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

張光明(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

張光明,男,生於1963年8月,湖北天門人,工學博士,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長江大學教務處處長,長江大學黨委委員。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石油學會會員,《石油天然氣學報》、《石油教育》雜誌編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光明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 性別:男
  • 籍貫:湖北天門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5年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採油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西南石油學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為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長江大學教務處處長,長江大學黨委委員。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提高油氣井產能技術研究。在採油工藝技術研究方面,圍繞向井流動態、採油工藝技術、注水、調剖、儲層改造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開展了採油方式的優選,進行了注水井調剖設計與現場實時監測技術研究,開展了油井產能和注水井吸水能力降低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在油氣井酸化方面,針對不同類型和性質的油氣藏,以酸—岩反應動力學理論為基礎,以基質酸化和壓裂酸化為手段,以油層的改造為套用對象,以油井增產為主攻目標,形成了從酸液配方篩選評價、酸化選井選層、酸化施工最佳化設計、到酸化施工質量監控與評價的一整套工藝技術。先後完成了適合高溫深井的酸液配方的篩選與評價,砂岩酸化最佳化設計,砂岩酸化實時監測技術等研究課題,並在勝利油田、大慶油田等油田得到推廣套用。為油田開發中後期的挖潛和油田高產穩產提供了技術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之二:油藏精細描述與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該項研究採取地質與測井相結合、測井與地震相結合、靜態預測與動態分析相結合、室內實驗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思路;確立了以剩餘油分布為核心,以儲層和油藏的定量評價為目的,以沉積微相、儲層地質模型研究為基礎,綜合套用各種靜、動態資料,通過開發動態分析和油藏數值模擬研究等手段,深入研究剩餘油形成機理及分布規律,建立剩餘油分布模型,針對剩餘油分布情況,進行以提高採收率為目的的改善注水開發效果的調整方法研究的技術路線。通過油藏精細描述,建立精細油藏地質模型,正確預測井間砂體分布、定量地描述儲層非均質性及剩餘油分布狀況,為老油田開發調整、深入挖潛、改善注水開發效果,進一步提高採收率提供科學依據。

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或參加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委託的科研項目30餘項,教學研究項目10餘項,以第一作者先後在《石油鑽采工藝》、《大慶石油學院學報》、《石油礦場機械》、《科技進步與對策》等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被EI收錄6篇,作為副主編參編專著1部。

獲獎記錄

國家級、省部級9項,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