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鎮

張夏鎮

張夏街道辦事處(原張夏鎮),以下簡稱張夏街道,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濟南市長清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魯政函民字〔2016〕10號),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撤銷張夏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張夏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張夏鎮政府駐地。張夏街道地處濟南市長清區以南19公里,南臨旅遊城市泰安23公里,北距省會濟南25公里,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具有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張夏原名張下,因在張山之下得名。全鎮共轄53個行政村,138平方公里,4.6萬人,耕地4.6萬畝。典型溫帶氣候,雨量充足,有著名景點義淨寺饅頭山(世界第三地質名山)、蓮台山曉露泉四禪寺等,特色資源為木魚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夏街道辦事處
  • 外文名稱:ZhangXia
  • 別名:張下、張夏、茬、山茬、山茌莊、張夏街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濟南長清區
  • 下轄地區:5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長清區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308
  • 地理位置:長清區以南19公里
  • 面積:138平方公里
  • 人口:45313(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引)
  • 方言:長清話、濟南話
  • 氣候條件:典型溫帶氣候,雨量充足
  • 著名景點義淨寺饅頭山(世界第三地質名山)、蓮台山曉露泉、四禪寺等
  • 機場: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 火車站:濟南站,濟南西站,濟南東站
  • 車牌代碼:魯A
  • 行政代碼:370113
  • 資源:木魚石
  • 評價: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數據,名稱來歷,資源優勢,經濟狀況,招商引資,黨建工作,社會事業,教育與科技,村鎮建設,文化、衛生,歷史文化,歷史遺蹟,旅遊資源,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周代(前11世紀——前771年)屬清(或清亭),周武王統一中原後,大封功臣和古帝王后裔。其中,封黃帝後裔於清,地域包括:張夏、萬德、五峰、馬山和平安東部地區。後人建亭以垂永久,史稱“清亭”。(清亭何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屬齊國石窟邑,稱清、京茲
張夏鎮地理位置張夏鎮地理位置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國書、高無丕帥師伐(魯)及清(張夏、萬德一帶)。
秦(前221——前207年)屬濟水郡茌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施行郡縣制,廢除清地名,更名茬縣,其地名同前。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東巡封太山,令李斯寫頌文並刻石記功。封禪後,到茬縣石宿(今五峰山)封山祭地,在此立李斯小篆碑一座。一來刻石記功,二來有統一文字之目的。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韓相張良來茬縣(今張夏)會見婁敬,秘商刺殺秦始皇事宜。
西漢(前220——25年)泰山郡茌縣,張夏為治所。公元前一百五十一年,封劉胡為濟北王,都盧城。當時茬縣歸屬濟北國。《史記、索隱》云:胡在位五十餘年,他仁賢足記,忠列斯彰。
張夏街道
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十月,漢王劉徹前往雍城(鳳翔縣)祭祀帝王。不久,有人捉住一隻獨角五蹄異獸,有人稱“麒麟”。同時,天空出現長星,人曰“元光”;陸地得奇獸,人稱“狩”。因此,以吉祥改定帝號曰“元狩”。此時,濟北王劉胡聽說武帝劉徹在這個吉祥時段前往泰山封禪,便上書呈獻泰山及周圍幾個縣歸皇家。劉徹高興的接受了,便下令建立泰山郡(此為泰山郡之始)。為了獎勵劉胡,劉徹便多割幾個縣劃歸濟北國作為補償。按照當時習慣,濟北國應當建立幾個相對應的縣。貢獻出茬縣,在平原地區就成立了茌平縣。茬縣為了區別茌平,又加了山字,成山茬縣。這樣一來,名變了,字也改了,但音沒有變(此為山茌之始)。公元前102年、公元前193年、公元前89年分別三次,武帝東封泰山後,來山茬縣石(原石)封山祭地(劉徹來此只是因為秦始皇來此之故)。
東漢(25——220年)屬泰山郡茌縣,張夏為茌縣治所。
三國(220——265年)屬泰山郡山茌縣,張夏為山茌縣治所·
公元237年1月,在山茬縣(今張夏)發現黃龍,上下視為吉祥。因故,魏明帝曹睿便由當年的青龍五年改為景初元年。
(265——420年)屬泰山郡山茌縣,張夏為山茌縣治所。公元358年,前燕泰山郡長賈堅駐防山茬(今張夏)。東晉徐兗西卅刺史荀羨率軍北伐,攻陷山茌,生擒賈堅。公元359年8月,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塵遺司馬悅明復取山茌。
張夏鎮張夏鎮
南北朝(420——589年)屬太原郡、東太原郡山茌縣,張夏為太原郡治所、山茌縣治所;東太原郡治所、山茌縣治所·
南燕主慕容封朗公為東齊王。管轄奉高(今太安市)、山茌(今張夏)兩縣地。慕容德認為僧朗(俗名朗公)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且弟子不無高人。南朝宗謝靈運就是他的弟子。還對執政做過貢獻。朗公收到書後,便給慕容德回信,史稱《譽南燕主慕容德書》,其中講到:“貧道味靜深山,豈煥此位?且領民戶,興造靈剎。”
公元432年,屬南宋冀州在歷城(今濟南市)太原郡·太原郡設在山茌(今張夏)·
公元468年山茌歸北魏,在此建東太原郡。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由於農民起義之故,東太原郡由山茌移駐升城(今歸德盧城)。
隋朝(581——618年)屬齊郡歷城縣。
唐朝(618——907年)屬齊州山茌縣,張夏為山茌縣治所。
宋朝(960——1127年)屬濟南府長清縣。
元朝(1127——1368年)屬泰安州長清縣。
明朝(1368——1644年)屬濟南府長清縣。
清朝(1644——1911年)屬濟南府長清縣。
民國,屬山東省濟南道長清縣(1911——1949年)。
其轄區為民國初年的山茌區青保里上龍華、張夏等15村,中川區石保里井峪、青楊樹等29村。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前後為六區、二鎮土門等3村、三鎮青楊樹等3村,九至十二鄉和三區二鎮張夏十七至二十鄉的全部村莊。
長清縣解放前後為第六區·
1952年為5區(後改張夏區)轄土門鄉、小寺鄉、車廂峪鄉、張夏鄉、青楊鄉、岳莊鄉、詩莊鄉·
1958年撤區並鄉後為張夏鄉,是年秋改為張夏公社·
1959年崮山併入沿稱張夏公社,同年秋撤消長清縣制劃屬歷城縣。1961年恢復長清縣建制後還屬。1976年崮山公社劃出。
1984年2月區劃體制改革時撤銷張夏公社建張夏區。
1985年10月區劃調整時改區為鎮,始今名。
註:西漢至唐以前為長清縣政府駐地。
2016年10月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時,撤銷張夏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張夏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轄:張夏村、金家莊村、上龍化村、下龍化村、金家峪村、韓家莊村、杜家莊村、徐毛村、丁家莊村、茶棚村、石店村、劉家溝村、青楊北村、青楊南村、土門村、靳莊村、井字村、小寺村、吳家莊村、宋家莊村、黃草窪村、薛家莊村、三尖台村、孔家莊村、紅石嶺村、井字坡村、綠豆囤村、周家庵村、車廂峪村、北泉村、土屋村、梨棗峪村、尹莊村、王家莊村、楊家泉村、王家泉村、於家盤村、焦家台村、紙坊村、桃園村、大婁峪村、岳家莊村、上泉村、下泉村、長灣村、花岩寺村、東野老村、西野老村、詩莊村、井峪村、邵家莊村、高家莊村、積家峪村
張夏鎮張夏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引)
總人口
45313

22724

22589
家庭戶戶數
13619
家庭戶總人口(總)
45003
家庭戶男
22584
家庭戶女
22419
0-14歲(總)
9430
0-14歲男
4862
0-14歲女
4568
15-64歲(總)
32017
15-64歲男
16088
15-64歲女
15929
65歲及以上(總)
3866
65歲及以上男
1774
65歲及以上女
209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3726

名稱來歷

張夏街道處御道邊,又在丘陵邊緣,實為戰略要地。歷史上兵荒馬亂中首遭其害,民不聊生。明朝初期,走四方的災民在優惠政策的感召下紛紛回原籍,又加上洪武年間遷來大量移民,底人不走。曾有人出謀:今後力受害或不受害,地名致關重要。經過醞釀認為,好地名要依公認的好人之名,組合一個地名為最好。當地歷史名人中的好人,排來排去最好有名的有以下幾個:唐三藏義淨(俗名張文明),婁敬梁大夏,辟司…….。義淨法師精遍佛家經、律、論,濟貧救民,普渡眾生為天下第一;婁敬,軍人出身又是謀士;梁大夏,於唐朝開元間在本地任父母官,監理大修“大唐齊州神寶寺“,善事功績傳天下;辟司徒,戰國時期在齊國也當過官又當過兵。選來選去,選中了唐三藏張文明和山茬令梁大夏。在兩人姓名中各選一字組成地名,選中了“張夏”兩個字。從洪武年間以後,知內情的人,就認為此地已改為張夏。不知的就認為是山茌或茬。從那以後此地就有多種地名叫法:張夏、張夏、茬、山茬、山茌莊、張夏街等。
張夏鎮張夏鎮

資源優勢

張夏街道地處長清區東南19公里,南臨旅遊城市泰安23公里,北距省會濟南25公里,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有著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是以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旖旎的自然風貌而聞名的名勝區。
張夏鎮張夏鎮
境內物產資源豐富,木魚石為張夏街道獨有資源,已研製出各類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保健品及工藝品40多個系列,400餘個品種,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名勝古蹟眾多,是這裡的突出優勢,有世外桃源——蓮台山,隋朝摩崖造像——五十三參,世界地質活標本——饅頭山,泉城新春第一游——張夏杏花村萬畝玉杏園旅遊區。工業園區建設快速發展,規劃建設了水龍王工業園、青北少數民族民營經濟園。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擁有國家級大型企業1家,市級3家,主導產品有中央空調、壓力容器、供暖設備、煤氣鑄管等。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成為遠近聞名的林果強鎮,主導產品有玉杏、黃金梨、無核葡萄、元豐核桃、泰山小白梨等,已建成萬畝玉杏、萬畝黃金梨、萬畝乾雜果和萬畝葡萄長廊林果基地。先後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等。
張夏街道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萬畝玉杏、萬畝泰山小白梨、萬畝乾雜果、萬米葡萄長廊“四個一萬畝”林果基地,主要產品有玉杏、小白梨、核桃、板栗、葡萄等,其中萬畝玉杏基地被列入“市長三號工程”和“全市八大林果基地之一”,在萬畝玉杏園已連續成功舉辦了濟南市四屆杏花節和採摘節,有“泉城新春第一游”的美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唐朝皇家寺院、三藏法師義淨出家修行之地——四禪寺,世界地質文化遺產——饅頭山,世外桃源——蓮台山,隋朝摩崖造像——五十三參以及雙泉庵、龍華寺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其中饅頭山於2003年10月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同年12月饅頭山地質公園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是濟南市唯一一處省級地質公園;水資源豐富,有中小型水庫四座,有泉城72名泉之一的曉露泉,還有李密泉、段家泉等清泉56處。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木魚石為張夏街道獨有資源,已研製出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保健品及工藝品,40多個系列,40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泰國、日本等,享有“中國的木魚石在張夏”之美譽,還有花崗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張夏街道是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點。
張夏鎮張夏鎮
立足山區實際,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確定了“中部為特色農業示範區、東部為特色林果業基地、西部為有機農業產業區”的發展布局。有萬畝玉杏、萬畝泰山小白梨、萬畝乾雜果 “三個一萬畝”林果基地,其中萬畝玉杏成為農業部“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八寶峪的桌球Q牌山雞蛋成為世博會供應產品,玉杏園區列為市級第一批都市農業觀光園,金峪大櫻桃園成為市級標準化示範園,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38家;旅遊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佛教聖地義靜寺已重建完畢;有唐朝三藏法師義淨出家修行之地——四禪寺,世界地質文化遺產——饅頭山以及蓮台山、五十三參、雙泉庵、龍華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蹟濟南市杏花節和採摘節,已經享有“泉城新春第一游”的美譽;。是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點。

經濟狀況

1997年張夏街道財政收入實現1382萬元, 農業總產值9833萬元,工業總產值959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0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1000%、129%、3080%、506%。1997年人口出生率1 5.68‰,人口自然增長率8.43‰,分別比1986年下降1.88個千分點、3.20個千分點。1993年,被評為國家級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農業1997年,全鎮有效灌溉面積1206公頃,糧食總產2038.5萬公斤比1986年增加243萬公斤; 有柴油機45台,電動機1510台,汽油機100台,農用汽車125輛,拖拉機329台,大、中、小型收割機、播種機共76台,農機總動力33390千瓦。1986~1997年,全鎮共投資3.6億元,投工1400萬個,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2 60項。其中,加固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2座,攔河壩1座,塘壩23座,方塘47座,維修配套機井278眼,維修石店水庫配套渠道12400米,揚水站32處,擴大和改善水澆面積360公頃。全鎮有30個村吃上自來水。1997年,果園面積達1706.6公頃,各種果樹65萬株。為實現林果規模經營,建起了萬畝玉杏基地,是全市8大林果基地之一,被列為市長“三號”工程。 1997年果品總產量達637.5萬公斤,總收入達1256.9 8萬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180.2萬公斤和300萬元。 荒山5933.3公頃,已造林綠化50 00公頃,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4.6%。 大牲畜存欄1.21萬頭,生豬4.60萬頭,羊4.62萬隻,家禽38萬隻,兔2萬隻, 蜂8000箱。蔬菜面積、總產量分別達到150公頃、3612萬公斤。林牧副產值達7660萬元。
工業經濟蓬勃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9家,以冶金、水龍王、供水換熱為龍頭的暖通生產企業達45家,取得D級壓力容器生產許可證的有8家,形成了江北最大的水暖設備生產基地,成為名符其實的水暖之鄉, 2010年張夏街道以壓力容器為主要特色,被省委省政府評選為“山東省特色產業鎮”。先後引進了國建、華科熱力、晨旭化工等重點項目。隨著一批新項目的落地投產和現有企業的裂變擴張,我鎮工業經濟的產品結構更加多樣化,由以壓力容器、水暖器材為主導向壓力容器、機械製造、服裝、機件加工、瓶類裝具等多元化轉變。
國內生產總值5.36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04億元、3.35億元、0.97億元,同比分別減少8.6%和增長7.6%、2.9%。地方財政收入732萬元,同比減少10.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元,同比增長2.5%。
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85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財政收入1376.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23萬元,分別占計畫的136%、123%;完成農業及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4.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4億元,同比增長20%、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50元。

招商引資

木魚石是一種珍稀礦種,為長清區張夏街道所獨有,形成於5.5?5.6億年前,儲量2000萬立方米,木魚石經國家科學技術成果鑑定[(1992)魯科鑒字53號]及瑞典皇家科學院專家鑑定,含有26種對人體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經水浸泡能夠析出硒、鋅、鈷、鍶、氟、錳等多種元素,泡水二小時,接近達到優質礦泉水的標準。用木魚石製作的器皿,具有通透防腐性能,酷暑季節泡茶三天色香味不變。
木魚石工藝保健品的開發套用屬國際首創,為人類開發了一條攝取微量元素的新途徑。已研製出各類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保健器皿及工藝品,達40多個系列近400個品種。用木魚石加工的餐飲等器具集保健、營養、工藝、收藏於一體,是人們饋贈親朋、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產品暢銷韓國、日本、東南亞,具有極高的商業開發價值,因此投資該項目是切實可行的。

黨建工作

張夏街道辦事處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農村黨員幹部民眾為出發點,強化工作力度,增強遠程教育的實效性。
張夏鎮張夏鎮
一是在教育形式上,實行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相結合。針對農村黨員居住比較分散,實施集中教育存在一定難度的實際,要求各站點靈活掌握教育方式,由單純的集中教育向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相結合轉變。對政治理論、政策法規、致富經驗等具有普遍需求的教育內容,由各村統一組織黨員幹部民眾到遠程教育站點學習。對行動不便或有特殊原因不能參加集體學習的黨員,由站點管理員刻錄成相應的課件光碟,通過送片上門,讓黨員在家中自行安排時間學習。
二是在教育對象上,實行黨員教育與民眾教育相結合。在遠程教育教學培訓工作中,注重將黨員教育與民眾教育相結合,逐步把受教育範圍擴大到入黨積極分子、種養大戶和普通民眾。
三是在教育內容上,實行需求與教學相結合。要求各站點通過深入摸排,及時了解黨員民眾的學習需求,並結合現有的課件資源,每月制定相應的教學計畫、教育內容,並在公布欄內預告,讓黨員民眾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對黨員民眾學習需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的,採取引進、下載、交流等形式,積極落實相應課件,盡最大努力予以滿足。從而實現教育內容由“有什麼就播放什麼”向“民眾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的轉變,成為民眾了解市場信息的“千里眼”、“順風耳”。

社會事業

1600平方米的敬老院公寓樓內外粉刷,2008年5月初完工;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紮實推進,王泉村已完成變電室、泵房、蓄水池主體工程,鋪設村外管道和入戶管道4500米,供水到戶,青楊規模化供水工程正在鋪設村外管道11公里,水廠正在招標。
張夏鎮張夏鎮
退耕還林還果2000畝,完成全年任務的80%;新發展“一池三改”示範村5個,新建沼氣池178戶,占全年任務的17%;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桃園、岳莊擴建茶園100畝,僅此一項每畝地可收入2000元。成功舉辦了濟南市第七屆杏花節,接待遊客10萬人次,為民眾增收搭建了平台。孔莊新國小基本完工,2008年7月份學生遷入了新教室。16個村安裝路燈500餘盞,民生問題明顯改善。

教育與科技

1997年,全鎮有學校46所,其中中學3所,在校生1194人;國小43所,在校生3380人;幼稚園33所,幼兒教師55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國小在校生鞏固率、國小畢業升學率、國中在校生鞏固率分別為100%、100%、96.5%和92%。殘疾兒童入學率為100%。 3歲以上兒童入園率為51%。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八五”期間,共掃除青壯年文盲1378人,青壯年非文盲率由“七五”末的93%提高到99.98%。鎮村兩級多種培訓班教育網路初步形成, 約占農村勞力8%的從業人員接受了多種專業的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1988年全鎮中國小完成了“六配套”工程。1990年中心國小達到一類標準。1995年10月,建成青楊中學教學樓,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容納24個教學班。1995年,經市政府驗收批准為實現“兩基”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達標的鄉鎮。到1997年底,國中及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85%、92%。有中學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38人;國小高級教師97人。1986~19 97年,共有70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有省級優秀教師1名、市級優秀教師30名。 1997年, 有各類科技人員123名,有農民科技協會、學會、研究會13個,會員600餘名。 12年,全鎮共引進各類人才310人,培訓各類人員2.3萬人次。共實施各類科技項目87項,其中,農業良種良法推廣46項。水龍王集團與全國3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實施“產學研工程”,已獲星火計畫科研獎40餘項,1990年被評為市級星火骨幹企業、明星企業、科技推廣中心。1996年,水龍王集團董事長梁國利被授予全國星火計畫先進工作者稱號。紙坊村靖樹章堅持20餘年為山東農科院布點試驗,推廣山區農作物良種,帶出一批農民科技隊伍,多次榮獲省、市級科技先進工作者。

村鎮建設

張夏街道辦事處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以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1992年,拓寬、改造了鎮政府駐地東西大街,街寬30米,長1000米,並鋪了瀝青路面,將蓮台山旅遊區及詩莊、紙房兩辦事處的公路與104國道連線。 1993年,開始對鎮政府駐地進行改建、擴建、新建。將車站街規劃為中心大街,設辦公區和文化區,蓮台山商城及鎮前黃金路、饅壽山路為商貿區, 沿104國道北側為工業開發區,鎮政府以北至蓮台山商城以東為居民區。1994年,新開通了寬30米的蓮台山路和黃金路,分別與104國道、張夏大街連線。至1997年底,在規劃區內先後建起了40餘幢2層小樓的商業街和建築面積為5萬平方米的蓮台山商城, 一個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以旅遊產品開發、農副產品批發、飲食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齊全的“三縱三橫”的新型“衛星城”初具規模。全鎮53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已全部完成,其中水龍王集團的60幢“小康樓”和居民宿舍樓相繼竣工。全鎮的鎮村建設形成了以水龍王集團、 鎮政府駐地、青楊管理區和沿104國道“三片一線”的新格局。 交通·郵電津浦鐵路、104國道貫穿全鎮南北。至1997年,公路通車裡程53公里,其中國道18公里, 鄉村公路35公里。
全鎮村村通公路。有運輸汽車238輛,大小客車46輛,吉普、轎車62輛。 1997年,郵電所2處,長途數字電路發展到30條,市話達1768門,無線尋呼200部,行動電話120部, 公用電話28部,磁卡電話13部。全鎮通電話的行政村已達33個,電話普及率已達2.2部/百人。郵電儲蓄總額已達650萬元。 民營經濟1986年以來,鎮委、鎮政府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奔小康、建強鎮、創一流”為目標,始終堅持“農業立鎮,工業強鎮,三產興鎮”的發展戰略。至1997年底,全鎮民營經濟已成為主要經濟支柱,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發展到118家和3283戶,從業人員達9600餘人,完成產值30610萬元,利稅4130萬元,分別占全鎮工業產值、利稅的32%和35%。 1995年,以靳莊、張夏兩個經濟大村為龍頭成立了靳港集團和張夏集團。靳港集團主要經營項目為木魚石產銷、 鑄造、運輸、飲食服務以及豬、魚養殖等,年產值1500萬元, 利稅110萬元。張夏集團和鎮政府共同投資980萬元,建成了蓮台山商城並於1996年6月竣工開業, 吸納120戶,近2000個攤點,至1997年交易額達1600萬元。1996年,張夏街道被市政府評為市場網點建設先進單位。

文化、衛生

有電影隊1個。 1990年後,鎮廣播站及金莊、紙坊、三尖台村新上電視轉播站4處,電視節目覆蓋率87%。1993年開始新上有線電視,到1997年底,全鎮已發展到3000餘戶。每年春節期間組織開展各種民間娛樂活動。張夏村的“撅大官” 表演隊曾3次到市參加匯演。1990~1997年,每年在鎮政府駐地組織秋末冬初物資交流會,每年到會人數10萬人次。 有衛生院1處,占地面積74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0平方米。1997年,設有門診、住院部等16個科室,有床位47張,職工74人,其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13人、初級59人。配有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萬能手術床、救護車等醫療設備。1993年,鎮衛生院通過部頒一級甲等醫院的評審。1994年,實行合作醫療,全鎮人民均參加了合作醫療。省立醫院於1994年在鎮衛生院設立專家門診,至1997年底,共接診192 00人次。1996年12月,被批准為長清縣張夏中心衛生院。1997年底,全鎮村級衛生室48個,其中甲級衛生室38個,村級衛生員108人,基本解決了村民就醫問題。 1986~1997年,共舉辦各種體育比賽148餘次,參賽2.3萬人次。全年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達2.8萬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1995年,被市政府授予市場網點建設先進單位,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科技示範鄉鎮,1995~1997年連續3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方位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歷史文化

張夏古鎮,山川毓秀,地靈人傑,戰國名臣范蠡、西漢政治家留侯張良,關中侯婁敬均在功成名就後來這裡隱居,晉朝名士張忠、唐朝與陳玄奘法師齊名的高僧三藏法師義淨、宋朝仙人靳八公都出生在此地,並在此修行。隋朝農民起義領袖李密、唐末農民起義首領黃巢都在這裡修築過的宮殿,唐代大詩人杜甫遊覽張夏住在神寶寺,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佳話,這些文臣武將、雅人騷客都在張下留下了眾多美麗的傳說和文化遺蹟。
張夏鎮山清水秀,林茂景幽,歷史源遠流長,兩漢時期在此設茌縣,後改為山茌縣,是自春秋以來南北通衢的御道要地,西漢至唐歷代在此設長清縣治所,歷經數千年的滄桑,遺存下大量的文化古蹟,有唐朝皇家寺院三藏法師義淨出家修行之地四禪寺(土窟寺),世界地質文化遺產“饅頭山”,“世外桃源”蓮台山、隋唐摩崖造像??五十三參以及雙泉庵、龍華寺、琉璃宮(泰山行宮)、真武閣、黃巢寺、神寶寺等文化遺蹟,還有婁敬洞、王母洞、朝陽洞、八卦洞等“七十二洞天”自然人文景觀,其中饅頭山於2003年10月批准為省級地質遺產保護區,同年12月饅頭山地質公園被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是濟南市唯一一處省級地質公園。

歷史遺蹟

四禪寺
原名永慶寺、土窟寺、四禪寺。隋、唐時稱土窟寺,位於張夏街道駐地東北2.5公里處。唐宋建有宏大的“萬菩薩殿”一座。現存面闊3間、進深1間的大殿1座,前有出廈,梁架為四杉椴,上置平梁,立爪柱,原有正脊,經改建成卷棚式大雄寶殿,明代重修。另有高4米的宋代經幢一座,其上所刻佛經,字跡清晰可辨。寺北山腰300米處,有唐三藏義淨法師真身塔一座。內有浮雕像1佛2菩薩,呈禪定狀。北有治平年間(1064-1067年)石像題記1塊,有碑碣6通。該寺創建年代不詳,從現有唐碑看,建寺較早,唐朝時較興盛;唐朝時與玄奘齊名的高僧義淨於貞觀十九年,年方8歲就在土窟寺(後來改為四禪寺)出家,研習《法華經》。貞觀22年(646年),受具足戒,正式成為一位僧人。公元665年12月9日,李治、武則天抵達齊州,19日到四禪寺,義淨接待了這兩位貴人,並給他們講經論禪,懂佛教經、律的武則天,對義淨的才學極為讚賞,義淨為研究佛學先後在洛陽、長安等地求學,研習各家經典,然而在各執一辭的諸學說前,他所產生的疑惑也跟著佛學修為的增加而越來越多。最直接明了的解決方案無疑是去佛祖出生的國度一辯真偽。於鹹亨二年(公元671年),仰慕法顯大師和玄奘大師的高風,義淨毅然從香港登船,赴印度求法巡禮。至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又回到洛陽,前後共二十五年,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義淨歷盡千辛萬苦,帶回真容聖像一尊,佛舍利三百粒,梵文佛經四百部。為了歡迎求法歸來的義淨大師,大周女皇武則天親自率領朝廷文武百官,在東都洛陽東門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典。隨後,敕封義淨大師“三藏”之號,設立翻譯佛經的譯場,請義淨大師為譯主。新經譯出後,武則天又親筆為新經寫了《大周新翻聖教序》。幾年以後,中宗李顯復位,改“周”為“唐”。朝廷仍然很重視佛經翻譯,義淨大師仍然是大唐國立譯場的譯主。譯場以左右丞相為監譯,聚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有來自七個國家和地區的義學高僧、學者,還有二十多位朝廷遴選的飽學之士。到印度取經不容易,正如義淨大師詩中所說的那樣,“去人成百歸無十”──比九死一生的風險還要大!但翻譯佛經也不容易,如來大法,奧妙無比,豈可等閒視之?義淨大師深知翻譯佛經的責任是如何的重大。他以完全的獻身精神和十年留學那爛陀的學養從事翻譯,孜孜不倦,一絲不苟,不敢稍有懈怠!公元七一三年,義淨大師為求法譯經,造福於東土,耗盡了他的心血,在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溘然而逝。身後留下了新譯經、律、論一百零七部,共四百二十八卷。這些新經以有關戒律的經典為主,填補了漢譯佛典的空缺。此外,義淨大師自己還寫了五部著作,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也都是大師的精心之作,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公元九八二年,北宋贊寧法師奉旨編撰《高僧傳》,輯錄到唐高宗為止的《續高僧傳》以後的名德事跡,義淨大師為赫然入傳的第一位!歷史上中國的高僧很多,但既赴印度求法,又回國有大量的譯傳,被後代尊為三藏法師、翻譯家、旅行家的,則只有玄奘大師和義淨大師。使人感到欣慰的是,歷史沒有忘記這兩位大師:盛唐長安遺留至今的,只有義淨大師的大薦福寺小雁塔和玄奘大師的大慈恩寺大雁塔。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這兩座寶塔仍然雄偉挺拔地屹立著,彷佛是義淨大師和玄奘大師兩位巨人的身影,又象是兩座碩大無比的無字豐碑!義淨死後,部分佛骨運回土窟寺和靈岩寺,至今在四禪寺和靈岩寺義淨禪師的真身塔尚存。四禪寺到北宋前期還具規模。有《唐四禪寺萬菩薩像記》碑碣一通,趙子餘撰,林混元八分書,天寶十一年立;唐中宗李顯撰,唐奉一書八分書《大唐中興聖教序碑》一通,神龍三年五月立;有宋代經幢一座,對佛教史和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寺內有“五柏三槐”著名景觀。
婁敬洞山
婁敬洞山位於張夏街道駐地東南3公里處,距縣城25公里,南距靈岩寺15公里,西距五峰山5公里處。峪深3公里,面積2.1平方公里。傳說是因漢代婁敬退隱在此而得名。古代道教興盛時,這裡曾為道觀,除少數道院建築完好外,多數已傾圮,有的尚存遺址。據玉皇殿牆上的碑文記載,道觀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極盛進“殿宇峻起,神像璀璨、金碧輝煌,山谷生色,到此者悅如人居天上,境入桃源……”寺院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十二月被官府查抄封禁,沒收田產200餘畝,房屋75間,寺觀樹株盡被砍伐,道觀逐漸衰敗。“文化大革命”中,許多古建築和文物慘遭破壞,有些已蕩然無存。婁敬洞山道觀倖存的有“蓮台勝境”坊、蓬萊觀、三元宮(又名無梁殿)、張仙祠、玉皇殿等幾幢古建築。特別是婁敬洞山的岩洞尤多,呈現出“客斯特地貌”特徵。史稱72洞,計其大者有婁敬洞(又名白鶴靈芝洞)、青龍洞、王母洞、三清洞、八卦洞、風洞、雲洞、仙姑洞、火龍洞(又名玉皇洞)、朝陽洞等十幾個。“蓮台勝境”石坊位於山峪口處,東側有洞虛觀遺址,僅存石碑,碑文是元代詩人、散曲家杜仁傑撰寫。再東側為蓬萊觀和無梁殿,觀內有白鶴泉、院內有古碑3通,記述著寺觀的滄桑。自蓬萊觀沿盤路東行是張仙祠,祠有大廳3楹,已多處坍塌。殘碑斷碣記述著漢留侯張良曾在此隱居。自張仙祠院北東行,過“渡仙橋”,沿盤路而上便是呂祖祠,呂祖祠西側是“清靜別墅”院。由呂祖祠東行過盤路,在路西山半崖間,有一朝陽洞,洞分兩層。其中摩崖造像為北魏遺物,刻工精湛。呂祖祠東北是老君洞,洞在懸崖峭壁間,高數丈,砌有石階盤道,可拾級而上到達洞口,洞內雕有老君像,刻工精細,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掉了頭顱。自老君洞往東是梯子崖,崖南有王母泉,前東山半腰處有一洞穴叫王母洞,洞口鐫有對聯:“壺中靈藥山中采;宴內蟠桃洞中尋”,橫聯為“西望瑤池”。此洞有上下兩層,登上洞頂可飽覽山景。梯子崖高數丈,巨石壘壘,沿石階攀登而上,最高處是天台庵玉皇殿。庵東北近處有八卦洞,洞內有玉皇大帝像。北面近處是火龍洞,洞內有石榻。西有仙姑洞,有盤路崎嶇,迂迴可通。山巔正中是主佛殿,內有兩丈高自然石雕佛像,為山中最大的石佛,主佛殿建造精美,窗欞為整石鏤雕,殿旁有白鶴洞和三清洞。主佛殿東,三峰山半腰峭壁上有全山最大的婁敬洞,洞穴貫穿大山東西相通,“深約里許,寬一二丈,高十餘丈”,洞內陰森黑暗、曲折迂迴,需藉助燈光傴僂前進。《長清縣誌》載:“燭其石紋,有如蓮花者,如靈芝者,如玉如蓋,即良工巧匠弗能狀焉,洞之絕勝處盡此矣。”出婁敬洞東口,巨石如虎,路旁森列,石上鑿神龕,祀婁敬、張良、范蠡,側旁有少年“油博士”像,像前供桌石台刻有“大金國泰和四年造”8個字。
雙泉庵
位於張夏街道張夏村東1公里的通明山半腰處,門朝西北,是四禪寺的下院,正殿前2米並列雙泉成兩方池,故名雙泉庵。該庵自西向東現存門樓、正殿、南配殿。門樓頂瓦已不存,無門。正殿面闊3間,進深1間,硬山頂,前出廈,布瓦脊已毀。南配殿結構與正殿楨,院內有龍首碑、龜蚨碑及明至民國的碑碣共8通,碑刻記載較詳。該庵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載歷史較早,明中葉為極盛期,明末遭兵燹,庵堂荒廢,清、民國又曾兩興,現保存尚好。
神寶寺(靜默寺)
在張夏街道小寺村東北。東晉高僧朗公曾在此創建靜默寺,北魏正光元年,法定禪師來遊方山,先於方山之陰重建靜默寺,後在方山之陽建靈岩寺,唐開元年間因為寺北有寶山,東有神谷,所以更名為神寶寺,開元24年在神寶寺建有三塔,其中石浮圖兩所,各十一級;舍利塔一所。因此小寺峪故名為塔寶峪,後來神寶寺成為靈岩寺下院,規模也較靈岩寺小,所以民眾稱之為小寺。現存《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一通(已存岱廟)遺址尚存四方佛殘像,均有研究保護價值。
黃巢寺
在黃家峪紙坊莊明弘治四年改為崇與寺,清光緒十年改為隆與寺,皆有碑記。
小寺玉皇廟
位於張夏街道小寺村東北首,該村原建有神寶寺、玉皇廟等4大殿宇。玉皇廟建築年代不詳,明代重修過。現存玉皇廟,為面闊3間、進深8間的硬山式建築,另有山門、東西道人住舍、殘鐘樓1座及懸掛的清代大鐘1口,重500公斤。廟內碑碣近10通,刻文清晰。
靳莊真武閣
位於張夏街道靳莊村北首,置於高4.9米、寬9.11米的高台之上。台基下中部用石拱券成通道,南北貫通。閣為硬山頂、單檐,面闊3間,進深3間,並有迎壁,閣額為“齊川通魯”。另有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創建真武閣碑碣7通)。牆壁內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修真武閣龍首碑1通,該村曾多次投資進行維修,保存尚好。
琉璃廟
在青南村中間,實際是泰山行宮,因其廟磚瓦皆用琉璃修成故名。其兩山所用之磚,皆燒就山水人物,玲瓏可觀,有大明萬曆年重修碑記。文革時被毀,2000年民眾捐資在原址重修。
渡仙橋
在婁峪內,修建於民國五年。
遲賢亭
在靳莊村中,是歷代公卿使客的行台。今存真武閣一座,在靳八公故居南面,遲賢亭遺址是村民自發捐款修泰山奶奶廟一座。
婁敬墓
在張夏鎮高莊村東首,原有七個土冢,曾發現大量陶片,並有戈、矛、刀幣、舟方寶古錢、劍等遺物。屬戰國文物,現存完整的四座。經考證,實屬婁敬墓群。
晏嬰墓
在詩莊辦事處邵家莊有古冢一座,高可二丈,周圍約二百餘步,相傳為晏平仲墓《雜誌述聞》
李密墓
李密隋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字玄邃,隋大業九年(613)參預楊玄感起兵反隋,兵敗被捕,於押送途中逃脫,隱匿民間。十二年,投瓦崗翟讓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聯合附近各小股義軍,破金堤關,擊殺隋將張須陀。頗受翟讓信任,自統一軍,號蒲山公營。次年,克光洛倉,散糧濟貧,百姓紛紛來投。眾至數十萬,占領河南大部郡縣。被翟讓推為主,占據洛口稱魏公,在山茌(張夏街道駐地)修築宮殿,改年號永平。發布檄文,聲討煬帝十大罪狀。又攻占回洛、黎陽倉,圍困洛陽,敗隋將王世充。據守黎陽倉,起用降官降將。皇泰元年(618),降東都越王楊侗,封魏國公。時宇文化及率眾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復與王世充決戰,兵敗入關降唐,封邢國公。其墓在詩莊辦事處詩家莊西李密洞下
靳八公墓
道教仙人靳八公,相傳為宋代濟南長清(今屬山東)人。世居張夏街道靳莊村,以賣酒為業。有道者屢過其家,八公出醇酒讓其飲,酩酊大醉而去。後復至其家,稱有重病,臥於榻,痰涎嘔穢,索麵湯為食。八公家偶乏面,道者從葫蘆中取面付之為湯。食畢,留不潔殘餘,八公妻取而投入火,八公急奪吞之。道者遂與八公登東山而去。其妻號泣追逐,道者草書十字送給她,相傳道者所書為〝號眺歸別處,結采便飛雲〞靳八公墓在靳莊南首路西。
宋朝奉朗王置墓
在上龍化村,有墓志銘碑,南陽張邦光撰書略雲,“王公字仲安原籍禹城,其祖繼文改葬長清遂家焉,公由將作監主簿為棣州商河縣尉,哲宗時遷承事郎,累遷宣義郎,宣德郎,通直郎,知寧州,不赴,改通判陳州,後遷奏議郎,為雲騎尉通判鳳州,遞遷朝奉郎,通判應天府未幾以疾卒葬於大觀二年四月五日。”
神寶寺碑
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立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是重修神寶寺碑記。碑高2.6米,寬1.3米,厚0.28米,碑文隸書35行,滿行54字,共1786字,字徑2.5厘米。其字筆力嚴勁,與漢衡方碑、魯峻碑極相似。額篆書“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3行9字,字徑15厘米,其篆法方古。碑左側刻《佛說波羅密多心經》一卷,行書7行,滿行49字,共299字,無書者姓名,傳為唐代李邕書。碑文借用字較多,如“群”作“郡”,“涌”作“踴”,“慧”作“惠”等。此碑原立於長清張夏街道小寺村神寶寺故址,清道光年間殘缺約114字。1965年移入岱廟炳靈門內,殘約433字。1983年移岱廟碑廊。
唐開元碑
在小寺村神寶寺右側乃北海太守李邕之文,已經磨滅不可讀。大唐中興聖教序碑——南宋趙明誠《金石錄》載:《唐中興聖教序》唐中宗為三藏法師義淨所作,唐奉一書。刻石在濟南長清縣張夏街道四禪寺。寺在深山中,義淨真身塔尚存,余屢往游焉,得此文入錄。案《御史台記》:奉一,齊州人,天善書翰。武后時為御史,後坐誅翦皇族廢。
張夏王泉摩崖造像
位於張夏街道王泉村東南800米處的山峪里,其造像分別開鑿於北山腰之陽,南山腰之陰,均為自然岩洞略加工而成。朝陽洞佛祖像高1.07米,迦葉、阿難佛高0.54米;五十三參是指“53位善知識在義淨的帶領下參拜紫竹林”之簡稱,53尊佛像群為小佛龕,其中大雕佛像是唐三藏義淨法師,兩小佛像是其助手;之南為義淨法師去印度前的六位恩師;又南為義淨與三位去印度取經的徒弟。背陰洞內刻有隨義淨法師取經的悟空座像,(悟空,俗稱雷公,為氣象大師,又武功蓋世,是義淨取經途中的得力助手)並刻有人和動物、武士像、天象圖。造像為唐代遺物,現保存尚好。
呂祖仙刻(遲賢亭仙刻)
在靳莊遲賢亭中,就是古人所謂呂純陽留給靳八公家人的草書十字,字畫如龍飛鳳舞,難以辨認,世傳以為:“號跳歸別處,結彩便飛雲”等字。道家或有作二十字.讀者日:“天地道於斯.無為可是虛。鉛汞三味藥·造化並玄機”,鹹謂純陽所書。道光壬寅冬月,有過客王懋齡者見之,頗能會意,自云:“予雖不能盡識,世傳者非是懋齡以乩詢之呂祖乃:‘凝機意自動,散影物殊停’十字”。(乩:是一種迷信活動,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兒,兩個人扶著架子,棍兒就在沙盤上畫出字句來作為神的指示。也叫作扶乩),仙刻鑲嵌在靳莊國小教室牆壁間,保存完好。(不能確認之字便以扶乩之法來認,可謂荒謬之極,也許是怕識錯字被人譏笑,用此說法搪塞,總之是不敢確認這十字罷了。)
大婁峪玉皇殿
在婁峪村北,保存完好,廟門前有古柏一株,直徑約1.5米,樹根由地表面盤曲蜿蜒深入岩石間,似蛟龍伏地,盤根纏繞,蒼勁古崛,頗為大觀;樹冠蔥鬱蒼翠,蔭避廟室,廟前樹下有康熙、乾隆年間立重修玉皇殿碑碣三通。

旅遊資源

萬畝玉杏基地和萬畝黃金梨、泰山小白梨基地位於張夏鎮的黃家峪流域,是當地農民傳統栽植、增收的支柱產業,這裡交通便利,距104國道3公里,柏油路自104國道路經蓮台山貫穿黃家峪,直達仲宮臥虎山水庫和歷程高而鄉的“藥鄉森林公園”及泰山北臨的武莊鄉,通信、供電設施齊全。
張夏鎮張夏鎮
黃家峪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區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山峪北側以玉杏園栽植為主,山峪南側以黃金梨、泰山小白梨為主,峪中以攔水截水、村莊規劃、“農家樂”接待處服務為主線,有農業旅遊管理機構,在這裡可觀光、瀏覽、避暑、歌舞、垂釣、划船、登山、攝影、科學考察,還可以隨時體驗農家生活。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親切,而且能陶冶情操,十分有益身心健康。
觀景道路暢通,有12華里和6華里能坐車觀光的環山路和15公里的主幹柏油路。每年3月杏花盛開時節,遊客可乘車環山,在粉紅色花的海洋里賞花、觀光、攝影留念,可徒步沿環山路賞花觀景,與朵朵開放的杏花親吻,也可同果農體驗一下果樹管理的樂趣,或聽聽旅遊管理人員、導遊人員對景點的講解。徒步觀賞勞累之餘,可到山澗小溪歇腳,戲水納涼,或到水庫、會務接待中心休閒娛樂、垂釣划船,也可到“農家樂”接待處體驗農家生活,品嘗農家飯菜。夜晚可享受沐浴寂靜的山林清涼新鮮的空氣。到了5月,金黃色的玉杏掛滿枝頭,遊客可到樹下親自採摘個大、新鮮、酸甜可口的玉杏,保你大飽口福,在綠葉茂盛的樹陰下納涼、野炊進食。待熾熱的太陽西下,帶著喜悅滿載而歸,打道回府。
雙泉庵位於張夏街道張夏村東1公里的通明山半腰處,其南配殿結構與正殿相同。“蓮台山”,地處濟南市長清縣張夏街道境內,緊靠京滬鐵路、104國道兩大交通幹線,南與海內四大名剎之一“靈岩寺”相鄰,西與道教勝地“五峰山”相望,北距濟南25公里,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此山風景奇秀,山峰環抱如城,形似蓮台而得名,素有“江北第一天然植物園”之稱。林木覆蓋率達80%以上,樹冠鬱閉度90%以上,樹木達33科100多種,受國家二類保護的鳥類達8種。蓮台山風景區不僅土壤肥沃深厚,生態保持平衡,自然景觀更是得天獨厚,自古有世外桃源之稱。“蓮台山”以古洞薈萃著稱,以“婁敬洞”、“朝陽洞”、“太上老君洞”為代表的大小洞七十二處,處處都有美麗神奇的傳說。這裡還是宋元以來至解放初期的道教勝地。據元朝碑文記載,漢代名將張良、婁敬曾在此隱居。現今修復的“張仙祠”以及原有的“三元宮”、“呂祖祠”、“洞虛觀”等殘存古蹟是這裡的文物名勝。幾百年來,隨著道教的幾經興衰,文物古蹟所剩無幾,但蓮台山仍以她獨特的景色和四季宜人的氣候,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和科研人員,實屬休閒度假的寶地。“蓮台山度假村”總體規劃建築面積為1.4萬平方米,占山地27.2畝,總投資為5000萬元左右。設計造型為別墅式和連體式相結合的現代化風格建築,度假村由“蓮台山莊”、“蓮台賓館”、“康樂中心”、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四部分組成。
張夏鎮張夏鎮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長清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