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脾湯(《聖濟總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建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四十四。具有溫中祛寒,健脾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虛泄滑不止,腹內虛鳴。

基本介紹

  • 名稱:建脾湯
  •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 組成:訶黎勒、附子、陳橘皮、白朮、乾薑、陳曲、吳茱萸、肉豆蔻
  • 功用:溫中祛寒,健脾止瀉
  • 主治:脾虛泄滑不止,腹內虛鳴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訶黎勒(煨,去核)、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30g),陳橘皮(去白,焙)、白朮(銼,炒)、乾薑(炮)、陳曲(炒)、吳茱萸(湯冼,焙乾,炒)各半兩(15g),肉豆蔻(去殼)三分(1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上藥銼片。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薑3片,鹽少許,煎取90ml,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古代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鹽少許,煎取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

溫中祛寒,健脾止瀉。

主治

脾虛泄滑不止,腹內虛鳴。

附方

名稱:建脾湯
組成:生薑(切片,青鹽三兩,研拌一宿,焙乾)一斤,草豆蔻、大麥櫱、陳橘皮各二兩,甘草一兩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白湯調下
出處:《雞峰普濟方》卷十二
功用:調中養氣,消化宿谷
名稱:建脾湯
組成:生薑(洗,和皮切,入乾瓷盆內,以鹽四兩淹一宿,日中拌曬,以鹽汁盡為度)一斤,草豆蔻(焙乾)、甘草(炙)、陳皮(去白)、神曲(炒)、麥櫱(炒,勿焦)各二兩
用法:上為細末。空心、食前白湯點服
主治:早出冒冷及酒病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功用:大益脾胃,消痰進飲食
名稱:建脾湯
組成:烏頭(炮裂,去皮臍)三分,厚朴(去粗皮),牛薑汁(炙)、甘草(炙,銼)、乾薑(炮)各一分
用法:右四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七分,擊滓熱服,並二服止
主治:胃虛泄瀉,老人冷瀉
出處:《醫方類聚》
名稱:建脾湯
組成:茴香(別炒)二兩,粉草(銼)四兩,白鹽(炒)六兩,高良姜(水煮二三十沸,控乾,切作片子,以麻油炒)四兩
用法:上先將良姜、甘草、鹽同炒,令甘草紫色,入茴香,同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沸湯點服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八引《吳氏集驗方》
功用:快脾胃,進飲食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普濟方注錄》:“建脾湯治脾虛,泄滑不止,腹內虛鳴。訶子、附子各30,陳皮、白朮、乾薑炮、神曲炒、吳茱萸15、肉豆蔻9。每服6g,生薑3片,鹽少許,水煎服。”
2、《醫方類聚》:“治脾虛泄滑不止,腹內虛鳴,建睥湯方:訶黎勒煨,去核,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陳橘皮去白,焙、白朮銼,炒、乾薑炮、陳曲炒、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各半兩,肉豆蔻去殼三分。右八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用水一盞,生薑三片,鹽少許,煎取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