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評論

《建國評論》,1946年創刊於北平,屬於政治類刊物,主編不詳,原定為周刊,後因為印刷不能跟上,故改為半月刊,由建國評論社編輯並發行,定價四十元一期。期數不詳,停刊期不詳。館藏總計十一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國評論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6年
  • 出版周期:半月刊(有脫期)
期刊宗旨,報導內容,文化傳統,

期刊宗旨

該刊宗旨是對於抗戰勝利後“建國的實際問題,用超黨派,純學術的立場,分別提出商討”,針對當前各大報紙雜誌只談立場而枉顧事實的亂象,提出當前社會各界存在的問題,並闡述相應的解決措施,發出報刊雜誌等媒體應當尊重事實,立場客觀、不偏不倚的聲音,主要刊登各大學教授撰寫的政論性文章。

報導內容

該刊的主要欄目有“短評”,主要用於介紹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時事新聞並稍加評介,對於國內國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代表性文章主要有《和平尚未完全絕望》《達達尼爾海峽問題》《雅爾達秘密協定公布》等等;“東北通訊”,主要介紹抗戰勝利後東北局勢,東北各界對於戰後重建的的主張與措施,外界對於東北所存在的問題和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提出的一些評論看法和主張,代表性文章主要有《北平市教育界對東北問題宣言》《關於東北問題應有的認識》《瀋陽撤兵記》;“書報介紹”,主要是對於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一些雜誌期刊和書籍進行簡單的介紹,內容的梳理,代表性文章主要有《王安石的自我哲學》;“大事記要”,大事記附於每期最後,詳細記述了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的年表,方便讀者對照和學習。
該刊創立於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之後,中國面臨著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的局面,不少仁人志士提出不同的建國方案。對於研究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社會思潮,研究當時提出的建國方案等均頗有幫助,是研究三年內戰時期的歷史的良好史料。

文化傳統

《發刊詞》
在抗戰時期,一般人覺得,只須勝利到臨,一切個人的和國家的困難都會全部解除,建國事業即刊印推進。現在距離敵人的投降已半年了。我們一方面在刻刻擔憂整個政治局面的動盪不安,同時又看到各收復區的物價均日趨高漲,人民的生活根本發生問題。交通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物資和食糧的供給瀕於斷絕。即以平津二地而言,不但新的建設成一籌莫展之勢,即接受已久的敵偽的資產和工廠也依然停滯擱置,未能利用。一般人原來心存奢望,因此便感到過分的失望。
經過八年的苦戰,國家所受的創傷實在太大。我們要加緊復員,而又要加緊建設;政治,經濟和教育問題互相牽制,難於確定其孰先孰後;國民教育須即求普及,而又不能忽略高等教育的改進;國防和民生自須兼籌並顧;理論科學和套用科學須同樣認真提倡;我們一定要在二十年間將習於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當前的工作誠然是十分艱巨。在抗戰中,國家的地位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和自尊增強了。我們應如何利用這千載難得的機會,集中力量,完成建國?這是每一個國民的責任,也是義務。我們唯有正視現實,各自負起使命,努力前進,不容遲疑,不許悲觀。
五項建設是建國的基礎。但我們認為有若干先決條件切須顧到:
一、我們要求在政治上切實做到和平統一。黨派的利益絕對不得超過國家民族的利益至上。我們我們慶幸政治協商會議的成,但鑒於最近軍事調處執行部小組的僕僕風塵以及修路工程的一再停頓,仍待全體公民嚴密監視有關方面的誠意實行。變相的內戰如不停止,一切建設均無從著手。
二、在抗戰中,由於供求之不復相應以及經濟分配的變動,不幸形成了一個大有力的官僚資本集團。我們必須徹底摧毀它的存在。官吏的貪污和商人的囤積居奇不僅造成了今日社會的普遍不安,而且將使建設事業亦為少數人所壟斷。民生主義的實行實已刻不容緩而實施的步驟尤須具體規定。
三、目前人人談民主,各黨各派也爭以民主相標榜。但真正的民主寄託於多數國民之能了解政治,參加政治。教育的普及是達到民主政治唯一的橋樑。“建國以教育為第一”,我們確信是如此。包辦民主或僅以某一階級的利益為前提,不論調子唱得多高,斷難實現真正的民主。
四、建國需要大量的人材。友邦的資本和機器可以商借利用而人材的培養須由我們自己來努力。十年中要增添數百萬技術人員,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如高級幹部,如設計,組織,管理等人材的造就,尤屬重要。過去數年高等教育偏重實科,派遣留學生也以習工程者為主,是應該糾正的。教育政策中重質重量的問題,理論或實用,自然或人文學科的提倡問題,在今日須經過一番新的估價,然後才能與建國大業相配合。
當然,政治討論成為每一刊物的中心時候,本刊同人願以志誠,各就所學,對於建國的實際問題,用超黨派,純學術的立場分別提出商討。我們希望能夠取得全國學術界的合作,而造成健全的輿論。現在刊物雖多,大半是筆槍舌劍,很少肯作客觀的公正的論述,因此,我們願意將這小小刊物貢獻給大家,作為公正的言論的園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