係縱橫談
活血化瘀法在外感及雜病中的套用心得
再論活血化瘀法在熱性病中的套用
試論溫病厥證的辨治
流行性出血熱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近況
急症疑難病篇
加強中醫治療急症研究促進中醫學術發展
中醫內科急症發展簡況及治療
《千金方》論治內科急症初探
略論劉守真對中醫內科急症的貢獻
《景岳全書》論治內科急症初探
辨治中風病的思路與方法
中風先兆證發病規律的研究
中風先兆證及清腦通絡片的理論、臨床、實驗研究
論“痰”在中風發病及治療中的意義
“虛、瘀、風”與中風之關係
通脈舒絡液治療腦血栓形成110例臨床觀察
中風痴呆證治探討
活血化瘀法及其臨床體會
瘀證辨治綱要
活血化瘀法中幾個問題小議
略論《千金方》的瘀血證治
《傅青主女科》扶正化瘀的學術觀點探討
益氣活血法抗衰老的理論及實驗研究
淺談補陽還五湯治療冠心病的體會
疑難病概論
疑難病病因探源及治療對策
淺談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與方法
試論腦髒生理之氣血陰陽
腦病證治概論
“顱腦水瘀”理論初探
水瘀交結,腦竅閉塞證治體會
熱病急症中之“毒瘀交挾”論
休克的中醫辨治體會
破傷風的中醫防治
小兒腦積水的中醫辨治體會
醫話及醫案篇
醫話
辛香開胃與甘寒滋胃
怪病多痰與怪病多瘀
效不更方與效必更方
讀《藥王孫思邈》
醫案
浮腫(慢性腎炎)
浮腫(血管神經性水腫)
浮腫(腎積水)
眩暈(美尼爾綜合徵)
眩暈(原發性高血壓)
眩暈兼髒躁(鏈黴素中毒)
眩暈(高血壓病)
眩暈(高血壓)
心悸(風濕性心臟病)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
心悸(心肌缺血)
泄瀉(潰瘍性結腸炎)
胸痹(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胸痹(冠心病心絞痛)(一)
胸痹(冠心病心絞痛)(二)
腦萎縮(一)
腦萎縮(二)
喘證(慢性支氣管炎)
咳喘(肺炎、肺結核)
黃汗
中風(腦梗死)
中風(腦血栓形成)
中風(高血壓腦病)
中風(腦血栓形成)
中風(高血壓腦病)
胃脘痛(萎縮性胃炎)
胃脘痛兼梅核氣
氣厥抽搐證
毒瘀交結抽搐證(磷化鋅中毒)
氣厥震抖證(癔病性震顫)
氣厥(腦動脈供血不良)
皮痹
熱痹(風濕性關節炎)
著痹(風濕性關節炎)
行痹(風濕性關節炎)
痛痹(坐骨神經痛)
痛痹(風濕性關節炎)
脊背痛
腰痛(腰肌勞損)
頭冷痛
面痛
胃痛(胃柿石)
不孕證
轟熱證
半身麻痛症
無名定時高熱
翻甲
鼻衄
咯血(支氣管擴張)
尿血(急性腎小球腎炎)
尿血
便血(潰瘍性結腸炎)
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
癭瘤(甲狀腺囊腫)
單純性肥胖
痰核(淋巴結炎)
痰核(淋巴結腫大)
痰核症(淋巴反應性 增生症)
乳腺增生
毛細胞白血病
肺癆(肺結核)
肺痿(肺不張)
小兒陽強不倒
小兒痙證(新生兒破傷風)
解顱(腦積水)
黧黑斑
骨槽風(下頜關節炎)
夜遊症
白細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虛勞(再生障礙性貧血)
驚叫症
點頭症
嚴重惡寒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奔豚氣
脅痛(慢性肝炎)
肝鬱(慢性肝炎)
臌脹(肝硬化腹水)
積聚(早期肝硬化)
狂證(精神分裂症)
陰火(高熱不退)
感冒
腰痛(腎下垂)
脅痛(B型肝炎)
中藥及驗方篇
試論丹參活血作用的廣泛性
牛膝當分川懷補消兩擅其長
三棱化瘀止痛力宏性平
淺談藥賤效佳之稀薟草
三七活血又止血可治多種瘀血證
草果仁化膩苔立竿見影
黃芪用途廣,益氣功效彰
磁石為平肝良藥
……
附篇
溫熱病的基本特點及衛氣營血辨證在臨床中的套用
談談溫病衛分證辨治中的幾個問題
略論汗法和下法的臨床套用體會
試論溫病中“毒”的概念及其臨床意義
《千金方》清熱解毒法初探
試論活血化瘀法治療溫熱病
寒溫關係縱橫談
活血化瘀法在外感及雜病中的套用心得
再論活血化瘀法在熱性病中的套用
試論溫病厥證的辨治
流行性出血熱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近況
急症疑難病篇
加強中醫治療急症研究促進中醫學術發展
中醫內科急症發展簡況及治療
《千金方》論治內科急症初探
略論劉守真對中醫內科急症的貢獻
《景岳全書》論治內科急症初探
辨治中風病的思路與方法
中風先兆證發病規律的研究
中風先兆證及清腦通絡片的理論、臨床、實驗研究
論“痰”在中風發病及治療中的意義
“虛、瘀、風”與中風之關係
通脈舒絡液治療腦血栓形成110例臨床觀察
中風痴呆證治探討
活血化瘀法及其臨床體會
瘀證辨治綱要
活血化瘀法中幾個問題小議
略論《千金方》的瘀血證治
《傅青主女科》扶正化瘀的學術觀點探討
益氣活血法抗衰老的理論及實驗研究
淺談補陽還五湯治療冠心病的體會
疑難病概論
疑難病病因探源及治療對策
淺談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與方法
試論腦髒生理之氣血陰陽
腦病證治概論
“顱腦水瘀”理論初探
水瘀交結,腦竅閉塞證治體會
熱病急症中之“毒瘀交挾”論
休克的中醫辨治體會
破傷風的中醫防治
小兒腦積水的中醫辨治體會
醫話及醫案篇
醫話
辛香開胃與甘寒滋胃
怪病多痰與怪病多瘀
效不更方與效必更方
讀《藥王孫思邈》
醫案
浮腫(慢性腎炎)
浮腫(血管神經性水腫)
浮腫(腎積水)
眩暈(美尼爾綜合徵)
眩暈(原發性高血壓)
眩暈兼髒躁(鏈黴素中毒)
眩暈(高血壓病)
眩暈(高血壓)
心悸(風濕性心臟病)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
心悸(心肌缺血)
泄瀉(潰瘍性結腸炎)
胸痹(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胸痹(冠心病心絞痛)(一)
胸痹(冠心病心絞痛)(二)
腦萎縮(一)
腦萎縮(二)
喘證(慢性支氣管炎)
咳喘(肺炎、肺結核)
黃汗
中風(腦梗死)
中風(腦血栓形成)
中風(高血壓腦病)
中風(腦血栓形成)
中風(高血壓腦病)
胃脘痛(萎縮性胃炎)
胃脘痛兼梅核氣
氣厥抽搐證
毒瘀交結抽搐證(磷化鋅中毒)
氣厥震抖證(癔病性震顫)
氣厥(腦動脈供血不良)
皮痹
熱痹(風濕性關節炎)
著痹(風濕性關節炎)
行痹(風濕性關節炎)
痛痹(坐骨神經痛)
痛痹(風濕性關節炎)
脊背痛
腰痛(腰肌勞損)
頭冷痛
面痛
胃痛(胃柿石)
不孕證
轟熱證
半身麻痛症
無名定時高熱
翻甲
鼻衄
咯血(支氣管擴張)
尿血(急性腎小球腎炎)
尿血
便血(潰瘍性結腸炎)
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
癭瘤(甲狀腺囊腫)
單純性肥胖
痰核(淋巴結炎)
痰核(淋巴結腫大)
痰核症(淋巴反應性 增生症)
乳腺增生
毛細胞白血病
肺癆(肺結核)
肺痿(肺不張)
小兒陽強不倒
小兒痙證(新生兒破傷風)
解顱(腦積水)
黧黑斑
骨槽風(下頜關節炎)
夜遊症
白細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虛勞(再生障礙性貧血)
驚叫症
點頭症
嚴重惡寒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奔豚氣
脅痛(慢性肝炎)
肝鬱(慢性肝炎)
臌脹(肝硬化腹水)
積聚(早期肝硬化)
狂證(精神分裂症)
陰火(高熱不退)
感冒
腰痛(腎下垂)
脅痛(B型肝炎)
中藥及驗方篇
試論丹參活血作用的廣泛性
牛膝當分川懷補消兩擅其長
三棱化瘀止痛力宏性平
淺談藥賤效佳之稀薟草
三七活血又止血可治多種瘀血證
草果仁化膩苔立竿見影
黃芪用途廣,益氣功效彰
磁石為平肝良藥
……
附篇
文摘
著作權頁:
《重訂廣溫熱論》指出:“蓄血在上焦者屬心包絡,症必脈細肢厥,胸痹痛厥……;蓄血在中焦者屬脾絡,症必脘痛串脅,脈澀肢厥……;蓄血在下焦者屬肝絡沖脈,症必左脈弦澀,手足厥冷,大便溏黑,小便自利,神昏如狂”。從何秀山“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塞心孔”的觀點分析可知,熱閉包絡,瘀塞心竅,當為神昏竅閉肢厥的重要因素。因熱陷心包,血為邪滯,包絡壅塞,宗氣不行,全身血液阻滯為瘀,必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為厥。若毒重瘀甚,髒氣衰敗,則可形成喘喝多汗,膚冷肢厥顏面青灰,內閉外脫之險證。另外,瘀血一旦形成,亦可化毒(病理之毒)。我們認為“瘀血即為敗血,敗血也可化毒,其理昭然”。
聯繫現代醫學的感染性休克,頗似瘀熱交結所致之厥證,病初由於微血管痙攣,毛細血管內缺氧,酸性代謝產物積聚,繼之毛細血管壁的肥大細胞釋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質,使所有毛細血管同時擴張,結果大量血液停滯在血管床內,內臟瘀血,機體有效循環血量急驟減少,出現昏睡,以至半昏迷,面色發紺,四肢冰涼,皮膚濕冷,脈搏微弱等休克症。同時由於血灌注量不足,血流緩慢,血液濃縮,血管內酸性產物積存,再加以血管壁內毒素的損傷,毛細血管內易有凝血和血栓形成,其中充滿白細胞、血小板、纖維素,以至毛細血管內出現瘀積現象,而形成急性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嚴重影響微循環通暢,使休克不易恢復。
②痰濁致厥:痰濁致厥,多為痰濁壅肺,肺氣閉塞而厥;或濕熱久郁不解,釀蒸痰濁,蒙蔽心包而得。此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若不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必致“昏厥為痙也”。
痰與瘀為不同的病理產物。一旦產生,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且致病紛雜,各呈異端。然而痰與瘀的病理變化,追溯其本,實為同源,因為痰來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津受熱則灼煉為痰;“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濕熱郁久,釀津為痰。而且,痰瘀又可相因為患,如瘀血阻滯,礙於氣化,氣不化津,可蓄津為痰(飲);反之,痰滯氣機,氣滯血不暢流,亦可致瘀,可見二者在溫病過程中往往相兼為患,只不過證情表現各自有所偏重罷了。
《重訂廣溫熱論》指出:“蓄血在上焦者屬心包絡,症必脈細肢厥,胸痹痛厥……;蓄血在中焦者屬脾絡,症必脘痛串脅,脈澀肢厥……;蓄血在下焦者屬肝絡沖脈,症必左脈弦澀,手足厥冷,大便溏黑,小便自利,神昏如狂”。從何秀山“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塞心孔”的觀點分析可知,熱閉包絡,瘀塞心竅,當為神昏竅閉肢厥的重要因素。因熱陷心包,血為邪滯,包絡壅塞,宗氣不行,全身血液阻滯為瘀,必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為厥。若毒重瘀甚,髒氣衰敗,則可形成喘喝多汗,膚冷肢厥顏面青灰,內閉外脫之險證。另外,瘀血一旦形成,亦可化毒(病理之毒)。我們認為“瘀血即為敗血,敗血也可化毒,其理昭然”。
聯繫現代醫學的感染性休克,頗似瘀熱交結所致之厥證,病初由於微血管痙攣,毛細血管內缺氧,酸性代謝產物積聚,繼之毛細血管壁的肥大細胞釋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質,使所有毛細血管同時擴張,結果大量血液停滯在血管床內,內臟瘀血,機體有效循環血量急驟減少,出現昏睡,以至半昏迷,面色發紺,四肢冰涼,皮膚濕冷,脈搏微弱等休克症。同時由於血灌注量不足,血流緩慢,血液濃縮,血管內酸性產物積存,再加以血管壁內毒素的損傷,毛細血管內易有凝血和血栓形成,其中充滿白細胞、血小板、纖維素,以至毛細血管內出現瘀積現象,而形成急性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嚴重影響微循環通暢,使休克不易恢復。
②痰濁致厥:痰濁致厥,多為痰濁壅肺,肺氣閉塞而厥;或濕熱久郁不解,釀蒸痰濁,蒙蔽心包而得。此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若不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必致“昏厥為痙也”。
痰與瘀為不同的病理產物。一旦產生,又成為新的致病因素。且致病紛雜,各呈異端。然而痰與瘀的病理變化,追溯其本,實為同源,因為痰來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津受熱則灼煉為痰;“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濕熱郁久,釀津為痰。而且,痰瘀又可相因為患,如瘀血阻滯,礙於氣化,氣不化津,可蓄津為痰(飲);反之,痰滯氣機,氣滯血不暢流,亦可致瘀,可見二者在溫病過程中往往相兼為患,只不過證情表現各自有所偏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