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責任:東南大學援建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紀實》集中展示了兩年來東南大學建築學科在援助四川“5·12”特大地震災區重建中的設計規劃、建築設計和實施成果以及相關工作。《建築的責任:東南大學援建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紀實》的面市,切切實實為小城鎮的規劃和建築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指導和參考。從而,讓更多的讀者關心汶川的重建,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東大建築人為汶川重建做出的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建築的責任:東南大學援建汶川“5•12”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16
- 定價:98.00
- 作者:張彤 鮑莉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4121882, 9787564121884
- 品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建築的責任:東南大學援建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紀實》是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感自內心的職業責任
永久深刻的心靈記憶 張彤鮑莉
汶川大地震
1 抗震救災
1.1 迅速反應
1.2 41小時的緊張設計——江蘇省援建地震災區過渡安置點設計
1.3 江蘇省支援綿竹市災後過渡安置點首批現場規劃設計
1.4 6日完成設計的綿竹市抗震救災醫院
1.5 綿竹市集中安置災民板房區建設
1.6 對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表彰
2 災後重建城鎮規劃
2.1 綿竹市廣濟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
2.2 對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表彰
2.3 綿竹市廣濟鎮農村示範性集中居住點規劃設計
2.4 彭州市麗春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
2.5 綿竹市城東新區概念規劃
2.6 松潘縣城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重點地段規劃
3 災後重建建築設計
3.1 綿竹市廣濟鎮第一批援建公共建築
3.1.1 鎮中心城市設計
3.1.2 廣濟鎮衛生院
3.1.3 廣濟鎮中心國小校
3.1.4 廣濟鎮幼稚園
3.1.5 廣濟鎮福利院
3.2 綿竹市廣濟鎮第二批援建公共建築
3.2.1 廣濟鎮文化中心
3.2.2 廣濟鎮便民服務中心
3.2.3 廣濟鎮安居房及廉租房
3.2.4 廣濟鎮鎮區中心公共綠地設計
3.2.5 廣濟人民的評價
3.2.6 崑山市援建指揮組的評價
3.3 教育部災後重建學校設計
3.3.1 綿竹市南軒中學
3.3.2 德陽市東電中學
3.3.3 羅江縣金山初級中學
3.3.4 彭州市葛仙山九年制學校及幼稚園
3.4 綿竹市其他援建公共建築
3.4.1 綿竹市第一示範幼稚園
3.4.2 綿竹市第二示範幼稚園
3.4.3 綿竹市第三示範幼稚園
3.4.4 綿竹市救助管理站
3.4.5 綿竹市城南中學
3.4.6 綿竹市城北中學
3.4.7 德陽市第五中學高中部
3.4.8 綿竹市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
3.5 綿竹市農民住宅設計
4 預防地震災害的建築專題研究
地震·建築·預案——地震災害的建築預案研究
附錄
後記
永久深刻的心靈記憶 張彤鮑莉
汶川大地震
1 抗震救災
1.1 迅速反應
1.2 41小時的緊張設計——江蘇省援建地震災區過渡安置點設計
1.3 江蘇省支援綿竹市災後過渡安置點首批現場規劃設計
1.4 6日完成設計的綿竹市抗震救災醫院
1.5 綿竹市集中安置災民板房區建設
1.6 對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表彰
2 災後重建城鎮規劃
2.1 綿竹市廣濟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
2.2 對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表彰
2.3 綿竹市廣濟鎮農村示範性集中居住點規劃設計
2.4 彭州市麗春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
2.5 綿竹市城東新區概念規劃
2.6 松潘縣城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重點地段規劃
3 災後重建建築設計
3.1 綿竹市廣濟鎮第一批援建公共建築
3.1.1 鎮中心城市設計
3.1.2 廣濟鎮衛生院
3.1.3 廣濟鎮中心國小校
3.1.4 廣濟鎮幼稚園
3.1.5 廣濟鎮福利院
3.2 綿竹市廣濟鎮第二批援建公共建築
3.2.1 廣濟鎮文化中心
3.2.2 廣濟鎮便民服務中心
3.2.3 廣濟鎮安居房及廉租房
3.2.4 廣濟鎮鎮區中心公共綠地設計
3.2.5 廣濟人民的評價
3.2.6 崑山市援建指揮組的評價
3.3 教育部災後重建學校設計
3.3.1 綿竹市南軒中學
3.3.2 德陽市東電中學
3.3.3 羅江縣金山初級中學
3.3.4 彭州市葛仙山九年制學校及幼稚園
3.4 綿竹市其他援建公共建築
3.4.1 綿竹市第一示範幼稚園
3.4.2 綿竹市第二示範幼稚園
3.4.3 綿竹市第三示範幼稚園
3.4.4 綿竹市救助管理站
3.4.5 綿竹市城南中學
3.4.6 綿竹市城北中學
3.4.7 德陽市第五中學高中部
3.4.8 綿竹市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
3.5 綿竹市農民住宅設計
4 預防地震災害的建築專題研究
地震·建築·預案——地震災害的建築預案研究
附錄
後記
後記
值此“5·12”汶川特大地震兩周年前夕,恰逢我們參與設計的援建項目陸續完工交付之際,我們希望以紀實體的方式來客觀全面記錄東南大學建築學科的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中所參與的項目,《建築的責任》一書是為此項特殊工作的總結與匯報。書中所涉及的事件、項目、人員與時間力求全面準確,如有疏漏之處,歡迎指正。
編輯的過程讓我們再次回顧過去近兩年間災後現場、抗震救災第一線、災後重建等的情景,這其問凝聚了我們東南大學建築學科的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感自內心的責任和愛心。看到援建項目陸續建成,曾經的災區百廢正興,不禁感慨萬千,既驕傲於我們的同事、同行們的心血,也又一次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本書從起意、策劃、材料組織與整理及至校樣付印,前後不過月余,若沒有各家單位的領導、同行與朋友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按期完成是無法想像的。齊康院士在百忙之中指示要將災後重建項目的設計工作彙編成書,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王建國院長、安寧書記,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郭學軍書記、高崧副院長,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段進副院長等在本書的編輯工作之初即給予了指導和組織,使得材料的收集匯總得以順利迅速地進行,為本書按時出稿奠定了基礎。材料收集過程中,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王建國院長、韓冬青教授、徐春寧老師、王興平教授、張宏教授、周穎副教授、顧震弘老師,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郭學軍書記、張瀾、劉彌,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朱仁興主任等都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一手素材。賴自力老師、耿濤博士和孫海霆同學遠赴四川拍攝了高質量的建成項目實景照片。他們的工作使得本書的內容得以為此豐滿充實,且圖文並茂。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王建國院長和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葛愛榮院長親自帶隊參與災後重建的設計工作,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郭學軍書記也親筆著文記述該院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所做的工作。而親赴現場指導並參與工作的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沈國堯總建築師、高崧副院長、馬曉東副總建築師及曹偉所長、張瀾副所長、陳聰、劉彌、蔣煒慶、毛燁等建築師們都以不同方式記錄下自己的工作感言,一一讀來,欷獻感人。惜因篇幅所限,書中未能全部收錄,在此一併致謝及致歉。在短短二十天內對浩如煙海的素材進行組織、整理及排版是個極大的挑戰,此項工作的按時完成離不開東南大學出版社建築分社戴麗社長和魏曉平編輯的大力支持,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曹媛以及建築學院研究生李沂原、孫海霆、職朴、唐魁、羊燁、洪沛竹、裴俊、姜清玉等同學加班熬夜,不辭勞苦,付出了大量的勞動。
付梓之際,謹以此記向所有參與“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以及為本書出版作出貢獻的人們致以我們最深忱的謝意!
編輯的過程讓我們再次回顧過去近兩年間災後現場、抗震救災第一線、災後重建等的情景,這其問凝聚了我們東南大學建築學科的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感自內心的責任和愛心。看到援建項目陸續建成,曾經的災區百廢正興,不禁感慨萬千,既驕傲於我們的同事、同行們的心血,也又一次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本書從起意、策劃、材料組織與整理及至校樣付印,前後不過月余,若沒有各家單位的領導、同行與朋友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按期完成是無法想像的。齊康院士在百忙之中指示要將災後重建項目的設計工作彙編成書,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王建國院長、安寧書記,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郭學軍書記、高崧副院長,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段進副院長等在本書的編輯工作之初即給予了指導和組織,使得材料的收集匯總得以順利迅速地進行,為本書按時出稿奠定了基礎。材料收集過程中,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王建國院長、韓冬青教授、徐春寧老師、王興平教授、張宏教授、周穎副教授、顧震弘老師,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郭學軍書記、張瀾、劉彌,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朱仁興主任等都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一手素材。賴自力老師、耿濤博士和孫海霆同學遠赴四川拍攝了高質量的建成項目實景照片。他們的工作使得本書的內容得以為此豐滿充實,且圖文並茂。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王建國院長和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葛愛榮院長親自帶隊參與災後重建的設計工作,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郭學軍書記也親筆著文記述該院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所做的工作。而親赴現場指導並參與工作的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沈國堯總建築師、高崧副院長、馬曉東副總建築師及曹偉所長、張瀾副所長、陳聰、劉彌、蔣煒慶、毛燁等建築師們都以不同方式記錄下自己的工作感言,一一讀來,欷獻感人。惜因篇幅所限,書中未能全部收錄,在此一併致謝及致歉。在短短二十天內對浩如煙海的素材進行組織、整理及排版是個極大的挑戰,此項工作的按時完成離不開東南大學出版社建築分社戴麗社長和魏曉平編輯的大力支持,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曹媛以及建築學院研究生李沂原、孫海霆、職朴、唐魁、羊燁、洪沛竹、裴俊、姜清玉等同學加班熬夜,不辭勞苦,付出了大量的勞動。
付梓之際,謹以此記向所有參與“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以及為本書出版作出貢獻的人們致以我們最深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