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參與人的策略來說,如果還存在另外的一個比這個更好的策略,並且它的全部參與人的當前策略與其它策略的組合相比,都不比參與人的當前策略差的情況下,則可以認為參與人的當前策略比另一個策略稍差,另一個策略就是當前策略的弱優勢策略。這一理論是從心理學領域研究得到的影響個體行為決策的心理理論,在經濟學、組織管理學等多領域具有廣泛套用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弱優勢
- 外文名:Weak dominance
- 研究領域:決策心理學
理論發展及套用,齊當別模型,阿萊悖論,模糊程度和框架性質對模糊規避行為的影響,
理論發展及套用
齊當別模型
根據李紓提出的齊當別模型,指導人們決策的不是最大化某種期望值,而是在選項之間搜尋優勢性(dominance)關係。為了利用弱優勢(weak dominance)原則達成決策,人們必須在某一維度上將差別較小的兩個可能結果人為的“齊同”掉,而在另一維度上將“辨別”差別較大的兩個可能結果作為決策的最後依據。
例如,在“囚徒困境”中,如果在“自己收益維度”上的主觀差距較小,而在“他人收益維度”上的主觀差異較大,那么在“自己收益維度”上的差異就會被人為的“齊同”掉,而根據“他人收益維度”來做決策,從而選擇合作。反之,如果在“他人收益維度”上的主觀差距較小,而在“自己收益維度”上的主觀差異較大,那么在“他人收益維度”上的差異就會被人為的“齊同”掉,而根據“自己收益維度”來做決策,從而選擇背叛。
阿萊悖論
阿萊在解釋阿萊悖論是,用了這一模型:這一抉擇模型認為決策者的認知能力無法勝任最最佳化模式所需要的精確定量計算,也不能夠以“效用”或者“心理距離”的方式表達對選擇對象整體估算的結果。因而假定:左右人類風險決策行為的機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種形式的期望(expectation)值,而是某種形式上辨察選擇對象之間是否存在優勢性(dominance)關係。藉助一表征系統(最好和最壞可能結果維度)來描述涉及了阿萊選擇題的備擇方案,該模型將人類的抉擇行為描述為一種搜尋一備擇方案在主觀上優勢於另一備擇方案的過程。即:在方案A(C)在最壞可能結果維度上優越於方案B(D),而方案B(D)在最好可能結果維度上優越於方案A(c)的情況下,為了利用“弱優勢”(weak dominance)原則達成決策,人們必須在一維度上將差別較小的兩可能結果人為地“齊同”掉,而在另一維度上將“辨別”差別較大的兩可能結果作為最終抉擇的依據。
模糊程度和框架性質對模糊規避行為的影響
模糊規避是Daniel Ellsberg(1961)提出的,他發現人們在作出決策時,往往選擇那些具有確定發生機率的事件(風險選項),而不是那些機率不確定的事件(模糊選項)。根據李紓的齊當別模型,姚姝君,陰國恩等人(2011)研究提出了模糊規避與不同表征情況下何種可能結果呈弱優勢有關的假設。為檢驗該假設,研究設計了兩個實驗探討信息的模糊程度(高、中、低)和框架性質(正性、負性)對決策過程中模糊規避行為的影響,以進一步考察模糊規避的形成機制。研究結果證明:正性框架條件下,隨著模糊程度的增高,風險選項在最壞可能結果維度上呈現的弱優勢增加,模糊規避行為增多;負性框架條件下,隨著模糊程度的增高,模糊選項在最好可能結果維度上呈現的弱優勢增加,模糊規避行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