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帶鸚嘴魚(學名:Scarus dimidiatus)為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魚類,俗名新月鸚嘴魚、新月鸚哥魚。分布於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湯加群島、薩摩亞群島和索羅門群島、北達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等,常見於熱帶珊瑚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弧帶鸚嘴魚
- 拉丁學名:Scarus dimidiatus
- 別稱:新月鸚嘴魚、新月鸚哥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亞綱
- 目:鱸亞目
- 屬:鸚嘴魚屬
- 分布區域: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湯加群島等
簡介,基本資料,分布,棲息,形態特徵,其他資料,特點,
簡介
弧帶鸚嘴魚(學名:Scarus dimidiatus)為鸚嘴魚科鸚嘴魚屬的魚類,俗名新月鸚嘴魚、新月鸚哥魚。分布於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湯加群島、薩摩亞群島和索羅門群島、北達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等,常見於熱帶珊瑚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Dreh、紐幾內亞。弧帶鸚嘴魚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中文學名:弧帶鸚嘴魚 | 中文別名:新月鸚嘴魚、新月鸚哥魚 | |
二名法:Scarus dimidiatus | 界:動物界 |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 亞目:鱸亞目 | |
科:鸚嘴魚科 | 屬:鸚嘴魚屬 | |
種:弧帶鸚嘴魚 | 分布: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印度尼西亞到美屬薩摩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台灣發現於南部、綠島及蘭嶼等。 |
基本資料
弧帶鸚嘴魚
中文名弧帶鸚嘴魚
俗名鸚哥
英文名
科目英文Scaridae
科目鸚哥魚科
命名者Bleeker,1859
分布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棲息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3-12公尺
棲息深度 3-12公尺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上無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3列,上列為6鱗;中列為5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4軟條;尾鰭圓形或截形。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的雌魚體色為黃褐色,於腹部漸趨於白色,體側上部有3-4條鮮麗的深灰褐色橫紋,體側下部有3條白色縱紋,由鰓蓋後緣延伸至臀鰭前緣;下吻部到腹鰭基部之區域為粉紅色。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的雄魚體色,頭部後上方至背鰭第VII硬棘之基部,以及前吻部之位置,均有一片三角形之鮮藍綠色色區,於此之後則為藍綠色;另具一條藍綠色之條紋,由眼區斜向胸鰭基部,並有一條粉紅色條紋與其聯結,其下方為鮮麗的藍綠色。
其他資料
觀賞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是否有毒否
經濟魚類是
最大長度40cm
特點
背鰭Ⅸ-10;臀鰭Ⅲ-9;胸鰭Ⅱ-12,腹鰭Ⅰ-5。側線鱗18+5。體長為體高3.2倍;為頭長3倍。頭長為吻長2.1倍;為眼徑6.1倍。頰部鱗3行。第三行鱗3個。背鰭起點前方正中鱗6個。雄魚體呈青綠色;雌魚體為黃褐色。後部從第七背鰭基下方起顏色變暗。頭部在吻背具一方形暗斑。從口角到胸鰭基具一淺色弧帶,沿其後部上方有一寬的暗褐色弧帶。體長220mm。系海洋暖水性魚類,棲於珊瑚礁水域。分布於中國南海;國外見於日本琉球群島、索羅門群島、薩摩亞群島、湯加群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