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璀,男,1957年1月出生於江蘇泗陽。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生物學聯合會中國會員、全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
他主攻文昌魚發育和進化研究,發現文昌魚基因組既有脊椎動物原始特徵,又有特化特徵;首次在實驗室把文昌魚受精卵培養到成體,為保護這一珍稀瀕危動物奠定了基礎。
主持國家級課題6項,現正主持海洋生物技術86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各1項,已發表論文112篇,其中60篇被SCI收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士璀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7年1月
- 職業: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
人物簡介,人物簡歷,學術成就,主持課題,學術兼職,研究獲獎,研究方向,成果獲獎,論文論著,主要論文,學術專著,高等教材,先進事跡,成果豐碩,“為師為范”,履職盡責,
人物簡介
姓名:張士璀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57年1月
籍貫:江蘇泗陽
職務: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
工作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張士璀2005年被山東省政府聘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2005年被聘為國際著名刊物《MarineBiotechnology》編委;作為第一獲獎人已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人物簡歷
1978.2 -1982.2: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學專業本科生,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2.2-1985.8: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專業碩士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5.9-1988.12: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專業博士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9.2-1992.5: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動物學系博士後。
1992.5-1996.5: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6.5-1996.11:美國加州大學Scripps海洋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1996.12-現在:中國大學海洋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現任《Marine Biotechnology》和《Acta Oceanologica Sinica》編委、國際生物學聯合會(IUBS)委員、山東省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曾任副院長、院長。
2001.10-2002.4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英國Essex大學,從事海洋動物發育生物學研究。
學術成就
主編《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生物技術新進展》專著2部,編寫教材《發育生物學》和《細胞工程學》2本。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100篇,截止2006年3月被引用 370多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第三名);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1項(第一名);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一名)。自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和2005年連續2次被評為青島市拔尖人才。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並被聘任為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
主持課題
1.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課題“魚類應對虹彩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與調控網路”,558萬;2012-2016。
2.國家基金重點項目“魚類新免疫分子Vg抗菌作用分子機理”,150萬元, 2008-2011。
3.國家基金面上項目“垂體-肝臟軸起源探索:文昌魚生長激素受體樣基因克隆、表達及其配體分離、鑑定和功能分析”,61萬元,2012-2015。
4.國家基金面上項目“魚類IgM的母體轉移及其對子代保護作用”,28萬元, 2010-2012。
5.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課題“魚類抗感染免疫分子和細胞基礎以及調控機制”,420萬;2006-2010。
6.國家基金面上項目“模式動物文昌魚內胚層發生及其相關基因的克隆和表達:脊椎動物肝臟起源探索”,24萬元,2005-2007。
學術兼職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山東大學海洋生物技術中心學術委員;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學術刊物編委,Marine Biotechnology《海洋生物技術》(歐洲) ;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學報》;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 Limnology 《中國海洋與湖沼學報》
研究獲獎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文昌魚發育與進化生物學/比較免疫學,領導團隊迄今在國際主流刊物發表論文160 余篇,出版專著2部 “海洋生物技術原理與套用”和“海洋生物技術新進展” 2部,參編英文專著“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Phylogeny of Fishes”1本,編寫2本“發育生物學”和“細胞工程學”2本。
成果獲獎
所主持成果曾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7),教育部自然科學成果一等獎(2009)、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一等獎(2004)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6)等多項獎勵。
論文論著
主要論文
(*示通訊作者)
1. Yeqing Chao, Chunxin Fan, Yujun Liang, Bei Gao, Shicui Zhang*. A Novel Serpin with Antithrombin-Like Activity in Branchiostoma japonicum: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sence of a Primitive Coagulation System.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12 Mar 2012 10.1371/journal.pone.0032392.
2. Wang S, Wang Y, Ma J, Ding Y, Zhang S*. Phosviti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mmunity of Zebrafish Embryos via Acting as a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and an Antimicrobial Effector. J Biol Chem. 2011 Jun 24;286 (25):22653-64.
3. Liu M, Zhang S* Amphioxus IGF-like peptide induces mouse muscle cell development via binding to IGF receptors and activating MAPK and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s. Mol Cell Endocrinol. 2011 Aug 22;343(1-2):45-54.
4. Wang S, *Zhang S, Zhao B, Lun L. Up-regulation of C/EBP by thyroid hormones: a case demonstrating the vertebrate-like 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 in amphioxus. Mol Cell Endocrinol. 2009 Dec 10;313(1-2):57-63.
5. Wang Y, Zhang S*.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iver-specific genes after LPS challenge in amphioxus: the hepatic cecum as liver-like organ and "pre-hepatic" acute phase response. Funct Integr Genomics. 2011 Mar;11(1):111-8.
6. Fan C, *Zhang S, Liu Z, Li L, Luan J, Saren G.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class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from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liver.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7;39(2):450-61.
7. Zhang S*, Wang S, Li H, Li L. Vitellogenin, a multivalent sensor and an antimicrobial effector.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11 Mar;43(3):303-5.
8. Li Z, *Zhang S, Liu Q. Vitellogenin functions as a multivalent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with an opsonic activity.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09 Apr 2008 10.1371/journal.pone.0001940.
9. Wang Z, *Zhang S, Tong Z, Li L, Wang G. Maternal transfer and protectiv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complement component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18 Feb 2009 10.1371/journal.pone.0004498.
10. Wang Z, *Zhang S, Wang G, An Y. Complement activity in the egg cytosol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evidence for the defense role of maternal complement components.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23 Jan 2008 10.1371/journal.pone.0001463.
學術專著
Shicui Zhang, Haimanti Bhattacharya and Hongyan Li. Chapter 12 Embry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In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Phylogeny of Fishes (Agnathans and Bony fishes)” (Ed. by Barrie G.M. Jamieson), 2009. Science Publishers, Plymouth. Pages 485-517.
高等教材
張紅衛(主編)、王子仁和張士璀(副主編),《發育生物學》;2001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先進事跡
在膠州灣深處挖一塊海砂,放入細網用海水沖洗,網底可能會留下一些體形細長、兩端尖、身體側扁、晶瑩剔透的小東西,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昌魚。文昌魚屬國家二級水生保護動物,由於它在進化系統中屬於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是5億年前脊椎動物的始祖,素有“海中大熊貓”之稱,因而是研究脊椎動物起源與進化的一種珍貴活體生物。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泰山學者”張士璀,二十幾年來與文昌魚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文昌魚發育、生殖和保護等方面的潛心研究,使張士璀站在了世界文昌魚研究的前沿,獲得了一批在國內外都屬於前瞻性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成果豐碩
的“泰山學者”
張士璀博士,現任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是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主持“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8項科研項目,國際權威刊物《Marine Biotechnology》編委。榮獲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1項(第一名)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一名)。1999年榮獲青島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稱號,2000年獲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2004年再度獲此殊榮。2005年度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由他主持的“模擬動物文昌魚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課題獲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6年度他與同事合作的“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套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張士璀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昌魚的發育、生殖和保護。他不但深入開展文昌魚發育與進化創新性研究,而且率先在國際上開展全人工條件下文昌魚繁殖生物學研究,科研成果位於國際領先水平,為保護這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奠定了基礎。目前,他已發表有關論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40篇。此外,他首次在室內把文昌魚受精卵培育成成體文昌魚,使文昌魚的人工培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由張士璀主持完成的“模擬動物文昌魚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課題,從分子、亞細胞、細胞和組織多層次交叉水平開始,重點研究文昌魚胚胎髮育分化及其組織結構與功能,以進化生物學觀點推測文昌魚和脊椎動物起源的關係。該課題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酚氧化酶參與文昌魚胚胎免疫作用的觀點,發現了文昌魚體液存在類似脊椎動物替代途徑激活的溶血活性以及凝集素與酚氧化酶;首次報導了文昌魚染色體帶型以及性染色體的存在,發現了文昌魚基因(組)具有脊椎動物祖先基因(組)的原始特徵,同時又兼具自身特有的特徵。基於此,提出了“文昌魚是由棘皮動物樣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中間體類型 (脊椎動物始祖)的代表,兼具特化特徵”這一富有新意的假設。這一成果豐富和加深了人類對文昌魚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的認識,有助於揭示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這一難解之謎。
“為師為范”
的優秀導師
作為山東省首屆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張士璀教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們的嚴謹學風和創新精神。每屆新生的入學教育,他都要對學生講,一個人首先要先做人才能幹成事。他常對學生說,純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是清貧而又枯燥的,然而,卻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水平的重要標誌,作為一名純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者要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只要深入下去,就能從中體會到獨特的樂趣。當成果鑑定時,當論文發表時,將體會到勤懇付出之後收穫的幸福,體會到飽含汗水與艱辛的幸福,這是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值得驕傲的幸福!
張士璀教授在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同時,積極探索人才的培養規律。他注重用自己治學上的嚴謹、工作上的勤奮來感染和影響學生,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他認為,一個學科的發展,不能只靠簡單的人、財、物的累積,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團隊。作為發育與進化生物學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張教授首先要求自己的研究室年輕教師和學生要有一種團隊精神,一種“和諧互助、善於創新”的科研氛圍,學會並做到創造性地工作。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一個學生等於塑造一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張士璀教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和敦厚的兄長,關心著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健康。對於學生,他無私地承擔著父母般關懷孩子的義務,他春風化雨式的關懷無聲地滋潤了每個學生的心田,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體貼與情真意切的關愛。
十年彈指一揮間,熱愛教育事業的張士璀教授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他先後指導了博士生30名(包括外籍學生2名)、碩士生30名、博士後1名。他輸送的大批優秀畢業生有的已成為有關單位的技術骨幹,有的已經走上重要的領導崗位。近年來,他培養的研究生有8名被評為中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部的“十佳科技創新之星”,4名博士生的論文連續4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履職盡責
的民革黨員
作為民革青島市委副主委,張士璀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餘,對民革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2007年,在民革青島市委的機關建設活動中,他對機關文化理念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創新性的建議,極大地推動了民革機關建設的順利開展。雖然他不是駐會副主委,但只要民革工作有需要,他都會盡心盡力地參與和奉獻。
他曾任第八屆和第九屆山東省政協委員,現任山東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在參政議政、履行代表和政協委員職責、反映人民呼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1年,他在省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推廣利用太陽能取暖工程的建議》,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對太陽能取暖進行調研,適當給予政策優惠,並指導建築開發商協調好一次投資與其長遠效益的關係,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省建設廳專門組織有關方面專家對這項技術進行了論證調研、對比分析,制定了相關政策和具體措施。
2005年,在省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他提出,政協委員要增強機遇意識,不斷提高認識機遇、搶抓機遇的能力,議政建言,獻計出力。2006年在省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他提出的《節約型社會要從兒童抓起》,也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如今,張士璀教授正以其嚴謹的治學理念、勤奮的科研學風,在科研工作和民革事業中不斷前行。我們相信,他必將創造出更多的輝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