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博物館

張仲景博物館

張仲景博物館(即:醫聖祠)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為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所在地,現占地面積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築物面積6669平方米,含各式房屋136間。墓祠古建築群占地3200平方米,館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書刊文獻1萬餘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陽市人民政府50年代曾兩度修葺,成立張仲景博物館。1981年衛生部提議並撥付專款近百萬元修復醫聖祠,同時成立張仲景醫史文獻館。1984年12月成立張仲景博物館,與張仲景醫史文獻館合署辦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仲景博物館
  • 類別:中國醫史、仲景文化 
  • 地點: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
  • 開放時間:8:00—17:30 
  • 館藏精品:針灸穴位女灰陶人、鹹和五年(330年)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
  • 建築風格:仿漢建築群、清代四合院式磚木
  • 交通南陽姜營機場
建築布局,歷史沿革,主要景觀,著名人物,所獲榮譽,館藏文物,

建築布局

醫聖祠建築風格為仿漢建築群,大殿則為清代四合院式磚木建築。現總占地面積11429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築物面積6669平方米,含各式房屋136間,中國醫藥學,以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邃而著稱。
至1991年,中央、省、地、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對醫聖祠進行大規模修復建設工作,共建九級石階十丈,仿漢子母闕一對,大門一座附東西陪房各三間,《張仲景傳》石屏一座,東西長廊各30間附角亭一座,石刻張仲景組畫54幅和歷代名醫評贊鑲入東長廊內,石刻歷代名醫畫像112幅鑲於西長廊內,雙層六角碑亭一座。
重修山門一座及雙側花牆和月門,醫聖井一眼,墓前石燈兩盞,仲景塑像一尊。墓兩側修復古建房屋行方齋、智圓齋等六所,計22間。修復荷花池、湖心亭、仁濟橋一座,春台亭、秋風閣各一座。新塑仲景巨型塑像一尊和十尊中型歷代名醫塑像,祠院內部鋪設青石地坪,西院新建兩層仿古小樓,計28間。

歷史沿革

醫聖祠,為東漢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所在地。創建於何時無確考。明清時復建並多次修葺,至清末發展盛極一時,計有殿宇、亭台、樓閣十多處,面貌煥燃。民國初年為駐軍拆毀,僅存大殿、東西偏殿、過殿四合院式建築及仲景墓亭,其間雖有修葺協定,終因荒年戰事而擱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陽市人民政府50年代曾兩度修葺,成立張仲景博物館。1981年衛生部提議並撥付專款近百萬元修復醫聖祠,同時成立張仲景醫史文獻館。1984年12月成立張仲景博物館,與張仲景醫史文獻館合署辦公。

主要景觀

張仲景博物館主要景觀
照壁:步入門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塊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塊完整石料製成,長寬各為3.5米,為當代碑林所罕見。照壁的正面刻寫的是已故中醫黃竹齋先生撰寫的《醫聖張仲景傳》,生動地描述了張仲景光輝的一生和對中醫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兩側是著名學者任應秋教授題寫的一副對聯。照壁的背面刻寫的是張仲景親自擬定的《傷寒雜病論》序,文中陳述了他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後映,渾然一體,使人在肅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張仲景博物館
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塊石碑,有毛澤東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有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有周恩來的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有新中國第一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為醫聖祠撰寫的碑記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譚震林為醫聖祠的題詞。
張仲景博物館
百壽亭:從書聖王羲之到鄭板橋,集歷代書法家"壽"字石刻於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寫的"壽"字,此字又"長"又"瘦",我們號曰"長壽"。治療疾病就是為了延年益壽。中醫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百壽亭"之"壽"意祝世人健康長壽。
張仲景博物館
仁術館:是取“醫乃仁術”之意。仁術是說醫生應當富有對病人的關懷、愛護、同情之心,如此,也才有好的醫術,才會成為道德高尚的良醫。
張仲景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

著名人物

張機,字仲景,約(150—219年),南陽人,東漢偉大的醫學家,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仲景從小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喜愛醫學著作,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盡得其傳,他勤奮鑽研醫術決心為民除疾療病,一天,仲景去拜訪同郡當時在朝中名人何顒,何顒和他交談後,發現他的志向十分堅定,非常欽佩地對仲景說:“你這樣熱愛醫學,又這樣聰明而勤奮,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名好醫生”。仲景聽了說:“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中華“醫聖”張仲景中華“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學問出眾,醫術超群、造福鄉梓,加之為人誠懇,不論貧賤,有求必應,因而南陽老少尊卑,對他都很欽佩、敬重,青年時期已經聞名於全郡,漢代選拔人才充任官吏無考試制度,朝廷規定每年郡國首相可推舉一個德、才兼備並且有聲望的人稱作孝廉,憑此資格可出任地方官,孝廉因為是推舉的,所以後人也稱為舉人,漢靈帝在位時,張仲景被舉為南陽郡的孝廉,並因之而出任長沙太守。

所獲榮譽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

館藏文物

基本陳列為中國醫史、仲景文化。醫聖祠基本陳列自東偏殿起始,以殷商甲骨文醫藥文字為底襯背景,以展台民俗生活用具、醫用骨針等展示,揭開遠古至秦漢社會醫藥衛生髮展之序幕。
大殿以張仲景生平組畫、《傷寒雜病論》版本及後世醫家注釋著作陳列為主,凸顯仲景學說的巨大影響力。西偏殿展示宋以後醫藥器械藥具的日臻完善與發展。歷代醫藥器具圖片貫穿陳列始終。
館藏文物125件〈套〉,名家書畫題詞275幅,碑拓40幅。另有書刊、文獻10000餘冊,其中明清民國時期的線裝古醫籍及名家捐贈醫籍2984冊。主要藏品有:
1、 針灸穴位女灰陶人。陶人為女性,造型質樸,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穴位,四肢己殘缺,是東漢晚期製作的醫用人體模型。
2、 鹹和五年(330年)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該碑圓額長方,長方座。碑文楷書陰刻上下讀一行十一字“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邊刻雙線勾勒卷草紋,碑額刻有蓮花蓋、蓮花托,碑的下部有蓮花座。碑陰無字。碑座後有一從右至左讀隸書四字“鹹和五年”,明證張仲景墓址所在地。
張仲景墓張仲景墓
3、《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白雲閣藏)木刻版。為陝西中醫研究院米伯讓先生遵從其師黃竹齋先生遺願,於1981年捐獻醫聖祠,該木刻版呈長方形,共151塊,分別放於三個栗色木箱內,每塊陽文反刻,從左至右共21行,上下讀,滿行19字,是《傷寒雜病論》完整的木刻版,文物價值、學術價值甚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