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麗鉤土蜂

弧麗鉤土蜂

弧麗鉤土蜂(拉丁學名:Tiphia popilliavora Rohwer),昆蟲的一種,是寄生性天敵,其寄主的昆蟲為蠐螬,寄主危害作物為花生。分布於山東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弧麗鉤土蜂
  • 拉丁學名:Tiphia popilliavora Rohwer
  • :動物界
  • :昆蟲綱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生活史,生活習性,成蜂特性,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綱:
目:膜翅目
科:鉤土蜂科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蠐螬
寄主危害作物:花生

形態特徵

雌成蜂體長12-15mm,體黑色,具光澤。頭頂至額區刻點3級,中央有一縱行微型刻點;唇基前緣平直無刻點。觸角1-3節黑色,具光澤,其餘各節黑褐色,被絨毛。前胸背板橫脊完整,前緣刻點1級,其後方刻點3級,具光澤基帶。前胸腹節脊室完整,側脊近於平行;中脊直達後緣,後端中央有一條縱脊。前翅煙色,第二肘間脈明顯彎曲。後足跗節(基跗節)內側有一條橫溝,外側具齒剌4根,並距中部略向下擴展。腹部1-5節刻點密集,前緣有微型刻點,腹板及兩側密被淡色長毛。雄蟲體長8-11mm。頭額區至單眼區下方密布微型刻點,前翅徑室與第二肘室近等,腹部第五腹板散布刺突起。
卵長橢圓形,長1mm,寬0.3mm。初產乳白色,後變為淺灰色。孵化時呈褐色,有光澤。幼蟲4-5齡,老熟幼蟲體節分明,胸部3節,腹部10節。上顎淡黃至淺褐色,端部有3齒,在第3齒基部邊緣有一小齒。氣門9對,位於前胸及前8個腹節側面,黑色或淡黃色。
蜂繭長18-24mm,平均19mm;深土褐色,前端粗圓,後端尖細。繭內壁光滑,繭衣多,繭皮多層。

生物學特性

生活史

山東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繭內越冬。幼蟲化蛹始期在7月初,7月中旬為化蛹盛期;成蟲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期在8月中、下旬;產卵盛期在8月中旬到9月上旬;蜂繭8月初始見,9月為結繭盛期。幼蟲於10月初開始越冬。各蟲態歷期卵期3-5d,9月上旬可延長到6-8d。蛹期7-10d。成蟲壽命雌蟲8-27d,平均14d,雄蟲為3-12d,平均8d。幼蟲歷期與寄主蟲齡和溫度有關。溫度25℃,寄主為3齡時,歷期15.8d;寄主為2齡則為12d。同為3齡寄主,15.7℃時,則29.6d。各齡期幼蟲中,以第一齡和第四齡幼蟲歷期最長,第二、第三齡幼蟲歷期最短。

生活習性

寄生特性。弧麗鉤土蜂為蠐螬的外寄生天敵。雌蜂產卵於寄主體外,井在體外完成發育、單寄生。對寄主有一定的專化性。據萊陽市在濱海花生產區調查,該蜂對大黑鰓金龜幼蟲自然寄生率為35.4%-45%暗黑鰓金龜幼蟲1.4%-3.4%;闊脛絨金龜幼蟲僅為0.3%。
該蜂對大黑鰓金龜幼蟲有明顯的選擇性,是大黑鰓金龜的重要生態控制因索。蠐螬被寄生後,寄主在短期內即可停止為害,少數3-5d死亡,多數下移作土室。因此,土蜂寄生對減輕蠐螬為害,降低種群數量都有較大作用。

成蜂特性

成蜂多以紅麻(Hibiscuscammabinus)、甘薯、菜豆(Phasc01usvu1gars)等植物的蜜腺、花蜜為補充營養,因此,成蜂食物來源豐缺與鉤土蜂的分布範圍、寄生率高低有著密切的關係。雌蜂產卵時鑽入土中搜尋寄主蠐螬,先以螯針在蠐螬腹部側面反覆探索,注射蜂毒,使其麻痹後,再以產卵器在腹節之間側面折縫內塗抹汁產卵,以膠質物將卵固定在體壁上。卵前端指向腹中線。產卵後約10min,寄主甦醒,恢復活動。雌蜂喜在3齡蠐螬上產卵,故成蜂產卵盛期與蠐螬3齡盛期相吻合。7月下旬早發生的雌蜂對2齡蠐螬寄生率只為0.8%-5%,隨後主要寄生3齡蠐螬。成蜂單雌產卵量為17-38粒,平均20.1粒。產卵期5-27d,平均為11.2d。其中以第4-6d產卵最多。日產卵量2-6粒,一般在1頭寄主蠐螬上只產1粒卵,少數重複產卵。幼蟲發育。該蜂幼蟲孵化時,卵殼由前向後縱裂,幼蟲脫殼而出,在寄主體前端咬1食孔,以上顎固定蟲體吸食寄主體液。隨著幼蟲生長,表皮從背面縱裂成葉片狀,猶如襯墊牢固的粘在蟲體腹面,每蛻一次皮,稍微向前咬一新的食孔。蛻皮3-4次,經4-5齡。幼蟲老熟時,整個寄主除頭殼及胸足外,全部食光。幼蟲老熟後即吐絲結繭。繭的大小、繭色和層次結構以及羽化、性比,均與寄主蠐螬的齡期有著密切關係。據姜祖城(1986)報導,寄主若為3齡,繭長18-24mm,平均19mm。深褐色,繭衣多,繭皮24層。羽化後,雌蜂占95.8%。寄主為2齡時,繭長12-17mm,平均為14mm。淺黃色,繭衣少,繭皮10層。羽化後,雌蜂占18.2%。這與Brunsdn(1934)用弧麗鉤土蜂寄生於日本金龜2-3齡幼蟲的羽化情況一致。

地理分布

山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