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江蘺

弓江蘺

弓江蘺是一種海產紅藻。其藻體黃綠色或紫紅色,多肉軟骨質,直立圓柱狀,高6~10公分,直徑0.3~0.4公分,互生或不規則分枝,分枝多弓狀彎曲,分枝基部不縊縮,主軸基部變細,具有盤狀固著器。藻體內部為單軸型構造,頂端有一生長細胞,成熟藻體無明顯中軸構造,中間髓部由大的薄壁細胞組成,皮層細胞小,呈圓形、長圓形或方形。弓江蘺的細胞壁含有豐富的藻膠,是提煉高質量洋菜(agar)的最佳原料。弓江蘺的色素體,除含葉綠素a、葉綠素d、葉黃素胡蘿蔔素外,還含有藻膽素,如藻紅素藻藍素,故藻體多呈現紫紅、玫瑰紅、暗紅等顏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弓江蘺
  • 拉丁學名:Gracilaria arcuata var. arcuata
  • 別稱:弓龍鬚菜
  • 二名法:Gracilaria arcuata
  • 紅藻門 Rhodophyta
  • 杉藻目 Gigartinales
  • 江蘺科 Gracilariaceae
  • 江蘺屬 Gracilaria
  • :弓江蘺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關的種,

形態特徵

該種的外形與江蘺屬中的其他種易於區分,在鑑定上不甚困難。在檢查過的標本中,有以下兩個變種和兩個變型
原變種
藻體圓柱狀,體形粗壯,一般高4~15cm,寬3~4mm,不規則的羽狀分枝,互生或偏生,有時也有叉分現象,4~5次分枝,分枝密,枝距短,故常在外形上呈繖房花序狀,主幹和分枝粗細一般,相差不大;分枝基部不縮,枝端尖銳,上部常彎曲成弓狀,在弓狀枝的外邊常偏生有小枝。新鮮時肉質,體表光滑,乾後變硬,軟骨質,收縮後表面顯現皺紋;乾標本蛋殼黃色或暗褐色;製成的臘葉標本不能很好地附著於紙上。
藻體的切面構造:髓部由7~8層大的近圓形薄壁細胞組成,徑338~818μm,壁厚3~8μm;外圍1~2層內皮層細胞,33~39μm;表層由1~2層微圓到長圓形含色素體的小細胞組成,10~17μm × 7~13μm;體表膠質層厚7~10μm;髓部和皮層之間細胞的大小有驟然的變化,因此,二者的界限較清楚。
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散生在藻體的表面各處,埋臥於皮層細胞中;表面觀微圓形;橫切面觀卵形或長圓形,大小約為43μm × 33μm,被稍微變態的皮層細胞包圍。囊果球形,突出於體外,具喙狀突起,基部收縮,高1.1mm,寬1.8mm;切面觀,中央為薄壁細胞組成的產孢絲,其頂端形成圓形或卵圓形的果孢子囊,囊徑39~56μm,具有顯著的星狀中心體。囊果被由13~17層細胞組成,厚250~280μm;中部的細胞稍大,向內向外的細胞則略小,細胞圓形至橢圓形;表層細胞與內部細胞形狀的區別不大,胞壁明顯,在低倍鏡下觀察,細胞排成縱列。有較多的吸收絲聯結於產孢絲與囊果被之間。囊孔位於頂端。精子囊未發現。

生長環境

原變種多生長在大幹潮線以下礁湖內的碎珊瑚上。四分孢子囊見於4、6月,囊果見於4、5月。

分布範圍

相關的種

異枝變種原變型
概述
學名:Gracilaria arcuata var. snackeyi f. snackeyi
形態特徵
藻體圓柱狀,一般高6~10cm,不規則羽狀分枝,偏生,偶有對生或叉分現象;主枝5mm寬,分枝1.5~3.5mm,故主枝和分枝粗細相差顯著,枝端極尖細,4~6次分枝。
習性
原變型生長在礁湖內大幹潮線下1m處的珊瑚上。
異枝變種吸盤變型
概述
學名Gracilaria arcuata var. snackeyi f.rhizophora
模式標本產地:模里西斯
弓江蘺異枝變種吸盤變型的部分藻體弓江蘺異枝變種吸盤變型的部分藻體
形態特徵
體圓柱狀,一般高6~11cm,主枝較粗,寬5~5.5mm,分枝不規則,末枝寬1mm,主枝和分枝的粗細有明顯的區別;枝端尖細,分枝間距較大;小枝邊緣生有吸盤狀附著器,以助其藻體牢固地附著於生長基質上。
習性
該變型生長在中潮帶、低潮帶的岩石上,以及環礁低潮線下0.3~1m深的珊瑚礁上。
產地
中國海南省的西沙群島。模里西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