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以駐地張家坊得名,後演變為張佳坊鄉。解放前夕屬大安鄉和南溪鄉。解放初屬大安區張家坊、敦二、雜溪3個鄉。1958年成立張家坊公社,1959年更名張佳坊公社。
1962年分為張佳坊、雜溪2個公社,1966年仍合為張佳坊公社。1984年春改鄉。1997年,面積78.8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張家坊、李家坊、楊家田、三江口、報恩台、坑口、朋樂、愚公、月嶺、瞿田、雜溪、灣田、龍上13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雜溪村、瞿田村、愚公村、朋樂村、三江口村、坑口村、報恩台村、楊家田村、李家坊村、張家坊村等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張家坊村,距縣政府13.4千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張佳坊鄉在江西省萍鄉市
蘆溪縣,是老區,位
萍鄉市東南部。 東與新泉鄉毗鄰,南與蓮花縣排前和安福縣大嶺等地接壤,西靠南坑,西北連上埠,面積80.34平方公里,耕地9060畝,山地80795畝,林地68895畝。張佳坊轄13個村(110個村民小組),3個園林場。
轄區內水源豐富,其中,雜溪村,瞿田村屬明月湖的水源源頭;張佳坊村,李佳坊村,楊佳田村,三江口村,報恩台村,朋樂村,裕豐村,坑口村為蘆溪袁河的水源源頭。
氣候環境
張佳坊鄉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災害性天氣很少。張佳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主要有:
高嶺土、
石灰石、礦泉水、砷、金、銀、竹木等。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森林面積10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72.84%,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有罕見的古樹化石。
經濟發展
鄉鎮企業主要業務涉及加工業、碳酸鈣、木器、針織等。農業主產水稻,盛產茶葉、中藥材。進入21世紀以來,借著武功山旅遊公路的修通及山口岩水庫項目建設所帶來新的契機,張佳坊鄉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有效的調整,主要體現在:
一是大力扶持發展壯大武功山紫紅米基地,將紫紅米進行精加工,禮品盒包裝,便於旅客攜帶。該米口味純正,具有很高的保健營養價值,市場前景廣闊,2007年呈現產銷兩旺的勢頭,實現產值100餘萬元,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是發展高山水果,2007年瞿田村支書帶領村里民眾種植了200畝高山西瓜,朋樂村水果基地種植了350畝甜瓜、西瓜,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是發展養殖業,截止到2008年7月,已發展上規模的有山羊養殖業2家,蜂蜜養殖業1家以及土家禽養殖業(土雞、土鴨、土鵝、土豬)若干家。由於該類產品屬無污染環保綠色食品,倍受遊客青睞,2007年來基地現場購買產品返鄉的遊客絡繹不絕。
四是依託武功山旅遊大開發,做大做強“一村”、“月池”等品牌,擴大知名度。2008年又打造三個千畝基地:即武功山紫紅米千畝基地,雜溪、瞿田高山果蔬千畝基地和三腳嶺千畝藥材基地,大力發展綠色環保旅遊產品,打造張佳坊鄉成為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山口岩水庫和明月湖旅遊產品的承接轉移基地,促進張佳坊旅遊經濟的發展。
社會事業
2006年投資近百萬元,興建了醫療設備完善的鄉中心衛生院,讓民眾享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解決山區民眾看病難的問題。在2007年該鄉籌資200多萬元興建近2000平方米,集娛樂室、電視房等設施公寓式的光榮院,使孤寡老人老有所養。
到2008年,全鄉已實現水泥路村村通、村組通,形成南至蓮花、西至南坑、東至新泉、北至上埠的交通網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話,有線電視,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鄉。
2008年,又通過自籌、社會捐助、上級立項相結合方式,總投入100多萬元改建鄉中心學校教學樓,興建集學生、教師公寓、食堂為一體的綜合樓,受益學生達800人。
歷史文化
張佳坊鄉物華天寶,山清水秀,人傑地靈。1927年9月23日
毛澤東率
秋收起義部隊,夜宿雜溪劉燕霞宗祠。著名的風景點
玉皇殿位於本鄉龍上村。
1931年-1932年,
彭德懷、
陳毅元帥等多次在此開展
革命活動,玉皇殿還存有陳毅元帥的壁詩,詩云:久仰玉皇山,如今得賞玩。古神特別多,顯靈在人間。
地圖信息
地址:萍鄉市蘆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