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藻墓

張光藻墓

張光藻墓,位置桃州鎮南塘社區姚家灣村附近,在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了張光藻墓。張光藻墓是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光藻墓
  • 位置桃州鎮南塘社區姚家灣村附近
  • 墓高:3米
  • 重現時期: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 時代:清代
建設沿革,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人物介紹,

建設沿革

光緒十七年(1891年),張光藻在廣德逝世,享年82歲。其墓葬位於廣德縣縣城東南5公里的桃州鎮南塘社區姚家灣村附近的低崗坡地上。

文物遺存

此墓規模較大,墓外正面系花崗石造三門六柱門廳式建築,內為磚砌五室合墓,五墓室共寬7.2米,連同封土外沿總寬12.8米,冢高約2.5至3米。下部為雕有幾何紋樣的石台基,中部三門嵌立墓碑和兩塊墓志銘,六根石柱鐫刻三幅墓聯,頂部置瓦楞形的石檐和中部雕刻火焰、兩側雕刻犬牙狀的石脊。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遭盜掘,其後在農業合作化初期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墓葬建築石構件全部被搬運至打鼓凼,做了砌築水庫壩底下水涵道的材料。
在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了張光藻墓,已掘開壩涵,全力搶救被埋在塘壚中的所有墓葬構件。殘存墓葬為一高約3米的土冢,隱蔽在高深密集的竹棵、荊棘林中,是一墩三室,系與前後兩位夫人吳氏、唐氏的合葬墓,灰磚並列砌築,寬4米左右。在離墓冢不遠處還發現一個清光緒十四年廣德州署為保護張光藻墓所立“禁止在墓地放牧、砍伐林木”的諭示碑。目前,該墓的墓志銘、有聯語石刻的望柱、石獅等一批重要構件已重見天日,運抵廣德縣文管所。

文物價值

張光藻墓的型制、外部建築,體現了江南地區歷史上一脈相承的喪葬制度和習俗,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保護

張光藻之墓被發現後,安徽省文物局、考古所組織專家赴廣德進行了實地考察。2011年春恢復重修。

人物介紹

據查,張光藻,1815年出生於廣德州城東門。在1870年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中,他不畏強權,為被法國教堂拐騙、殘害的中國婦女兒童伸張正義;又及時緝拿了三名拐匪,將其中的兩名就地正法;並在法國教堂與傳教士豐大業當面對證,剛正不阿,義正詞嚴。激憤的漁民、船工焚毀了法國教堂望海樓,擊斃了傳教士豐大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為了取悅洋人,息事寧人,竟以“臨陣失於彈壓,事後不能緝兇”的罪名將他發配至黑龍江齊齊哈爾充軍。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劉民山著文說:“張光藻在腐化頑固、貪墨成風的封建官吏中恐怕是鳳毛麟角,為數不多的,在近代天津反帝鬥爭史上應該是一個值得肯定,值得紀念的歷史人物。”張光藻在兩年的戍邊生涯中留下了《北戍草》、《龍江紀事》兩部詩集,抒寫蒼涼悲壯的流放生活,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治十一年,張光藻減刑釋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