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

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

該書作者是林可濟,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八章,敘述張世英從哲學史家到哲學家的學術生涯與思想歷程和餘論。說明張世英進行科學研究在方法上的若干特點和新哲學觀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上篇和下篇,各有四章:上篇是圍繞著張先生所提出的新哲學觀而進行闡述的;下篇是論述張世英關於中西哲學、文化之發展及其比較研究;《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正文之後的學術訪談錄,是張先生對黑格爾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的評價。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
  • 作者:林可濟
  • ISBN:9787010071831
  • 定價:25.00 元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
  • 開本:32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思想歷程:從哲學史家到哲學家
一、生平
二、研究黑格爾哲學的專家
三、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與新哲學觀的提出
上篇“萬有相通”-“萬物一體”的新哲學觀
第一章新哲學觀的核心範疇:新的“萬有相通”-“萬物一體”
一、人生的兩種“在世結構”
二、兩種“在世結構”在哲學史上表現為三個階段
三、個人精神發展的三個階段
四、後主客關係的“萬有相通”-“萬物一體”:真善美統一的新哲學觀
第二章新哲學觀在哲學、文化諸領域的體現(一)
一、本體論與認識論
(一)兩種超越:縱向與橫向
(二)兩種目標:相同與相通
(三)兩種超越的途徑:思維與想像
(四)兩種無限觀:“思維的無限”與“想像的無限”
(五)兩種真理現:“符合說”與“去蔽說”
二、倫理道德觀
(一)人與世界的兩重性:“被使用的世界”與相遇的世界”
(二)“人類中心主義”與“民胞物與”說
(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四)建立道德律的兩種方式:對話與獨白
三、審美觀
(一)審美意識是人與世界融合的產物
(二)“典型說”與“顯隱說”
(三)兩種語言觀
(四)從審美與道德的關係而言,審美高於道德
第三章新哲學觀在哲學、文化諸領域的體現(二)
一、歷史觀
(一)古今之間的融合與緊張
(二)傳統與現在
(三)歷史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四)中心與周邊
二、科學觀
(一)科學與道德:科學的自由精神與知識向善的精神
(二)科學與審美:想像與自由的精神
(三)發展科學與提高人文素質的關係
(四)科學認識的抽象性與審美、道德的具體性
(五)“科學認識”與“人生領悟”
三、宗教觀
(一)宗教與科學:以宗教感情作為推動科學研究的原動力
(二)宗教與道德:為道德尋找一種無神論的宗教根據
第四章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境界說的由來
二、張世英的“四種人生境界”與馮友蘭的“四種境界”
(一)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種境界”說
(二)張世英先生的四種人生境界說
三、超越自我之路
四、哲學是追求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之學
五、提高境界與革新文化的密切聯繫
下篇中西傳統文化及其比較
第五章西方傳統文化之現代反思
一、希臘精神與科學的發展
(一)希臘精神是理性沉思與熱情相結合
(二)希臘精神在中世紀和近現代的繼承和發展
(三)希臘精神與重實驗、講效用並不相悖
(四)中西方科學發展前景之展望
二、西方的基督教與道德
(一)基督教道德意識中的進取精神
(二)基督教道德意識申的責任感和平等之愛
(三)今天的“上帝”:“萬有相通”一“萬物一體”
三、西方的基督教與審美
(一)基督教的審美觀:美是對現實的超越
(二)文藝復興以後的西方審美意識
(三)審美與宗教的結合
四、後現代主義對西方傳統文化的批判與超越
第六章中國傳統文化之現代反思
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
(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倫理觀的歷史發展
(二)從“萬有相通”一“萬物一體”的視角看儒家的倫理道德觀
二、道家哲學中的科學基因與審美精神
(一)道家哲學中的科學基因
(二)道家的審芙精神:虛與實的結合
三、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對“主客二分”式的克服和超越
(一)佛教的傳入及其中國化
(二)禪宗的“真我”與張先生的“本我”
第七章中西哲學和文化之總體比較
一、中西傳統文化的根本差異:兩種實現自我的方式
(一)西方傳統哲學是要在“逾時間”的無限中實現自我
(二)中國傳統哲學是要在時間之內的無限綿延中實現自我
二、中西傳統哲學和文化之間的具體差異
三、中西傳統哲學的轉向及其影響
四、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借鑑
(一)西方傳統哲學的兩重性
(二)中國古代審美文化和道德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完美結合
第八章中西哲學史上若干重要哲學家哲學思想之比較
一、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與西方近現代哲學
二、朱熹與柏拉圖、黑格爾;王夫之與黑格爾
(一)朱熹與柏拉圖、黑格爾
(二)王夫之與黑格爾
三、王陽明與薩特;李贄與尼采
(一)王陽明與薩特
(二)李贄與尼采
四、老莊與尼采
五、道家與海德格爾
餘論研究的方法與新哲學觀的意義
一、進行科學研究方法上的若干特點
(一)融會古今、貫通中西
(二)“論”與“史”的結合
(三)理論與實際生活的結合
(四)繼承與追求、探索、創新的結合
(五)“思”與“詩”的結合
二、新哲學觀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張世英先生學術訪談錄
黑格爾——西方傳統哲學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現當代哲學的先驅
附錄張世英學術活動年表簡編(1921-2008)
後記

作者簡介

林可濟,男,1933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師範大學哲學教授。1950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195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58年畢業後,長期在高校從事哲學教學與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科技與文明》(1988)、《信息社會理論辨析》(1992)、《中西哲學源流》(1995)、《〈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愛智篇(哲學學習探索40年)》(1999)等。1992年10月起,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事跡被收入《中國哲學年鑑》(1989)、《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世界名人錄(中國卷)》(1997)以及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美國傳記學會(ABI)出版的《國際傳記辭典》(第23版)、《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第12版)等不同版本的傳記辭書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