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博士,教授,高級規劃師,1994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學院汽車運輸及運用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於1997年獲得吉林工業大學交通學院交通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獲北方交通大學交通學院交通規劃與管理專業博士學位,2006~2013年期間擔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長,2014年起擔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綜合交通規劃研究院院長(簡稱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院)。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綜合交通規劃技術體系、綜合交通樞紐整體規劃設計、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發展規劃、產業發展和空間規劃與交通規劃結合、可持續交通等新型城鎮化領域。我國鐵路、公路、航空等對外交通之間以及與城市交通之間的協作矛盾日益尖銳,我國發展綜合交通運輸已成為發展的必然。在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指導下,產業升級轉移、空間結構最佳化和綜合交通體系的統籌協調任務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結合蘇州、長沙、西寧、福州、三亞、濰坊、贛州等一系列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提出了“產業·空間·交通三要素統籌協調”的新型綜合交通規劃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近年來先後主持
北京、
天津、
廣州、
上海等多個重要城市20餘項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同時主持了廣州、重慶等國家級空港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長沙黃花機場和廈門新機場航空城規劃,提出了大型空港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技術體系;針對我國鐵路和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中日益突出的不協調問題,結合長沙和蘇州軌道線網規劃,基於加強鐵路和軌道網路與城市群、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及產業布局調整的協同,深化與綜合交通體系的分工合作的新視野,提出了多層次軌道交通發展規劃的關鍵技術體系。針對我國城市城市道路規劃建設過程中缺失道路交通發展模式、路網結構與土地使用協調性、道路重要節點形式與區域交通的關係等方面系統研究,以及規劃、建設和管理脫節嚴重的現象,在濟南、蘇州、海口、南昌、三亞等城市開展以交通工程設計為核心的道路綜合規劃設計工作,有效協調了道路規劃、施工建設、交通管理組織、環境景觀以及土地開發的關係,形成了融合交通規劃、城市設計、工程設計、環境景觀等多專業的道路交通綜合規劃設計設計技術體系。
獲獎
其主持和參與的 “城市智慧型公交管理系統開發研究”獲得華夏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錢學森金獎提名獎,“三亞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獲得2011年度中規院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項目第一名,三亞與福州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同時獲得2011年度全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蘇州市綜合交通規劃”獲得2009年度全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中規院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項目一等獎, “濟南市經十路及沿線地區道路交通系統整體規劃設計”項目獲中規院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項目一等獎及建設部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蘇州市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系統改造規劃” 獲得2009年度中規院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項目二等獎;“深圳人民南地區更新城市設計及交通專項規劃”獲得2008年度中規院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項目一等獎和建設部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蘇州市中心區停車系統規劃及智慧型管理系統研究”獲2005年度中規院優秀城鄉規劃設計項目二等獎。
論文及著作
主要論文著述有:《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技術轉型—產業·空間·交通三要素統籌協調》,《城市規劃》,2011年,第11期;《交通·用地·景觀協同的道路綜合設計方法》,
《城市規劃》2013第12期。高速交通網路構建下的城鎮空間結構發展趨勢—從“中心節點”到“門戶節點”》,《城市規劃學刊》,2011年第3期;《大型空港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技術體系研究》,《城市規劃》,2011年第4期; 《大型空港樞紐區域集疏運網路最佳化方法》,張國華,《城市交通》,2010年第四期;《綜合高速交通樞紐建設對長株潭城鎮空間結構重構的影響》,《城市規劃》,2009年第6期;《引導城鎮空間一體化統籌發展的區域綜合交通規劃研究》,《城市規劃學刊》,2009年;《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綠色之路》,《城市規劃學刊》,2008年;《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用地規劃調整的技術方法——以蘇州市為例》《城市交通》第一期,2007年;《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和月票市場化改革公共政策之博弈分析》,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會;《我國大城市中央商務區交通規劃研究探討》,張國華,《城市交通》第二期,2004。《整合區域綜合交通資源,打造門戶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融“古城保護”與“新城開發”思想於一體的火車站樞紐規劃設計——蘇州火車站綜合交通客運樞紐規劃設計》,《把握城市旅遊特色,革新規劃技術方法—對濱海旅遊城市交通規劃思路與方法的思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創新與探索—以蘇州為例》《理想空間》,2011年8月,總46期。《城市智慧型公共運輸管理系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