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白族建築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築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南詔圖傳》中的“修廊曲廡”圖表明了南詔、大理國時白族建築中即開始廣泛採用彩繪。經元、明、清歷代發展,白族建築彩繪內容越來越豐富,到20世紀30~40年代已達到成熟階段。大理市喜洲鎮嚴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繪的代表作。
文化特徵
大理境內白族建築多為土木結構,青磚、白牆、灰瓦與建築彩繪相互協調映襯。建築彩繪以黑、白、灰色為主,著重凸顯白族民居建築的主題色調——素白。點睛之筆就是彩繪字畫,令人滿目生輝。白族民居多在大門、照壁、山牆、腰線、龍馬角等部位飾以精緻的彩繪,使這些建築部位“屋不顯才、牆不露形”,並顯得“詩情畫意”。
白族民居的彩繪裝飾藝術圖式豐富,有多變的香草紋(如草龍、草鳳、纏卷草紋等)、如意雲紋、回紋(又稱萬字)等。還有各種含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如“漁樵耕瀆”“棋琴書畫”“火龍吐水”“牡丹卷草相纏”“流右飛鶴”“四喜登梅”“一路(鷺)連升”“洪福齊天”“錦上添花”“四季平安”等以及用毛筆書寫的詩句。這些色彩和圖案在進行裝飾的同時,還被賦予祛邪避災、祈祥求福、陶冶情操的含義。豐富多彩的吉祥圖案,表達了白族人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讚美。除彩繪圖案外,白族民居還多在大門和屋檐部位裝飾精緻的木雕,雕畫合一,相得益彰;照壁上則用泥做斗拱,部分泥作浮雕,相輔相成。
製作工序
在製作工藝上,白族民居彩繪有其自身特點,其中顏料的打底工序是保證彩繪不褪色的基本條件。白族民居彩繪的打底工藝較具地方特色,木結構部位的彩繪打底一般用豬血、桐油和石灰調和成的“豬石灰”。泥磚牆的打底更為講究,通常是先選用發好的純質石膏,將白棉紙一張張地掇在膏里,拌合成“紙筋灰”。彩繪時,將“紙筋灰”抿在需要彩繪的部位,等石灰半乾時,開始彩繪。如果當天抿好的石灰彩繪不完,收工前要將其鏟掉,第二天彩繪時重做,始終在石灰半乾的狀態下完成,才能保證彩繪永不褪色。
題材作品
建築彩繪(白族民居彩繪)以體現吉祥文化為主,有花鳥山水,動物人物,常見的圖案有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雙鳳朝陽、鳳采牡丹、麒麟望月、馬鹿含筆(壁)等,代表作品有《雞足山道坊全景圖》《墨龍圖》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白族民居彩繪是白族建築藝術的精華部分,它深受漢文化影響,將北方建築的恢弘大氣和南方建築的精巧別致有機地融為一體,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成為白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流的印證。這些民居彩繪大大增強了房屋建築的美感,生動地反映著白族人民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傳承狀況
白族民居彩繪在傳承上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是這門技藝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和危險性,導致能精通的人不多;其二是了解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其三便是跟隨師傅學習的人群平均年齡逐漸上升,很多年輕人不再願意學習彩繪這門技藝,導致彩繪群體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人才斷流使得傳承存在一定問題。
傳承人物
李雲義,男,1942年6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建築彩繪(白族民居彩繪)。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獲得“建築彩繪(白族民居彩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建築彩繪(白族民居彩繪)項目保護單位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2年6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與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項目“白族民居彩繪及建築營造技藝研修班”在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開班。
2023年7月22日,由大理州民眾藝術館、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發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的“全民藝術普及·大理風華”青少年研學營(第四期)在大理州民眾藝術館一樓展廳舉行結營儀式,建築彩繪(白族民居彩繪)項目展示發展歷史與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