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健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內黃縣
- 出生日期:1966年3月21日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廣州光孝寺大型佛像壁畫創作與修復
普陀山觀音造像雕塑
05年在洛陽創辦“美院直通車”向中央美院
西安美院
廣州美院輸送大量人才
洛陽著名大型書畫策展人等 - 代表作品:《十八羅漢》《全套十二屬相本願佛》《藍門關公財神》等
- 字/號:東明
- 法名:妙明居士
- 現居地:洛陽
藝術履歷,藝術精髓,
藝術履歷
1982年隨父遷入古都洛陽。自幼受家庭薰陶隨父親張振海(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學習祖傳夾紵造像、雕塑藝術,擅長佛教、仙道人物造像及繪畫。2003年創辦洛陽中大畫院,任畫院院長。其作品生動傳神,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畫風獨道。作品被東南亞地區及我國各大寺院和佛教信徒收藏,其弟子遍布全國各大美院及高等學府任教和學修。
藝術精髓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個世界,由此構成了完整的人生,既豐富著人類的經驗,也追問著人生的價值。佛學東漸,是由於東漢末年的混亂,引起了中原文化的苦悶,於是自覺於佛陀精神感召的力量,漸漸地發展成為了後世的社會文化資源。對於個人來講,苦修與覺悟,也形成了許多愛好佛學不同的精進方式。時至今日,中國社會對於佛學的景仰,也隨著傳統文化的自覺而形成了新一回的熱潮。也許是歷史演進中的許多相似環節,迫使人們反思自身的局限,而追問佛陀的永恆價值所在。
洛陽張健銘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佛教藝術的實踐者。多少年來的探索與追尋,有著自己的甘苦與自知,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與獨特價值。
張健銘少年時期敏感於文學藝術的魅力,也許是動亂時代的生活壓力,積極尋找個人的發展方向。心追手摩,好學致用,在攝影、繪畫、雕塑等方面顯示出超異的稟賦。尤其是很快掌握了家傳的民間宗教雕塑技術,長期追隨父親張振海先生學習祖傳的夾紵造像藝術,也使他不同於一般意義的藝術訓練。
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張東明為許多寺院修繕、複製、創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日積月累,心思專注,靜定生慧,反觀內省,所思漸多,所覺甚明,以至澄心湛性,也有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語)的達觀與明澈。
張健銘對於寺院文化的熟悉與理解,既不同於一般學者的書面知識積累,也不同於宗教人士的出世修行方式。回想起來,張東明所執著於佛教藝術的創作,也是在不斷地修煉中,化除煩惱,慧生智益,去惡積善,助人為樂。因此,張東明是既有不斷地領會佛法,逐漸貫通的修持;也有豁然開朗,單刀直入,直溯心源的頓悟。這種“理”、“行”(禪意)合一的實踐,帶來的是如蓮的喜悅與通透。
洛陽是千年帝都,佛國聖地。周邊的白馬寺、龍門、少林寺、玄奘故里等名剎大寺,佛幡高揚,梵音皆是,既傳播於佛學的普世精神,也感召於世俗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張健銘在佛教造像藝術的實踐,在傳播佛學精神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藝術獲得更高層次的提升,技近乎道,這種超凡的造像技術對於佛教藝術美學的領悟,有著特殊而深刻的啟示。
張健銘專注於佛像的繪製。所創佛像畫的“堆金法”為業界獨步,影響甚廣,許多高德大僧也多有讚譽,作品被國內及東南亞各大寺院收藏供奉。因此被佛教藝術界眾推為中國禪意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沉浸於佛教藝術中的張健銘,每每“援毫圖壁,颯然風起”,得心應手,豁然貫通,從人性的理解到神性的升華,其自身的領悟也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畫家。其佛像繪畫光芒萬丈,亦為“天下之壯觀”(借《太平廣記》語),破除迷悟之間的障礙,也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之間,獲得了“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慧能語),使更多的人們獲得了迷即眾生,悟即佛法的深度感召。
靜幾明窗,孤燈夜雨。張健銘多少年來潛心繪佛,矢志不渝,所積漸多,所獲漸豐。閒暇時與友人成立了“中大畫院”,其古道熱腸,持法平正,亦不遺餘力地提攜後來,傳授藝事。既自覺於“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歷代名畫記》語),也使觀音千手,施渡眾生,佛法廣布,惠恩流行,以至才俊迭出,層樓更上,光耀於中國文化藝術事業,也是張健銘追求的一種崇高心境。
是為序。
西安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趙農
壬辰秋日於風物長宜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