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迵

常迵

常迵,祖籍河北省房山縣(現屬北京市)。教育家。在無線電技術領域,從事電子線路、天線理論和傳送技術的研究,對摺疊天線的廣泛套用起了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迵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開封市
  • 出生日期:1917年2月4日
  • 逝世日期:1991年8月8日
  • 職業: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畢業院校:西南聯合大學
  • :季高
個人簡歷,青年時期,回國執教,學術成就,信號處理基礎,信號重構理論,模式識別研究,榮譽成就,言傳身教,人物評價,性格評價,能力評價,主要論著,

個人簡歷

1935—1936年 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生。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
1936—1937年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生。
1937—1940年 西南聯合大學電機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
1940—1943年 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昆明無線電器材廠助理工程師。
1944—1945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獲碩士學位。
1945—1947年 美國哈佛大學套用科學系,獲博士學位
1947—1952年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1952—1958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副主任兼傳送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8—1975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無線電基礎教研室主任、教授。
1975—1991年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
1991年8月8日 逝世於北京。

青年時期

常迵的父親曾在河南省唐河縣和洧川縣任知縣,後因厭倦官場的污濁而棄仕。回原籍隱居後,潔身自好,憤世憂國,以詩文抒發情懷、教育子女。常迵自幼聰明好學,在父親的“窮通中外理,練達古今情”的教育思想薰陶下,懂得了勤奮讀書、學以致用的道理。
1927年,常迵進入本縣長育高等國小,接受新式教育,在紮實的詩書家學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他的知識和興趣。課餘他喜好登山漫遊,家鄉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操,山頂寺院殿柱上的對聯“千里桑麻收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他一直銘記在心。
1929年,常迵進北平私立四存中學(現北京八中)讀國中。1932年,升入北平市立第四中學(現北京四中)高中理科。在此期間,發生了“九.一八”事變。看到流落街頭的東北難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他默默地脫下自己身上的毛衣,送給他們禦寒。目睹日本兵在鬧市區橫衝直撞、為害無辜,他暗暗地下定決心,為使貧弱的祖國富強起來、為使窮苦的百姓不受欺凌,一定要發奮讀書,走科學救國之路。
1935年,常迵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國難當頭之際,他積極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學生愛國救亡運動。他不顧南京國民政府派出的北平市警察的高壓水龍頭噴射封鎖,奮勇地走在遊行隊伍的前列。1936年,他轉到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七·七”事變以後,隨校南遷,輾轉到昆明就讀。臨行前,父親囑咐他“好男兒不患無家可歸,患所以立”,激勵他徒步踏上平漢線,開始了艱辛的繼續求學之路。1940年,他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其後,他在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昆明無線電器材廠任助理工程師,主持無線電發射機的設計和試製工作。1944年3月,他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學習,鑽研電子線路理論,獲碩士學位。1945年3月,他轉到美國哈佛大學套用科學系,致力於天線理論的研究,獲博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他關心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曾與學友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發表署名信,抨擊國民黨反動派迫害進步師生的暴行。1947年10月,在他學成之後,毅然離開學習和生活條件優厚的美國,懷著獻身事業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國,在清華大學任教,直至去世。

回國執教

回國之初,常迵執教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他身著陰丹士林藍布大褂,拿起粉筆、挽著袖子,走上講台,主講了電信方面的多門課程,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為後來成立的無線電工程系打下了基礎。1952年,常迵擔任第一任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副主任,主管無線電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58年,他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仍然兢兢業業地工作。一方面從事無線電傳送技術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編著適合中國國情的教材,培養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又一次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終保持樂觀精神。1970年,他被下放到江西鯉漁州農場。在艱苦的勞動中,他常以幽默的言談和詩句,如“大雨落秧田,白花一片。敬告天公休搗亂,雨淋只當水洗面,愈下愈乾”之類的口占小詩,來慰勉身旁的同志,為了縮小自己與農民在思想感情上的差距,在了解到農民一年的勞動收入僅相當於自己一個月的吸菸錢數以後,他毅然戒掉多年的吸菸嗜好。1971年底,他離開妻子兒女,隨系遷往四川綿陽分校。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仍然辛勤地教書育人。為了教好當時實際上只相當於國中文化水平的大學生,他堅持白天講課,晚上編寫、刻印講義。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都可以看到他的宿舍亮著燈光,聽到他刻鋼板發出的沙沙聲響。他就這樣認真忘地工作,直到病倒才返回北京。
1975年以後,常迵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任教。1978年3月,他領導成立了屬新興學科領域的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研究室,設立了模式識別與智慧型控制專業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開展了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套用技術研究,培養了幾十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中國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縮短與已開發國家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做出了重大貢獻。1987年12月,他因年事已高而又工作繁忙過度,患腦血栓偏癱在床上。人雖然病倒了,但為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鼓舞他又站了起來。在與疾病進行頑強鬥爭的同時,他更加珍惜有限的時光,坐在輪椅上出席學術會議,躺在病榻上著書立說,經常把有關人員請到病床前商討國家、學校和教研室的科研與教育發展規劃和構想,研究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在家中聽取研究生匯報論文工作進展情況並給予指導。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
1991年8月8日零點前後,辛勤工作了一天的常迵教授剛要入睡,突然覺得胸口悶、心裡難受,他猶豫了片刻,推醒了身邊剛剛入睡的夫人。然而已經晚了,藥餵不進去了。醫生趕到,救護車火速送往北醫三院搶救,常迵教授卻再也沒有睜開眼睛,突然發作的心臟病帶走了他,沒有容他留下一句遺言。
在常迵求學和執教的幾十年生涯中,不論是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歲月里,還是受病痛折磨的時期內,他的妻子始終如一地和他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幫助他在事業上獲得成就。

學術成就

信號處理基礎

信號處理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常迵和他的研究生提出了廣義拉德梅克函式系理論。由於計算機採用二進制,因此對於僅包括±1兩個值的正交二值函式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22年,德國數學家H.拉德梅克給出了一組過零點等距、但不滿足完備條件的二值正交函式,稱為拉德梅克函式。1923年,美國的數學家J.L.沃爾什得到一組過零點不等距、僅取士1兩個值的完備正交函式系,即沃爾什函式系。為獲得一組過零點等距且完備、正交的二值函式系,常迥等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首先取三角函式系中全部函式的符號函式為一個新的二值函式系,再對它進行正交化處理,得到一組過零點等距且完備正交的就範函式。由於拉德梅克函式系是此函式系的一個子集,故稱其為廣義拉德梅克函式系。這一新的函式系具有更加廣泛的套用前景。
常迵

信號重構理論

在信號重構理論研究方面,常迵領導的課題組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信號重構是信號處理學科中研究在一定條件下只用部分數據或信息重構信號的基本問題,被廣泛用於圖象處理、語音處理和光信息處理等方面。常迵和他的同事及研究生證明了在一個鬆弛條件下,僅用幅度譜和一個端點即可重構有限長離散信號。在信號重構的算法研究方面,他們提出了“零點擾動法”和“三域疊代法”,解決了原有疊代算法存在的不收斂問題。他們還進一步把信號重構問題推廣為半盲反褶積問題。即對信號方程z=x*y(其中“*”表示褶積運算),若已知z及x和y的一部分,以此重構x和y,稱為“半盲反褶積”。按已知條件的不同,他們把此問題分為線性問題和非線性問題,分別給出在典型情況下的求解方法。他們還把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套用於地震勘探數據處理,取得了多項套用成果。
信號處理信號處理

模式識別研究

常迵是最早在中國倡導和開展模式識別研究的學者之一。作為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慧型專業委員會的前幾屆主任委員和國際模式識別學會主席團的成員,他對推動中國模式識別學科的發展、學術隊伍的壯大以及學術交流的繁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來,他雖已年過花甲,但仍多次出席國際模式識別會議。在會上了解學術發展動態,在會下多方與國際上的著名學者交往,爭取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中國於1982年被正式接納為這一國際學術組織的成員。儘管常迵在這一學科領域是公認的權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從不追求功名。為了提攜有真才實學的中、青年後輩,他主動辭去在國內外學術組織中的領導職位,為後輩儘快走上第一線創造了條件。

榮譽成就

常迵編著了一部有特色的無線電基礎理論教材,對中國高等院校電路、信號與系統的教學與教材改革起了積極作用。在信息科學方面,從事信號分析和重構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地球物理信號處理與識別套用技術研究,並積極倡導和開展了模式識別學科的研究,為增進中國電子和信息學界與國際社會的交往作出了貢獻。 其子常振明是中信集團(Citic)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言傳身教

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任教期間,儘管年事已高且社會工作繁忙,常迵仍然堅持在教學實踐第一線。一方面為研究生講授“信息理論基礎”課程,另一方面帶領導師指導小組培養了幾十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審閱了大批校內外研究生的碩士和博士論文,並多次出席答辨會。在他的倡導下,實行指導教師集體負責制,定期召開學術討論會,對研究生從選題、立論到成文都嚴格把關,在學術上,他要求學生養成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並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對他們提出的學術概念,總是反覆討論,力求確切;對他們撰寫的論著,從綱目到行文、從文詞表述到標點符號的運用,都要再三推敲,力求無誤。他諄諄教導學生,不僅要求知,而且要求解求實。對研究生選題,他不是事先指定題目,而是選出幾十篇國內外最新的有關文獻,讓學生通過閱讀,理出一連串深層次的問題,並跟蹤檢索出一批新的文獻,使他們能在拓寬選題思路的基礎上選定更恰當更有意義的論文題目。
他的言傳身教,使研究生一進入課題就受到良好的科學素質訓練和培養。他還強調工科的學生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每篇論文提出的理論和算法,不僅要有合成數據驗證,而且必須通過實際數據檢驗。80年代初期,他親自率領師生深入生產實踐第一線,到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石油勘探部門進行調研,並選擇這一領域為信號處理基礎理論研究和模式識別技術的套用背景,選出了一大批碩士和博士論文題目,提出了許多具有套用前景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為解決國家的“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高解析度地震勘探”難題作出貢獻。他領導的“地球物理信號處理與識別方法及套用”科研項目,獲得了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不僅在學術上,而且在思想上,常迥對學生也嚴格要求,教育他們要為民族自立、國家富強、使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獻身。在他的領導下,整個博士點形成了一個有朝氣、有理想、老中青團結協作、優良傳統代代相傳的先進集體,使研究生在這個學術思想活躍、思想作風正派的環境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好思想和好作風。1989年,這一博士點榮獲國家教委頒發的首屆全國高校教學優秀成果國家級特等獎。

人物評價

性格評價

常迥教授博學多才,德高望重,為人師表。他正直樸素、謙虛謹慎、待人誠摯的優秀品格,博得了在他身旁工作和生活的同志們的一致讚賞和敬仰。早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求學期間,為給窮學友籌集路費,他賣掉自己的東西以救他人燃眉之急。在從海外回國之初,他這位“留洋”博士經常與師生們一起活躍在籃球和排球場上。當得知在四川綿陽分校工作的一名學生打壞眼鏡時,他在北京為這位學生配好眼鏡,買到工具書,並讓自己的孩子趕往火車站托人捎去。為了幾個數學上的疑難問題,他帶領自己的研究生親自到北京大學套用數學教授程民德家登門求教;恰逢程教授正在接待別的客人,出於禮貌,他竟不顧自己高齡在門外站立達一個小時之久。他注重真才實學,不恥下問。對於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美國博士後,常迵親自到宿舍問寒問暖,傾聽這位年輕人的學術見解和管理意見,並及時採納他提出的好建議。而在另一方面,常迵也曾嚴肅地批評過國內學術界某些人對外國專家不切實際的過高評價,要求他們實事求是,不要盲目追隨。在工作中,常迵勇於承擔責任而不圖虛名,主動辭去各種名譽頭銜,積極扶持新人。在生活上,他也善於關心他人,每當諸如中秋等傳統節日,他即使躺在病床上,也會派人給他的研究生們送去月餅等禮輕義厚的慰問品。

能力評價

在他70周歲生日之時,他給圍坐在身旁的數代桃李門牆朗誦喜愛的詩篇,表達他“老牛應識前程遠,不用揚鞭也奮蹄”的老當益壯的心境,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語重心長地提出了希望。他說,為了後代不再遭受他在青少年時期的苦難,中國決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盤散沙,任人宰割,應該齊心協力,振興中華。直到生命的最後關頭,他仍堅持撰寫關於老三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和系統論)與新三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和突變論)的文章,勉勵後輩始終站在科學發展前沿,把眼光放在21世紀,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激勵下,常迵在無線電技術和信息科學領域勤奮鑽研了幾十年,也在講台上耕耘奉獻了幾十年,他的業績和貢獻已被載入史冊。1986年他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並獲“人民教師”獎章;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榮譽獎。鑒於他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1989年,美國傳記協會(ABI)授予他金鑰匙獎。同年,他的事跡被收入該協會名人冊(第三版)、英國國際傳記中心(IBC)的世界傑出科學家名人錄和世界前五百名人冊。

主要論著

1.常迵.環形天線.清華大學科學報告,1950,3(4):459—472.
無線電信號無線電信號
2.常迵.半導體放大器.自然科學,1951,1(3):189—197.
3.常迵.利用通用曲線設計他激振盪器的工作情況.清華大學學報,1956(2):197—206.
4.常迵.分米波三極體振盪器的工作情況與振盪條件.清華大學306組工作報告,1959:1—29.
5.常迵.無線電信號與線路原理(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6.常迵.無線電信號與線路原理(中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6.
7.常迵.有關沃爾什函式套用的幾個問題.清華大學學報,1978(1):68~81.
8.常迵,陳偉人.廣義拉德梅克函式.套用數學學報,1985,8(3):257—2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