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9-1983年讀於
東北師大 教育系,1983-1986年,在東北師大教育系攻讀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1986-1990年, 在東北師大教育系任教:1990年至1995年在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哲學院心理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5年12月破格
晉升 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在
牛津大學 做高級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2009.04至今 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副主任
2007.09至今 東北師範大學實驗幼稚園 園長
2004至今 東北師範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
2004.09-2006.10 東北師範大學女性中心 主任
1986.09-1990.12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助教、講師
學術訪問
2006-2007 美國加里弗尼亞戴維斯大學 高訪學者(富布賴特項目).
2007年 訪問舊金山大學
2004年 訪問台灣嘉義大學
2003年 訪問美國哈佛大學、波斯頓大學、
耶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等
2002年 訪問香港中文大學
2001-2002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系 高訪學者
參加會議
2007年 在開封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大會
2004年 在北京參加第二十八屆國際心理學大會
2004年 在台灣參加親職教育海峽兩岸研討會
2003年 在美國參加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變革研討會
2003年 在韓國參加中韓東方文化教育新視野國際會議
2001年 在牛津參加國際腦科學研討會
學術兼職
天津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河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青島濱海學院特聘教授
社會學術兼職情況:
1. 中國心理學會 理事
2. 教育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5. 教育部“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評審組專家
6. 教育部心理成人考試中心專家組專家
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專職研究員
8.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通訊評論評審專家
10.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組成員
12.吉林省教育學會 常務理事
13.吉林省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 副理事長(第五屆、第六屆)
14.長春市首屆、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審專家組成員
15.長春市心理健康教育講師團成員
16.《心理學報》雜誌審稿人
17.《心理發展與教育》雜誌編委
18.《心理科學》雜誌編委
19.《心理與行為研究》雜誌編委
20.《中國兒童文化》編委
21. 奕陽教育研究院 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講課程 張向葵教授為本科生講授發展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課程。為碩士生講授認知發展及社會認知方向的課程以及管理心理學等方面的相關課程。為博士研究生講授社會認知與學習研究方面的課程。
講授課程
為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開設14門心理學專業課。
(1)5門本科生課程: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管理心理學;
(2)2門全校本科生綜合知識課:心理學概論、心理學與生命時空;
(3)2門碩士研究生課程班課程:管理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
(4)4門碩士研究生課程:兒童智慧機制的發展、兒童心理學理論、兒童認知發展與實踐、經典文獻閱讀;
(5)2門博士研究生課程:教學心理學、自尊理論研究與實踐。
研究方向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大方向:兒童社會性情緒、情感發展和兒童認知加工效能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就第一個方向,研究了兒童自尊感、自豪感與幽默感的產生、發展及影響因素等問題。尤其對自尊的邏輯起點(掌控感)、發展特點、結構及其與認知風格、加工傾向、歸因方式等關係,對情緒、情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就第二個方向,從1990年起至今,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與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的發展、結構及其與認知能力的跨文化比較上。近兩年來,對3-6歲幼兒的信息加工效能(速度、控制、工作記憶、認知能力)又進行了中國與希臘跨文化的對比研究。同時,我們還對學生學習的認知策略的理論與課堂實踐等問題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研究。
主要貢獻 五年來,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教學與科研項目14項。著有《希臘與中國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學習策略學科化》、《自我尊重: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資源》等學術論著70餘部。
科研項目
24. 2011年9月《教師行為對學前兒童創造力的影響》(項目編號:ZZ1107),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項目(進行中);
23. 2009年12月開始主持《幼兒“三性並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22. 2008年11月開始主持《中國兒童成長信息監測平台的創建與套用》(項目編號:08JAXLX00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進行中);
21. 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主持《自我認識與自我管理及關鍵環境變數測查工具編制》(項目編號:social 1-30-10),中央其他部委項目(進行中);
20. 2007年10月開始主持《小學生升學準備及其國中階段的學校適應研究》(項目編號:DBA070067),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進行中);
19. 2007年10月開始主持《中國兒童成長信息監測平台的建設與套用》(項目編號:NENU-SKB2007002),東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進行中);
18. 2006年11月開始主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標準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委託項目(進行中);
17. 2006年7月開始主持《城市貧困家庭兒童生存狀態與促進研究》
16. 2006年至2007年主持《東北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全國
人文社科基地 “十五”規劃項目(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的子課題;
15. 2005年《發展心理學》課程被吉林省確立為教材建設項目(已結項);
14. 2004年《青少年心理學》教材被
東北師範大學 確立為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已結項);
13. 2004年《發展心理學》課程被
東北師範大學 確立為教材建設項目(已結項);
12. 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主持《文化震盪及其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婦女研究會 2004年婦女研究課題(已結項);
11. 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主持《社會文化震動對個體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項目編號:02JAZJDXLX005)
10. 2002年開始主持《認知過程的心理機制研究》
9. 2002年2月至2003年10月主持《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
8. 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主持《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
7. 2001年至2002年主持《發展心理學教學實驗改革》課題,東北師範大學“優師工程”改革項目(已結項);
6. 1998年至2000年參加《教育學科培養目標、規格及課程結構的改革與研究》課題(第2位),國家教育部基教司項目(已結項);
5. 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主持《心理中介因素在人生重要轉折時期應激反應中的調節作用》(項目編號:2002ZDXMXLX00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已結項);
4. 1998年至2001年主持
3. 1998年10月至2001年11月主持《現代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及其培養》(項目編號:
98JAQXLX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第二批研究項目(已結項);
1. 1995年—1998年獨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研究》,國家教委留學基金研究項目(已結項);
科研成果
*SSCI論文
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
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
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
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
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
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
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
*國家級
8.張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國德育雜誌社,教育研究雜誌社組編的《當代中國德育研究新進展》全文收錄)
7. 張向葵(第1位):培養兒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報(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
6. 張向葵(獨撰):“三性並茂”幼兒需要的陽光教育.光明日報(理論綜合版),2008年 9月12日
5. 張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
中國教育學會 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7》全文收錄)
4. 張向葵(第1位):走向行動定向的兒童研究:國內外兒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啟示,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31-134.(新華文摘2005年第22期,總第346期全文轉載)
3. 張向葵(第1位):自尊對失敗後抑鬱、焦慮反應的緩衝效應.心理學報,2005,37(3): 240-245.(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 張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資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
中國教育學會 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5》全文收錄)
1. 張向葵(第2位):國小三年級數學學優生與學困生解決比較問題的差異.心理學報,2002,34(4):400-406.
*CSSCI(A)級
(註:自2008年1月1日起區分CSSCI(A)、(B)級,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級中列出)
17.張向葵(通訊):自尊與創造力相關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1,19(5):645-651.
16.張向葵(通訊):高低自尊者不同記憶偏好的發生機制.心理科學,2010,33(6):1393-1396.
15.張向葵(第1位):小學生升學準備不足: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
東北師大 學報,2010,(2):141-146.
14.張向葵(通訊):行為評價對3歲兒童掌控動機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2):128-136.
13.張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響因素.心理科學,2009,32(6):1398-1340.
12.張向葵(第1位):教育執行力:家長對落實幼兒《綱要》滿意度研究.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87-191.
11.張向葵(通訊):幼兒漢語字行和語義與圖形加工速度的發展與比較.心理科學,2009,32(3):551-554. (2011年由
中國教育學會 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10》全文收錄)
10.張向葵(獨撰):“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1-35.
9. 張向葵(第1位):中國兒童成長信息監測平台:建設與套用.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5-8.
8. 張向葵(通訊):城市貧困中學生自豪感、外顯自尊與抑鬱狀態的關係.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4):100-105.
7. 張向葵(第3位):社會文化震盪中幽默應對的機制.心理科學,2008,31(5):1198-1201.
6. 張向葵(第2位):美國教育中的幽默.比較教育研究,2008(9):87-90.
5. 張向葵(獨撰):追求自尊:短期效應與長期代價.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62-168.(2010年由
中國教育學會 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9》全文收錄)
4. 張向葵(第2位):國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化的心理機制研究.心理科學,2008,31(3):580-587.
3. 張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心理科學,2008,31(2):494-499..(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7期全文轉載)
2. 張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對自我相關信息的記憶偏好.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2):91-96.
1. 張向葵(通訊):二年級小學生“記”、“憶”策略的微觀發生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1):25-30.
*CSSCI(B)級
77.張向葵(獨撰): 改革評價方式 塑造幼兒陽光生命——“小紅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
76.張向葵(通訊):兒童早期自尊的行為觀察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2):81-87.
75.張向葵(通訊):歸因方式對不同自尊水平個體狀態焦慮情緒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0,18(1):111-113.
74.張向葵(通訊):不同認知偏好對大學生情感反應的影響:短期利益和長期代價.心理學探新,2009(1):73-77.
73.張向葵(通訊):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經驗結構式認知發展理論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8,16(6):905-912.
72.張向葵(通訊):嬰幼兒自尊的前兆與形成.學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
71.張向葵(獨撰):美國基礎教育在培養諾貝爾獎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35(8):39-43.
70.張向葵(第3位):父母離異對子女心理發展的影響:計票式文獻分析途徑的研究.心理科學,2007,30(6):1392-1396.
69.張向葵(通訊):自我意識情緒:人類高級情緒.心理科學進展,2007,15(6):878-884.
68.張向葵(通訊):自尊與自我服務偏好的關係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7,15(4):631-636.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心理學,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7.張向葵(第2位):現代中國人心理健康和諧觀的理論構念.心理科學,2007,30(3):629-631.
66.張向葵(第3位):發散思維訓練對62名初一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7,(3):169-172.
65.張向葵(第2位):規則形式及其呈現問題情境對高二學生類比遷移影響研究.心理科學,2007,30(1):100-103.
64.張向葵(第1位):中國兒童的電視環境與兒童成長.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50-153.
63.張向葵(第1位):未來中國兒童研究的戰略構想.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6):13-15.
62.張向葵(第1位):認知評價與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對社會政策變化感受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2(4):91-96.
61.張向葵(通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震盪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6,29(5):1045-1048.
60.張向葵(通訊):高自尊的異質性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6,14(5):704-709.
59.張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嗎?——高自尊的異質性及其啟示.心理學探新.2006,26(3):20-22.
58.張向葵(第1位):男女兩性在文化震盪、心理健康及其關係中的差異比較.心理科學.2006,29(2):336-340.
57.張向葵(第1位):透視文化變遷下的個體心理狀態——社會文化震盪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訪談研究.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24-127.
56.張向葵(第2位):中學生學習策略的結構與使用特點.心理科學,2006,29(1):98-102.
55.張向葵(第1位):教師關於兒童入學準備的觀念.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1(4):73-78. (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54.張向葵(第2位):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研究概述.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141-146.
53.張向葵(第1位):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策略教學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05(5):28-31.
52.張向葵(第1位):自尊能緩衝死亡焦慮嗎?——自尊對死亡提醒條件下大學生死亡焦慮的影響.心理科學,2005,28(3):602-605.
51.張向葵(第2位):兒童入學準備狀態的理論模型與干預途徑.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14-622.
50.張向葵(第2位):中外學習方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外國教育研究,2005,32(4):10-14.
49.張向葵(第1位):微觀發生法在認知策略教學中的套用,教育科學,2005,21(3):40-43.
48.張向葵(第1位):“內隱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問題探索.心理學探新,2005,25(1):49-53.
47.張向葵(第2位):多層線性模型在縱向研究中的運用.心理科學,2005,28(2):429-431.
46.張向葵(第2位):超越式學習的現象學研究.教育科學,2005,21(1):25-27.
45.張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談自尊的教育意境.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44-148.
44.張向葵(第1位):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1期全文轉載)
43.張向葵(第1位):國外自我決定研究述評.中國特殊教育,2005(9):78-81.
42.張向葵(第2位):自我決定學習理論及其干預模型探析.中國特殊教育,2005(6): 41-45.
41.張向葵(第2位):促進殘疾學生自我決定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中國特殊教育, 2005(2):81-85.
40.張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讀.中國教育學刊,2004(7):36-38、52.
39.張向葵(第1位):關於自尊結構模型的理論建構.心理科學,2004,27(4):791-795.
38.張向葵(第1位):閱讀障礙學生創造力特徵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20(2):1-6.
37.張向葵(第1位):關於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19-126(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36.張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學失去的自我——心理學研究主題的歷史探尋與當代啟示.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85-89.
35.張向葵(第1位):文化震盪及其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4.張向葵(第2位):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大學生身體自尊及整體自尊研究.心理學探新, 2003,23(4):55-58.(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
33.張向葵(第1位):有關類比推理過程中的圖式歸納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3,26(5):866-869.
32.張向葵(第2位):中學生學習策略運用、學習效能感、學習堅持性與學業成就關係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603-607.
31.張向葵(第3位):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雙重表征理論及其進展.心理學探新,2003,23(2):55-58.
30.張向葵(第2位):態度研究的新進展——雙重態度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03,11(2):171-176(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9.張向葵(第1位):認知發展機制研究的新進展—關於認知發展機制的數學模型. 心理科學,2003,26(1):118-120,143.
28.張向葵(第1位):中學生學習策略套用特點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3年第8期全文轉載)
27.張向葵(獨撰):教育生態:課堂教學監控的鮮活生命.教育科學研究,2003(7/8):31-34.(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6.張向葵(第1位):待崗人員的應付方式、控制感特點及其關係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22(4):50-54.
25.張向葵(第1位):處於不支持行為壓力下的下崗人員的心理中介研究.套用心理學, 2002,8(3):9-14.
24.張向葵(第1位):認知評價、心理控制感、社會支持與高考壓力關係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3):74-79.
23.張向葵(第1位):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研究.心理科學,2002,25(4):414-431.
22.張向葵(第1位):論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礎.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7-113.
21.張向葵(第1位):兒童圖式特徵的認知發展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1):22-26.
20.張向葵(第1位):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測查問卷的編制.心理科學,2002,25(2):152-155.(人大複印資料心理學,2002年第7期全文轉載)
19.張向葵(第1位):我國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特點的調查研究. 心理學探新,2001,21(3):36-46.
18.張向葵(第1位):我國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現狀的研究.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4):111-116.
17.張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兒童早期經驗研究及其對幼教的啟示. 外國教育研究,2001,28(1):50-54.
16.張向葵(第1位):圖式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2):22-27.
15.張向葵(第1位):類比推理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0,23(6):725-728.
14.張向葵(第1位):小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策略與圖式行為關係的研究.心理科學,1999,22(5):423-426.
13.張向葵(第1位):3.5—6.5歲兒童對喪失認知的初步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5(4):8-12.
12.張向葵(第1位):圖式理論在國小語文閱讀理解中的套用及其對語文學習成績的影響.心理科學,1999,22(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張向葵(第1位):高師教育設定國小教育專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2):19-22.
10.張向葵(第1位):學科素質教育與學習策略.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轉載)
9. 張向葵(第1位):3.5--6.5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14(4):7-10.
8. 張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
7. 張向葵(第1位):影響信息加工容量的語言因素研究——中國和希臘跨文化比較. 心理科學,1997,20(5):248-251.
6. 張向葵(第1位):宣傳效果與客群的心理加工機制——孔繁森事跡宣傳效果的調查研究.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93-95.
5. 張向葵(第1位):圖式理論在語文閱讀理解中的套用.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13(4):57-60.
4.張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觀點和信息加工系統.
東北師大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93-96.
3. 張向葵(第1位):當前社會形勢下兒童——老人助人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12(2):6-11.
2. 張向葵(第1位):9--15歲兒童信息加工系統發展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11(4):7-11.
1. 張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 GREECE.
*核心級
10.張向葵(獨撰): 探索幼兒教育評價方式的變革——小紅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
9. 張向葵(第2位):後現代主義哲學對心理學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論超越,理論探討,2007(2):62-68.
8. 張向葵(第2位):教師對兒童入學準備狀況的團體評定.學前教育研究,2006,5:11-14.
7. 張向葵(第2位):兒童入學準備的訪談研究.學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6. 張向葵(第1位):文化震盪對當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6):53-56.
5. 張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學習策略方式教學課——《生活中的軸對稱》課例分析.中國小教師培訓,2005(4):46-49.
4. 張向葵(第1位):關於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英文).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248- 251.
3. 張向葵(第1位):實現創新教育理論具體化的思考與實踐. 教育探索,2003(2):1-4.
2. 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對學生未來生活方式的影響. 人民教育,2003(2):30-32.
1. 張向葵(第1位):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探析.
職業技術教育 (教科版),2001,22(10):21-24.
*省級
33.張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readiness.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460-471.
32.張向葵(第2位):青少年學校適應的調查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9(4):17-21.
31.張向葵(第1位):父母應如何培養兒童的自尊,中國親職教育,2007(1):42- 47.
30.張向葵(第1位):大學生自尊水平、抑鬱狀態與狀態焦慮的關係.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6(2):139-140.
29.張向葵(第1位):我國不同群體心理健康現狀的新調查,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24-30.
28.張向葵(第2位):四種訓練方式對不同認知風格大學生人際信任改善的影響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37-41.
27.張向葵(第2位):大學生自尊、抑鬱和焦慮水平的性別差異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5(3):15-18.
26.張向葵(第2位):幼兒教師對兒童入學準備狀態觀念的訪談研究.中國親職教育,2005(2):57-59.
25.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教學與生成智慧,教育科學研究,2005(9):47-51.
24.張向葵(第2位):幼兒氣質類型、母親態度與自我調節的關係研究.中國親職教育,2004(2):54-57.
23.張向葵(第1位):自尊機制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中國小教師培訓,2003(12):54-56.
22.張向葵(第2位):“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的深層思考. 中國小教師培訓,2003(3):36-38.
21.張向葵(第1位):圖式: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奠基石.當代教育論壇,2003(12):54-56.
20.張向葵(第1位):幼兒對喪失的認知、成因及調適對策. 中國親職教育,2003(1):65-69.
19.張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識: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現代教育科學,2003(7):10-13.
18.張向葵(第2位):當代中國誠信危機的文化審視.新長征,2002(6):50-52.
17.張向葵(第1位):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控制感與心理健康關係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2(2):1-5,32.
16.張向葵(第2位):待崗人員的應付方式與健康狀況的關係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2(3).
15.張向葵(第1位):當前形勢下知識女性心理素質分析.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3):76-80.
14.張向葵(第1位):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中國小教師培訓,2001(6):22-24.
13.張向葵(第2位):知識女性工作壓力歸因特點及相關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1):18-20.
12.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的獲得與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代中國小教育,2001(6):44-46.
11.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學科化. 中國小教師培訓,2000(9): 35-37.
10.張向葵(第1位):備課時怎樣備好學生.中國小教師培訓,2000(8):30-32.
9. 張向葵(第2位):文化震盪與“邊際人”心理調適.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4):66-69.
8. 張向葵(第2位):教師心理素質與課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7. 張向葵(第1位):中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與圖式水平關係的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4):1-4.
6. 張向葵(第1位):中考與高考學生焦慮心理成因及對策.中國小教師培訓(中學版),1999(6):55-56.
5. 張向葵(第2位):學習策略與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中國小教師培訓(國小版),1998(4):16-18.
4. 張向葵(第2位):國小部首歸類識字教學的新方案.現代中國小教育,1998(2):36-38.
3. 張向葵(第3位):學習策略與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國小教育,1998(1):42-45.
2. 張向葵(第1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誤區的成因及矯正.現代中國小教育,1997(3):30-32.
1. 張向葵(第1位):羅比?凱斯關於兒童智慧發展的“過程—結構”論.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1996(4):14-15.
【報導評論】
5. 不能讓孩子病在起跑線上——訪張向葵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心理學)2010年11月3日,第11版.
4. “三性並茂”成就陽光童年——對話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學園 園長張向葵.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
3. 2009中國幼教高峰論壇報導——張向葵:園長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實施,2010.1(第12期):10-11.
2. 張向葵教授與“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奕陽幼教評論,2009.10(第11期):45-48.
1. 陽光教育編就快樂搖籃.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
【著作】
10.張向葵(獨著):陽光下的成長對話——一位幼教專家寫給幼兒家長的36封信.
朝華出版社 ,2012.2.
8. 張向葵(著第1位):社會文化震盪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7. 張向葵(著第1位):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6.
6. 張向葵(獨著):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4. 張向葵(著第1位):學習策略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長春出版社,2000.
3. 張向葵(編著第1位):學習策略的理論與操作.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向葵(獨著):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
東北師大 出版社,1997.
1. 張向葵(編著):走進心理世界.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
【教材】
10.張向葵(主編第1位):發展心理學(高等師範院校專業基礎課教材).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1.
9. 張向葵(主編):青少年心理學(東北師範大學網路學院學歷教育系列教材).東北師範大學網路課,2006.
8. 張向葵(主編第1位):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專論(4+2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
東北師範大學研究生院 ,2006.
6. 張向葵(主編第1位):課堂教學監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張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 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學.全國繼續教育網路課,2004.
【書評】
4. 張向葵(獨撰):積跬步以至千里——讀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質教育中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一書有感.中國校外教育,2008(1):14.
3. 張向葵(獨撰):專家指津:把心理學導入親職教育.中華讀書報,2005年4月20日,第15版.
2. 張向葵(獨撰):博採眾長 自成機杼——讀李洪玉教授等人《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一書有感.現代教育科學,2004(6):47.
1. 張向葵(獨撰):閱讀過程研究的新視角——讀《學生漢語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一書有感.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4):41-42.
【內刊】
3. 張向葵. 是師愛,構築了他的課堂.思想線上.2006,(1):31.
2. 張向葵. 關於國小教育專業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探討.
東北師大 教學研究,1999,(1).
1. 張向葵(第2位):關於切實提高高校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和做法.
東北師大 教學研究,1997,(2-3).
【成果小結】
國內外學術刊物共發表論文154篇,SSCI論文9篇、國家級論文8篇、CSSCI論文94篇(2008年後CSSCI(A)17篇)、核心刊物論文10篇、省級論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
成果獲獎共42項,其中國家級成果4項,省部級成果22項,其它16項;
承擔科研項目23項,其中國家項目9項,省部項目9項,校級5項;
近三年支配科研經費68萬元,年均22.7萬元。
鑑定成果
1. 1995年—1998年獨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研究》,國家教委留學基金研究項目(已結項);
2.1997年1月——2000年10月主持《青少年認知結構模式的實驗研究(立項名稱)》、強化策略因素,教會小學生學習和思維(結項名稱),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項目青年專項課題(已結項);
3.1998年10月——2001年11月主持《現代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及其培養》 (98JAQXLX00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第二批研究項目(已結項);
4. 1998年-2001年主持《著眼未來,加大教科院教學改革力度——教育學科、心理學科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東北師範大學“優師工程”改革項目(已結項);
5. 2000年9月—2002年12月主持《心理中介因素在人生重要轉折時期應激反應中的調節作用》(2002ZDXMXLX00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已結項);
6. 1998年—2000年參加(第2位)《教育學科培養目標、規格及課程結構的改革與研究》 課題,國家教育部基教司項目(已結項);
7. 2001年—2002年主持《發展心理學教學實驗改革》課題,東北師範大學“優師工程”改革項目(已結項);
8. 2001年11月—2003年10月主持《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015055);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已結項);
9. 2002年2月—2003年10月主持《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DBA010166);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已結項);
10.2002年開始主持《認知過程的心理機制研究》,第四屆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畫項目(已結項);
11. 2004年3月—2005年3月主持《文化震盪及其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婦女研究會2004年婦女研究課題(已結項);
12. 2002年12月—2006年11月主持《社會文化震動對個體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項目編 號:02JAZJDXLX00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項目(已結項);
13.2006—2007年完成富布賴特項目,獲威廉·富布賴特外國獎學金委員會和美國教育與環境事務局認可;
14.2006年7月—2010年6月主持《城市貧困家庭兒童生存狀態與促進研究》(項目編號:ZZ0018),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已結項);
15.2009年6月—2011年4月主持《幼兒“三性並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GH1150934),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已結項);
獲獎記錄 2001年榮獲“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幗優秀教師”稱號,2002年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002年榮獲教育部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 2011年9月,榮獲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其中《中國與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研究》獲第四次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學習策略學科化》獲第五次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學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心理學實踐》課題研究獲2001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育成果二等獎;《教育科學、心理科學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獲2001高等教育吉林省教育成果一等獎等。
*榮譽獎
2011年 獲得吉林省高級專家榮譽稱號
2011年 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國家級教學名師)
2010年 被中國心理學會認定為心理學家
2007年 被評為全國首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
2006年 獲吉林省第二屆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名師獎
2003年 獲寶鋼優秀教師稱號
2003年 獲第四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2002年 獲吉林省“巾幗優秀教師獎”
2002年 獲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人才稱號
2000年 獲香港教育與社科研究計畫指導獎
1997年 被評為東北師範大學跨世紀人才
1995年 獲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大理石獎章
*科研獎
2011年 《給幼兒家長的35封信——一位心理學教授園長談兒童發展問題》著作獲東北師範大學第九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特等獎
2011年 《社會文化震盪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著作獲東北師範大學第九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特等獎
2010年 《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論文獲吉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0年 《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論文獲第四屆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0年 《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論文獲吉林省社科聯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9年 《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論文獲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第十一屆優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獎
2009年 《走向行動定向的兒童研究:國內外兒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啟示》論文獲教育部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心理學三等獎
2008年 《城市貧困家庭兒童生存狀態與促進研究》課題獲2007年度長春市優秀調研成果優秀獎
2008年 《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著作獲東北師範大學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特等獎
2007年 《走向行動定向的兒童研究:國內外兒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啟示》論文獲第三屆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6年 《走向行動定向的兒童研究:國內外兒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啟示》論文獲吉林省第五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5年 《青少年心理學》著作獲東北師範大學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特等獎
2004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專著獲第六次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4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專著獲吉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首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4年 《青少年心理學》著作獲吉林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
2004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專著獲長春市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3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專著獲東北師範大學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
2003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專著獲吉林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3年 《高師教育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典型範例》獲吉林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二位)
2002年 《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專著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心理學三等獎
2002年 《學習策略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專著獲首屆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1年 《學習策略學科化》論文獲第五次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1年 《學習策略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專著獲吉林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0年 《學習策略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專著獲東北師範大學第二屆優秀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
2000年 《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研究》專著獲東北師範大學第二屆優秀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
1999年 《中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及圖式水平關係的研究》論文獲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青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9年 《圖式理論在語文閱讀理解中的套用》論文獲吉林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8年 《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專著獲全國首屆教育圖書二等獎
1998年 《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專著獲第四次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8年 《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專著獲吉林省社會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1998年 《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專著獲東北師範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1997年 《宣傳效果與客群的心理加工機制》論文獲東北師範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1997年 《走進心理世界》一書獲東北師範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教學獎
2006年 《青少年心理學》(文本)被評為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優秀資源”
2006年 《青少年心理學》(網路課程)被評為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優秀資源”
2006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第二版)》被評為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優秀資源”
2005年 《國小教育本科專業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第二位)
2005年 《國小教育本科專業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獲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位)
2004年 《國小教育本科專業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獲
東北師範大學 教學成果特等獎(第二位)
2004年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繼續教育教材)獲東北師範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 《教育學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二位)
2001年 《教育科學、心理科學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省一等獎(第二位)
2001年 《高師院校教育學專業改革的典型範例》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省一等獎(第二位)
1998年 獲東北師範大學優秀教學獎
2006年《發展心理學》被吉林省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2004年《發展心理學》被東北師範大學評為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