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行書七言聯

張元濟行書七言聯

《七言聯》是現代張元濟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元濟行書七言聯
  • 作者:張元濟
  • 創作年代:現代
  • 材質:紙本
  • 書法類型:行書
  • 規格:縱160厘米、橫32厘米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其他相關,

作品內容

“古拙”、“厚重”歷來是書法家書法意味追求的一個方面,也是書法自身美學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歷來無數書法家苦心追摹以窮其意、達其旨,從而在書法史上形成了“古拙”、“厚重”的書法風尚。其實,就“古拙”與“厚重”的淵源關係來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古拙”以“厚重”為主要表現意味,而“厚重”的書法作品又往往具有濃重的古意和拙雅的氣韻。“古拙”代表著遙遠、沉著、大氣、豐厚、樸實,“厚重”體現著書法技法的老辣、紮實、精熟、穩健,在美學境界上表現為沉穩、力量、豁達、博大。可見,“古拙”以“厚重”為其意韻載體和美學砝碼,“厚重”以“古拙”為其追求目標和美學表現內容。這樣,將“古拙”與“厚重”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書法風格,便成了書法發展的一種必然。這既充實了書法本身的意味表現內涵,同時也將一種融古於今的書法風格取向展現在廣大書法家和欣賞者面前,在理論和技法上拓展了書法美學的境界。

創作背景

張元濟是著名的出版家、政治家、學者和書法家。他將諸多的社會實踐和藝術體驗融進書法的技法和審美創作中,以其紮實的“顏體”功底和自身審美準則個性化地詮釋“顏體”書法內涵,並極力開拓“顏體”書法的新境界。眾所周知,“顏體”書法自唐形成以來以其大氣厚重的風格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歸功於“顏體”書法堅實的結體、豐厚挺拔的筆畫及其古拙厚重的審美意味。當然“顏體”這種凝重豐腴的筆畫表現和大氣寬博的結體也為其表現古拙的書法意味提供了可能。
張元濟行書七言聯

作品賞析

我們這裡欣賞到的是張元濟行書七言聯,如本文開始論述所言,“古拙”與“厚重”天然就具有著“親緣”的歸屬關係。所以,觀張元濟這幅書法作品給人最直接的欣賞體驗就是“古拙”與“厚重”的交融。言其“古拙”,是指其書法從運筆、結體和整個章法來看,有一種凝古為拙、宏遠厚達的氣息。在用筆上,書家將起筆、收筆含在行筆中,給人一種渾圓內斂、欲露還收的“中和”之氣;在行筆中,不以光滑流利為追求,而是以行筆時毛筆自然的“行動”為標準。因此,整體看來,這副對聯的筆畫沒有書家故意為之的做作之態。在筆畫輕重的處理上,書家遵循了顏體字橫細豎粗的規則,但書家也盡力發揮了自己的理解,將橫畫的“細”作了“調整”:有的“細”之又“細”,如上聯中“有”字和“讀”字以及下聯中“言”字的橫畫就注重了“細”的精練和力量的匯聚;有的變“細”為粗,保持了書作整體力量的均衡,如上聯中“書”字和下聯中“事”、“不”、“可”等字。從整副對聯的結體看,注重了漢字本身取勢的靈活性和變化性,可以說,這副七言聯14個字各個都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姿態。如比較突出的“人”字,這一字的處理非常準確恰當,簡單的一撇一捺,在整副對聯中有力拔千鈞之妙。這其中的緣由必須結合章法進行說明:在這件作品中,書家將每一個字的結體取勢形成慣性的“左傾”之勢,但是我們看到,這件書法作品卻沒有“左傾”之感,這在章法的處理上必須要有“右傾”的字或者筆畫進行平衡,上面所說的“人”字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而且,這個“人”字本身也有“左傾”的傾向,但書家處理的高妙之處就在此,能將“左傾”的字表現出“右傾”的勢態,這與“人”字的漢字構成有關鍵性的聯繫。書家將“人”字的撇畫寫得很直,將捺畫寫成反捺,而且,此捺畫極具張力和凝聚力,如駿馬奮蹄急奔,如船頭水手在暴風驟雨中手握纖索力挽狂瀾。這樣在通觀整副對聯時,人們就感覺不到作品“左傾”,每一個字看起來也很和諧、平正。
張元濟行書七言聯

其他相關

張元濟(1867-1959),浙江海鹽人。字筱齋,號菊生。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甲午戰爭後,首創通藝學堂,博採西學書籍,發行維新報刊,上疏新政奏議,參加維新變法運動,戊戌政變時被革職。後在上海從事文化出版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工作,任董事長。曾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四部叢刊》,輯《續古逸叢書》。1949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長、商務印書館董事長、上海博物館館長等職,並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著有《校史隨筆》、《涵芬樓燼餘書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