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銘

張善銘(1900~1928年),廣東大埔縣人。1918年,就讀於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此時,正值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我國傳播,他與阮嘯仙等同學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投身反帝、反軍閥的鬥爭。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發動“甲工”同學回響。192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廣東支部早期黨員之一。1924年,由中共中央派遣,前往蘇聯東方大學學習,回國後,歷任廣東區團委書記、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海陸豐地委書記等職。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任中共東江特委書記,與澎湃等策劃了東江地委武裝起義,建立海陸豐工農民主政權,並創立東江革命根據地。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兼東江特派員參加了廣州起義。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犧牲後,由張善銘代理省委書記,並當選為廣東省委常委、軍委主席。

1928年5月,擔任東江特派員前往恢復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時被被捕,在汕尾被國民黨殺害,年僅2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善銘
  • 別名:又名張善鳴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大埔縣西河鎮黃砂村
  • 出生日期:1900年
  • 逝世日期:1928年
  • 職業:曾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東江特委書記 
  • 畢業院校: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蘇聯東方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基本信息,主要貢獻,

人物簡介

張善銘(1900—1928),又名張善鳴,廣東大埔縣西河鎮下黃砂村人,出生於貧農之家。
民國7年(1918),考進大埔中學,次年進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讀書。此時,正值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他與阮嘯仙、劉爾崧等同學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投身反帝、反軍閥的鬥爭。民國8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即參與發動“甲工”同學積極回響。民國10年夏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廣東支部的早期黨員之一。
民國11年(1922)3月14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正式成立。隨後,團廣東區委也正式成立,張善銘參加團的領導工作。民國12年6月17日,廣州成立“廣東新學生社”(總社設在廣州司后街),作為青年團外圍民眾組織,他任社主任。不滿一年,省內大部分城鎮以及香港等地都建起了分社,社員從最初118人發展到五六千人。他們積極配合各地工農運動,成為一支革命新軍。
民國13年(1924)6月,他受中共廣東區委推薦、中共中央派遣,往蘇聯東方大學學習軍事。次年6月初,由蘇聯返廣東,9月擔任廣東區團委書記,領導廣西、廣東、閩南團的工作。第二次東征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奉命討伐南路叛逆鄧本殷,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率軍南進。南徵結束後,他因日夜操勞,患肺病甚重而不能工作,中共廣東區委讓其暫時離開軍隊,到廣州休養治療。
民國15年(1926)8月下旬,他病體稍好,即奉命到海豐、陸豐協助彭湃領導中共海陸豐地委工作。12月繼任海陸豐地委書記。他帶病工作,除堅持領導革命鬥爭外,還在海豐縣城舉辦了多期黨員骨幹訓練班,為海陸豐地區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
民國16年(1927)“四·一二”政變後,廣州、汕頭、亦發生“四·一五”大屠殺。4月下旬,海豐縣城成立中共東江特委,他任特委書記。他與特委成員策劃了東江地區武裝起義的大計,組織了5月1日、9月15日和11月1日三次海陸豐農民武裝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起義失敗後,又將起義部隊轉移到海、陸、惠、紫四縣邊界,創立農村根據地。10月15日,他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參加領導12月11日廣州起義,留香港接應。起義失利,省委書記張太雷犧牲後,由他代理省委書記。民國17年元旦,在廣東省委全體會議上當選為省委常委、軍委主席。後任中共北江特委書記。同年4月,省委復派其任中共東江特派員,往海陸豐再行組織暴動(時間定於5月3日),恢復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於是,他與趙自選(省委委員兼東江軍事特派員)等人自香港乘船到陸豐。第二天拂曉,船在海豐縣八區(青草區)埔町鄉靠岸。他與歐榮朝汕尾方向走,潛入汕尾區梧歧坑,隱藏在海邊一座漁民放網的水寮房中,為前來搜查的民團所捕。不久在汕尾為陳濟棠余漢謀部殺害。時年28歲。

人物生平

張善銘,1899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縣西河鎮下黃砂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18年秋在大埔中學畢業後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這時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我國廣泛傳播。緊接著五四運動爆發,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甲工”匯集了眾多有志的青年。張善銘與同校以及其他學校的青年學生阮嘯仙、劉爾崧、周其鑒、楊石魂等一起,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鬥爭。1921年春,在陳獨秀的倡導下,中共廣東支部在廣州高第街素波巷19號廣州宣傳員養成所成立。大約在當年8月,張善銘與阮嘯仙、周其鑒、譚天度等加入該支部,成為中共創立初期黨員中的一分子。同時,張善銘亦成為潮梅籍加入中共的第一人。
第一個往蘇俄學習的潮梅青年
1920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成立。接著,廣州、北京、長沙、武漢等地相繼成立團的地方組織。張善銘參加了廣州地區團組織的領導工作。1922年3月14日,全國各地團組織的代表匯聚廣州,召開社會主義青年團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張善銘作為廣東的代表之一參加了大會。會後,他和阮嘯仙一起,在團廣東小組的基礎上建立團廣東區委。1923年初,張善銘繼阮嘯仙之後,擔任團廣東區委書記。
為更廣泛地團結青年學生參加革命活動,1923年6月,張善銘與際嘯仙等發起成立廣東“新學生社”,阮、張先後任主任,主持“新學生社”工作。在他們的傑出領導下,“新學生社”發展很快,不到一年時間,組織遍布廣東以及毗鄰的閩、桂城鎮,人數從成立的一百多人增加到五、六千人,成為國民革命的一支生力軍。這時的張善銘,成為廣東青年革命組織和青年運動的創建人和領導者之一。
1924年下半年,張善銘被廣東區委選派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在此之後,由中共派遣往蘇聯學習的潮梅籍人士屈指可數。
1925年6月,張善銘從蘇聯返回廣東,擔任短期的廣州地委書記、北江特委書記(一說還任過團廣東區委書記)。1925年11月,盤踞在廣東南路的反動軍閥鄧本殷,糾合陽江一帶的申葆藩、蘇廷有殘部,準備從西南方向進攻廣州。國民政府決定以李濟深第四軍為主力,加上朱培德第三軍、李宗仁第七軍各一部,南征禦敵。這時,張善銘被任命為第四軍政治部主任,與陳銘樞、梁鴻霖、張發奎率部挺進欽廉、瓊崖,取得南征勝利。
開了各地發動
武裝起義的先聲
1926年8月,張善銘受中共廣東區委之命到達海豐,和彭湃一起開展工作。為開展武裝鬥爭做幹部的準備,張善銘以地委的名義,主辦黨校武裝訓練班。當時張善銘身體不好,但還堅持親自為學員講課。
1927年4月初,彭湃應召往武漢參加中共“五大”,張善銘繼任海陸豐地委書記。繼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4月15日,李濟深在廣州、汕頭等全省各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工農民眾。為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猖狂進攻,張善銘召集海陸豐和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毗鄰紫金縣黨組織以及其他各縣農民自衛軍召開聯席會議,策劃在各縣舉行武裝起義,以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屠殺政策。在他的領導下,4月26日紫金縣首先舉行,4月30日海陸豐接著發動,攻占了三縣縣城,武裝起義取得勝利。5月1日,海豐、陸豐、紫金三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隨後,國民黨軍隊反撲,農民自衛軍退出縣城,轉移到農村堅持鬥爭。同年9月,為配合南昌起義軍南下,張善銘與東江特委其他負責人林道文、劉琴西和廣東區委派來加強軍事工作的黃雍一起,再次領導海陸豐第二次武裝起義,於9月5日和16日分別攻占陸豐和海豐縣城並成立兩縣臨時革命政府。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南下部隊失敗後回到海豐的彭湃領導發動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又占領海陸豐縣城,成立蘇維埃政府。
以張善銘為主要領導人的海陸豐第一、二次武裝起義和隨後彭湃領導的第三次武裝起義,意義非凡。尤其是張善銘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它開了全國各地共產黨人發動武裝暴動的先聲。這次起義爆發於1927年4月末5月初,距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李濟深“四·一五”屠殺共產黨人不過半月余。其他各地中共領導的武裝起義,都在此之後才陸續發動。
從1927年初彭湃離開海陸豐到1928年4月張善銘被捕犧牲的一年余時間,張善銘就是東江即惠潮梅、海陸豐地區中共的實際最高負責人。
“農軍北上武漢”的錯誤決策
1927年4月底,以張善銘為書記的東江特委和海陸豐地委領導了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武裝隊伍發展到二、三千人。但當時整個東江敵我態勢,不論從人數還是武器裝備上,革命勢力還處於劣勢,經不起國民黨軍隊的圍攻,人民政府僅存在10餘天,海陸紫縣城就被敵人相繼攻陷,農民武裝隊伍被迫撤退。
退出縣城的革命隊伍,何去何從?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張善銘在陸豐新田圩主持召開東江惠、潮、梅和海陸豐各縣縣委書記擴大會議。會上,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海陸豐農民自衛總隊長吳振民等部分同志認為,在當前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應將各支農民自衛隊集中起來,離開東江,撤往武漢,向國民革命軍主力靠攏,避免在東江被敵人各個消滅。以五華縣縣委書記古大存為代表的多數人認為,應採取另一種策略,將隊伍分成多股力量,進入敵人力量薄弱的周邊山區、農村,深入發動民眾,壯大武裝隊伍,尋找時機。古大存一派的理由是,從農民運動發展起來的革命武裝,儘管革命熱情高漲,但畢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要征戰地理生疏、敵情不明的贛、湘、鄂等省,談何容易?
當時兩方面的意見曾經發生一場激烈的爭論,其時會上多數人贊同古的意見。但當時作為東江特委主要負責人和會議主持人,張善銘卻聽不進多數人的意見而支持吳振民等的錯誤主張。會上汕頭地委書記楊石魂也支持張、吳的主張,會議遂作出隊伍北上的決議。
會議決定後,海陸豐農民自衛軍總隊的三個中隊和一個特務班共400人,從潮汕各縣開來的農民自衛軍和一支駁殼槍隊共300餘人,連同政工、醫務、後勤人員總計900餘人,由吳振民任總指揮,方達史任副總指揮,楊石魂任黨代表,取道陸豐,經五華、紫金繞過粵贛邊境進入湖南汝城。不出所料,遭遇駐紮在這裡的敵軍范石生、許克祥部的截擊。農軍勞師遠征,精神疲憊,地形生疏,應戰倉促,以致除少數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吳振民也在這一役陣亡。
1928年4月13日,新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李立三在香港主持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已改任省委常委兼東江特派員的張善銘參加了這次會議。在“左”傾盲動主義的指導下,會議仍然把握不住敵強我弱的形勢。根據省委的決議,張善銘計畫5月份在海陸豐再舉行一次暴動。4月中旬末,張善銘與省委委員兼東江軍事特派員趙自選等8人從香港乘船秘密潛往海豐,拂曉時分抵達。為縮小目標,張善銘僅與另一位叫歐榮的同志隱蔽在岸邊一間漁民放置魚網的小草房裡,不幸遇上敵人前來搜查,見他倆並非漁民,即將張善銘逮捕。不久,其真實身份被敵人偵知,遂被殺害,時年29歲。

基本信息

民國11年(1922)3月14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正式成立。隨後,團廣東區委也正式成立,他是領導成員。次年6月17日,廣州成立“廣東新學生社”,他任社主任。不滿一年,省內大部分城鎮以及香港等地都建起了分社,社員從最初的118人發展到五、六千人。他們積極配合各地工農運動,成為一支革命新軍。

主要貢獻

民國13年(1924)下半年,張善銘受中共廣東區委推薦,由中共中央派遣,往蘇聯東方大學學習。次年6月初,由蘇聯返廣東擔任廣東區團委書記。第二次東征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奉命討伐南路叛逆鄧本殷,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政治部主任。南伐結束後,他因日夜操勞,患肺病甚重,不能工作,中共廣東區委讓其暫時離開軍隊,到廣州休養治療。8月下旬,他病體稍好,即奉命到海陸豐,協助彭湃領導的中共海陸豐地委工作。不久,他出任海陸豐地委書記。他帶病堅持領導革命鬥爭外,還在海豐縣城舉辦多期黨員骨幹訓練班,為海陸豐地區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  民國16年(1927)“四·一二”事變後,廣州、汕頭共產黨人多被屠殺。4月20日,海豐縣城成立中共東江特委,張善銘任特委書記。在彭湃領導下,與特委成員一起策劃了東江地委武裝起義,建立海陸豐工農民主政權。起義失敗後,他將起義部隊轉移到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邊界,創立東江農村根據地。8月,中共廣東省委在香港成立,張善銘被選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兼東江特派員,並參加了12月11日廣州起義。年底,省委書記張太雷犧牲後,張善銘代理省委書記。民國17年(1928)1月,省委根據南昌起義後朱德所率起義軍二十五師已轉戰粵北的情況,決定張善銘赴北江恢復特委,兼任書記,發動民眾暴動,援助朱德部隊。後來省委鑒於張善銘對海陸豐地區情況較為熟悉,決定復派其為東江特派員,往海陸豐再次組織暴動(時間定於5月3日),恢復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於是,他自香港乘船到海豐。第二天拂曉,不幸為當地民團抓獲,在汕尾被國民黨殺害。時年2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