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主簿草堂賦大雨

《張主簿草堂賦大雨》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通過對鳴噪的青蛙、急飛的雨箭、遮天蔽地的水幕、騰湧萬里的風雲、瑰麗的長虹以及雨後的斜日等氣魄宏勁的美景的描寫,既表現了詩人雄奇曠達的胸懷,也傳達出憂國憂民之士的時代哀音。全詩筆法誇張,並列遞進,轉承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主簿草堂賦大雨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元遺山詩集箋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張主簿草堂賦大雨
淅樹蛙鳴告雨期,忽驚銀箭四山飛
長江大浪欲橫潰,厚地高天如合圍
萬里風雲開偉觀,百年毛髮凜餘威
長虹一出林光動,寂歷村墟空落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張主簿(bù):即內鄉縣主簿,實指何人不詳。主簿,官職名,在縣中掌典文書,辦理事務。
②淅樹:被風吹得葉子沙沙作響的樹木。蛙鳴:天將下雨時,青蛙常叫得特別起勁,因此人們可據此預知下雨。
③銀箭:形容雨點急驟,望去像銀白色的飛箭。
④橫(hèng)潰:凶暴地沖潰(堤壩)。橫,粗暴,不由正道。
⑤合圍:從不同方向包圍起來。
⑥偉觀:宏偉的景象。
⑦百年:代指人生,也是指久經憂患的詩人自己。凜餘(yú)威:即凜於餘威。意思是在暴雨的餘威中戰慄。凜,畏懼,害怕。餘,通“余”。
⑧林光:閃爍在樹林綠葉間的光華。
⑨寂歷:寂靜、空曠。空:只有。

白話譯文

疾風叩打著沙沙樹葉,蛙噪預告著大雨臨期,猛然間驚見雨如銀箭,向著那四山急瀉疾飛。
綿長江河的滔天大浪,兇橫地想要衝決壩堤,厚重的大地高遠的天空,像是把世界緊緊包圍。
騰湧萬里的風雲,向人展開了宏偉的景象,飽經憂患的詩人,毛髮戰慄在暴雨的餘威。
長虹一掛在清朗的天際,流溢的林光便閃動不已,在寂靜空曠的村莊內外,空剩下一片落日的餘輝。

創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元好問任河南內鄉縣令時,曾在該縣張主簿家中偶遇暴雨。興之所至,一揮而就寫下該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第一句,寫風聲、蛙鳴都在預告著大雨將至,人們本該有心理準備了;第二句,一個“忽驚”將雨來勢之猛,讓人措手不及之狀表現得淋漓盡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銀箭”“四山飛”,可見雨勢之猛之大。“淅樹蛙鳴”是聽覺的感受,“銀箭四山飛”是視覺所見,所聽所見,讓人“驚”,是心理感受。將敘述、描寫、抒情融為-體,有聲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將至和大雨初來時的勢態和詩人自己的主觀感受。
頷聯緊承首聯,繼續寫雨水之大。兩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別用“長”“大”“厚”“高”來形容,倍感壯觀闊大,更將雨勢之強,雨水之大,及詩人的驚懼之情誼染出來。詩人用“移情於物”的筆法,以“欲橫流”“如合圍”來展示“長江大浪”“厚地高天”的意象,表現出大自然奇偉的形象和無比的威力。
頸聯再承前意,掀起更為浩瀚洶湧的波瀾。“萬里”與“百年”,對仗工整,一指空間,一指時間;前者寫實,後者寫虛。“凜餘威”照應了“忽驚”二字,使前後意脈貫通,這種以情襯景的筆法,把大雨的威力表現得更為真切。
尾聯亦轉亦合,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長虹”“林光動”“村墟”“空落暉”,這闊大淡遠的景象既是此時此地此境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經過驚心動魄的驚懼之後,心靈舒緩寧靜的投影,是詩人內心受到外界景物觸動而產生的心理感受的展現。這種融情入景的表現手法,把全詩的意境升華到一個深遠的高度,達到了情景渾成的妙境。
該詩中,詩人用豪邁的筆觸將大自然神奇的威力表現得形神兼具,有聲有色,詩人那雄奇曠盪的胸懷,盡含其中。在布局上,首聯、尾聯用遞進句,頷聯、頸聯用並列句,有起有落,轉承自然,足見詩人功底之深。篇終接混茫,有不盡之意。

名家點評

日本當代漢學家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該詩)真是極美的詩的造型!蛙聲,飛曳的銀箭,覆蓋天地的水幕,所有這一切,宛如幻影般出現後,架起了長虹,現出了靜寂的落日。可以說,是發掘出了歷來所有詩人疏漏了的自然的秘密。而‘林光動’的‘動’字,與前面‘百憂薰’的‘薰’;字一樣,是常用的單詞的再生。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