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潛

張克潛

張克潛,畢業於清華大學,是一名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克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33年02月07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職務:清華大學博士導師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學術成果,書籍著作,期刊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33年2月7日張克潛出生於北京市。張克潛自幼喜愛科學和文學。
張克潛及同事張克潛及同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其父攜黃河水利委員會圖紙資料南遷。5歲的張克潛隨祖母、母親定居天津,先後就讀於天津耀華國小耀華中學(國中)和南開中學(高中)。張克潛的國小時代,國難深重,民不聊生,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目睹日寇對中國人民的凌辱,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激發起愛國之情,六年級時與幾位同學相約在教室內公開把污衊中國人民抗日的幾頁歷史教科書撕毀。
1950年,張克潛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南開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
1952年夏,院系調整,轉入新成立的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
1953年畢業,被分配在清華大學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電真空教研組”,在孟昭英教授指導下工作。
1953-1961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助教。
1957年初,張克潛被派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向蘇聯專家依·維·列別傑夫教授學習微波(當時習慣稱超高頻)技術和微波電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華大學,開始在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從事電磁場、微波技術和微波電真空器件的教學及微波管研究工作。
1962年晉升為講師,同時擔任電真空教研組主任。
1971年,隨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大部分師生搬遷到四川清華大學綿陽分校。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同時開始招收研究生,秋季開學前,張克潛被派回北京迎接恢復高考後電真空專業的第一批新生,並參與研究生招生工作。
1979年春,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全部搬遷回北京,清華大學恢復無線電電子學系。1979年,張克潛晉升為副教授,任副系主任,主管科學研究工作。
1983年被確定為博士生導師。1984年晉升為教授。1985~1993年,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無線電電子學系)主任。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銀行大學發展項目專家組電子組組長。
1987~1989年,任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信息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
1980~2000年,任全國工科電子類物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1995年後改為全國電子信息類物理電子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7年1-7月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進修教師。
1962-1966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講師,教研組主任。
1966-1971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講師。
1972-1978年 清華大學綿陽分校講師,教研組主任。
1979-1984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副教授,教研組主任。
1984-2000年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1981-1984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副系主任。
1985-1991年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系主任。
1981-1995年 兼任教育部世界銀行大學發展項目專家組電子組組長。
1987-1990年 兼任國家“863”計畫信息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
1980-1995年 兼任全國物理電子技術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5-2000年 兼任全國物理電子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0年至今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退休返聘教授。
工作簡歷: 1953-1961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助教,1962-1978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講師,1979-1984 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副教授,1984-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教授,1985-1991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系主任,1988-1992 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任。
1980- 電子物理與器件教材編委會 主任委員 中國,
1980-1995 全國工科電子類物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 主任委員
1981-1995 教育部世界銀行項目專家委員會 電子組組長,
1985-中國電子學會會士(,高級會員) 中國,
1987-1990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信息技術領域 首席科學家 中國,
1995- 全國電子信息類物理電子技術專業數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主講課程

1978年以後,張克潛為本科生開設專業基礎課“電動力學”,
同時在總結多年教學和學術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開出了研究生學位課程“高等電動力學”。

研究方向

微波聲學顯微鏡研究
在張克潛指導下的研究組,從1980年起從事聲學顯微鏡的研究。於1984年研製成300~700MHz透射式聲學顯微鏡,解析度2μm,穿透能力不小於66μm。同時指導研究生髮明了一種用於聲學顯微鏡的新型換能—聚焦系統。1988年研製成500MHz反射式聲學顯微鏡。1991~1993年研製成具有聲顯微圖像計算機處理和存儲功能的150MHz聲學顯微鏡,在不透明樣品的6mm深處具有10μm量級的解析度。該研究組迄今已研製成多種聲學顯微鏡和無損檢測裝置,製作了十餘台供國內外研究、生產部門使用,為材料科學和無損檢測提供了一種有力的研究手段。在研究過程中張克潛與同事合作共發表學術論文12篇,獲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靜磁波器件、導波光學和集成光電子學研究
張克潛與研究組其他教師一起指導研究生在靜磁波器件、導波光學、集成光電子學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論文33篇。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聯合設立了“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其後在清華大學開展集成光電子學研究打下了基礎。張克潛任第一屆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在多次全國評比中始終處於前列。
手征介質波導研究
90年代,一種新型媒質材料或結構,手征媒質(Chiral Media)或稱雙各向同性(Biisotropic)和雙各向異性(Bianisotropic)媒質受到科學界的注意。這種材料具有螺旋形分子結構,材料的電磁本構方程之間發生耦合,導致電磁波在其中傳播時的模式、傳播特性、偏振特性等方面呈現一些前所未有的特點。用手征材料製成的介質波導在微波或光電子器件的設計中將提供一種新的選擇,有可能研製出新型的器件。張克潛敏銳地看到這種材料在電磁波領域的發展前景,指導了幾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對平板形和圓柱形手征介質波導、手征鐵氧體波導和手征電漿波導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克服了數學分析和實驗研究的重重困難後,獲得一批創新成果,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 篇,其中14篇被科學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著錄。近年來手征材料和結構已成為微波和光波領域的熱門課題。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在微波電子學、聲學顯微鏡、光導波、靜磁波以及手征介質波導等方面都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1978 千瓦級連續波注入式正交場放大管,
1965 周期磁場聚焦行波管,
1980- 參與 研製成多種光波導器件,
1979-1984 主持 研製成聲學顯微鏡,
1961-1965 主持 研製成周期磁場聚焦寬頻帶行波管,
1958-1966 主持 研製大功率行波管,峰值功率達1兆瓦

書籍著作

著有《微波與光電子學中的電磁理論》專業書籍5部,論文30餘篇
張克潛歷年講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共7門。翻譯科技書籍2部,編寫專業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張克潛與同事合作先後翻譯出版了《速調管》、《反射速調管》;編著出版了《微波電子學》、《微波技術》、《電磁場理論基礎》、《微波與光導波技術》等教材,為同行師生廣泛採用。
1992年後,張克潛與同事李德傑教授合作編著《微波與光電子學中的電磁理論》,於1994年底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被許多高校和研究所用作教材或參考書,1996年獲工科電子類專業優秀教材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之後又由作者將該書譯成英文本“Electromagnet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於1998年10月由德國Springer 出版社出版,在全世界發行。
2001年,《微波與光電子學中的電磁理論》被教育部確定為研究生教學用書,進行修訂再版。修訂的第二版於2001年5月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2004年經電子工業出版社授權,中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了《微波與光電子學中的電磁理論》的繁體字版本。

期刊論文

發表科技論文85篇,其中被科學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著錄的20餘篇。
1994 微波與光導波技術國防工業出版社
1988 微波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
1994 微波與光電子學中的電磁理論電子工業出版社 中國,
1988 電磁場原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中國,
1986 微波電子學 電子工業出版社 中國
張克潛在清華大學執教50餘年。從1956年秋季為清華電真空專業第一屆學生講授“電真空技術基礎”起,從未間斷課堂教學工作。1978年以前主講微波技術、微波電子學和電磁場理論課,成為中國較早開設系列微波課程的教師之一。在此期間還應北京電子管廠、酒仙橋業餘大學和電子部12所的邀請為青年技術人員講授微波課程,其中在12所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青年技術人員講授的提高課“微波電子學選論”,成為後來研究生學位課程的基礎。
該課在注重理論分析嚴謹性的同時給出清晰的物理概念,對電磁場與波的屬性和各種形態作了廣泛深入的論述,涉及套用在不同科技領域的場與波的問題,使學生的知識不僅限於研究課題的狹窄範圍,而是能夠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根據清華大學教學評估結果,學生對張克潛講授的課程的評價是“知識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每年學生的評分都達到或接近90分,處於清華大學理論課程所有參評教師得分的前列。
張克潛十分重視和擅長實驗。畢業之初,在孟昭英教授指導下製作成實驗室急需的10kW高頻爐,在實驗室用了多年。1956 年開始籌建微波電子學實驗室,當時所需的各種微波元件和儀器在國內沒有生產,進口渠道也尚未打通,只能自己製作。在孟昭英教授和常迵教授指導下,參考國外文獻的簡圖設計,與車間工人、技師一起試驗,陸續製成波導量測線、波導衰減器、波導阻抗調配器、速調管座、晶體檢波座、同軸—波導轉換、匹配負載、波長計等。利用這些微波元件,以及孟昭英教授從美國帶回的和軍械部倉庫支援的微波器件組成了全套微波波導量測系統,於1957年開出了第一批微波實驗。特別是自製高壓脈衝調製器和水負載功率計,為學生開出脈衝磁控管實驗,峰值功率達到幾十千瓦。該實驗室在當時是國內比較先進的微波實驗室。張克潛和他所在的教研組在孟昭英教授倡導下形成了自己動手製作實驗設備的傳統。
張克潛除進行教學、研究工作外,還承擔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教育行政工作和全國性電子信息學科的科技、教育規劃和組織工作。
1962~1979年,張克潛在擔任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電真空教研組主任期間,提倡奮發有為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和“謙虛些、忠厚些、團結些”的做人原則,使所領導的教研組和研究小組成為良好的科學集體。60年代初,教師學生因營養不良,體質大大下降。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大家還是以教育事業為重,以科學事業為樂,孜孜不倦地工作。
1980~1985年,張克潛任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副系主任,主管科研工作;1985~1993年,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無線電電子學系)系主任。在此期間,他提出並領導全系在教學和研究中實現了3個轉變,即從以分立元件電路為主到以大規模積體電路和集成系統為主的轉變,從以模擬信號處理為主到以數位訊號處理為主的轉變,從較低頻率無線電波到微波和光波的轉變,從而推動了系的現代化,包括教學內容的現代化,科研選題的現代化和教學、科研實驗手段的現代化。他引用孔子的“近者悅,遠者來”勉勵全系師生,倡導形成獻身科學、勇於創造的學術氛圍和寬鬆的學術環境,吸引國內外有志學者來系工作。在工作作風上提倡從實際出發,他常對系內同事說:做某件事時,不要考慮怎樣做能受表揚、當模範、升官,而是考慮這件事本身該怎么做。在張克潛任系主任的7年內,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學規劃,張克潛作為孟昭英和常迵教授的助手,參與電子學組的規劃制定。其後,1958~1966年在胡漢泉所長領導下,參與全國微波真空電子器件的規劃工作。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銀行大學發展項目專家組電子組組長的張克潛,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通過招標,引進先進儀器設備,為全國電子和信息工程實驗室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1987~1989年,張克潛任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信息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領導智慧型計算機、信息獲取與處理、光電子等3個專家組,進行周密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堅持先進性和公正性的原則,使“863”計畫信息技術領域有了一個良好的起步。
1980~2000年,張克潛任全國工科電子類物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1995年後改為全國電子信息類物理電子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組織全國物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計畫修訂和專業教材編寫,滿足了教學的需要,為全國物理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專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獲獎記錄

1992 新型反射式聲顯微鏡 發明獎,三等 國家科委;
1992 智慧型化THSAM-5型150兆赫聲顯微鏡 進步獎,一等 國家教委;
1989 在教育工作中成績優異 優秀教師 北京市。
1959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9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張克潛所領導、指導或參與的項目曾多次獲獎。
1997 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
1996年獲電子工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
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997年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科技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