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事跡,常見於先秦古籍,《史記》、《漢書》、《越絕書》、《吳越春秋》等也多有記載。通觀諸書,大略言之,可重視者有以下四端:讓國,掛劍,觀樂,交友;此皆人所共知,無須贅述。而衡之以古今,則季札讓國所體現的謙讓品德,掛劍所體現的誠信精神,觀樂所體現的政治理念,交友所體現的人格魅力,都具有永世的價值;以此,季札不僅歷史影響巨大,而且現代意義明顯。以下就此稍作闡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陵姓
- 來源:常見於先秦古籍
- 主要人物:季札
- 年代:先秦
- 現代:河南鶴壁有分支
來歷,季札事跡,聲譽,歷史上的地位,儒學,發展,姓氏,
來歷
季子 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的太伯,讓賢幼弟季歷,奔於荊蠻之地,於是乃有吳國;而此讓賢精神,在吳國後世也得到了留傳與弘揚,其典型便是壽夢四子。壽夢欲傳賢不傳長遭到季札推讓後,長子諸樊繼位,意在“兄弟遞相為君,而致國乎季子”,於是歷諸樊、余祭、余昧兄弟三人,可以說吳國已採取了兄終弟及的繼承制。然而余昧之後,季札仍舊讓位。雖然季札墨守舊禮一味退讓的結果是引起宗室相殘、二世而亡,但其謙讓品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當其時也,為了爭奪君位,子弒其父,兄弟相殘,屢見不鮮,在這樣的背景下,季札此舉實屬難得。及至後世,人們記住了季札,而其父其兄卻少人知曉。這便是歷史的真實評價。
季札掛劍,誠信重諾,尤顯珍貴。讓國或許還有現實的考慮,掛劍則完全屬於心性的修養。春秋號稱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言諾、眾諾、生諾都難,何況心諾、獨諾、死諾?季札看似迂腐的這種極致行動,在當時起到的效用應該是具有震撼性的。
季札觀樂而知政,即由樂舞而評述各國之政俗與風化,見其政治興衰、民事得失,此不僅體現了吳公子季札的淵博學識,其所透露的信息,亦反映了季札的政治理念。季札讚許的是勤而不怨、憂而不困、思而不懼、樂而不淫、思而不貳、怨而不言、直而不倨、曲而不屈等。
季札交友,極見人格魅力。作為禮樂造詣深厚、熟知中原政治的吳國外交使節,季札與多國著名人物有過交往。季札在齊國,說晏平仲“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
季札事跡
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廣泛,當今也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核心是儒家,儒家講求勤政愛民,持續作用於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儒家以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季札出使途中,隨行的長子死了,葬於當地,孔子往觀葬禮,認為合乎周禮,乃曰:“延陵季子之於禮也,其合矣乎!”季札死後,據說孔子專門為其書“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碑文。孔子編定<春秋>,雖一向以蠻夷看待吳國,記錄季札聘魯卻改以華夏規格,這是對季札的表彰.<漢書>作者東漢班固曾稱季札為春秋
聲譽
中國歷史上的繪畫詩文作品中,也時見季札。四川雅安東漢高頤闕浮雕、馬鞍山孫吳朱然墓漆盤,都見有季札掛劍圖;東漢趙岐、曹魏楊修都繪過季札像。詩如唐人周曇詩云:“吹毛霜刃過千金,生許徐君死掛林。寶劍徒稱無價寶,行心更貴不欺心。”元人王冕詩云:“識君因讀春秋傳,今日墳前見斷碑。大義可令吳俗變,高風不獨魯人知。劍光注壑生靈草,樹影懸空動羽旗。休問姑蘇舊風景,白煙青雨黍離離。”又文如東晉殷仲堪《季子廟碑文》(民國《丹陽縣誌補遺》。此文還見於嚴可均的《全晉文》,稱道季札“仁和陽春之德,志邈秋雲之高,凝雪不足擬其潔,南金無以喻其貞。……自古皆有讓,未若君之高者也。……解劍徐君之墓,亮至信於不言;指金採薪之士,表幽人之高情。……英風澡俗,遺德在民。雖復世經五代,年積千祀,而墳隴勿剪,廟宇常存。”然則由畫由詩由文,可以窺見季札之謙讓誠信在構築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非凡作用。以誠信言,北宋程顥、程頤指出:“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又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於中而必信於外”。這樣的道德箴言,配合以如季札的誠信事跡,其楷模意義必然放大。
歷史上的地位
在吳國或曰江南的人文歷史上,季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總結地域歷史的集大成著作《嘉慶重修一統志》常州府部分為例,記建置沿革,則始於季札之封延陵;記風俗,則雲“承泰伯之高蹤,由季子之遺烈。居英賢之舊地,雜吳夏之語音。人性佶直,黎庶醇讓,敏於習文”;記陵墓,則漢以前僅二,首為泰伯墓,次即季札墓;又記祠廟,則有延陵季子廟。而檢索《嘉慶重修一統志》江南其他府州,亦多有言及季札處,或可看出季札的影響,如鎮江府風俗所謂“士大夫崇靖退,貴氣節。民庶循禮義,守業不兢。土風質而厚,士風淳而直”,季札遺風不難體會。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太伯是江南的文明肇始者,而季札就是江南的人文始祖、儒家先驅。
季札之於吳人有開德之功,吳人也敬重季札。漢晉以降,吳地即頗多季札祠,而季札墓也是吏民世代祭祀。季札的事跡,也在歷史的演進中,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越來越豐富。時至今日,常州、丹陽、江陰等地仍多季札之紀念地,如墓、亭、碑、廟一類。即以季札墓為例,便有多處。其實季札歸葬何處、墓冢何在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季札的謙讓與誠信,已經沉澱為吳地的政治與文化精神,成為江南文明的象徵與符號,乃至成為中國政治美德與文化品格的一種標誌。這種精神、象徵、符號、標誌,是值得重視、應當弘揚的。
就丹陽來說,如何重視季札、弘揚季札精神呢?首屆季子文化節的舉辦,說明了丹陽政府、學界、社會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應該是把工作落到實處。茲提出尚欠成熟的若干條建議,以備參考。
儒學
如上所述,史志文獻、書畫詩文、地方傳說、民間祭拜,有關季札的各類資料林林總總,紛繁複雜。如此,就有必要組織力量,進行檢索、調查、收集、整理、彙編乃至箋注,形成《季札資料彙編》。這項工作,時間上應該是由古及今的,地域上也不應僅僅限于丹陽。如果綜括各類文獻、涵蓋傳說故事與祭拜史跡等等的資料彙編能夠做成,則進一步的弘揚、套用、開發就有了學術的與社會的基礎。
其二,召開學術會議,擴大季札影響。
季札是儒學先驅,是謙讓典型,是誠信象徵,是某種意義上的江南人文始祖。圍繞季札,不僅有眾多的學術問題值得研討,也有不少的現實問題能夠結合。比如可以設計出“季札與中國傳統道德”、“季札與江南文明”、“季札與吳國歷史”、“季札與樂舞政治”、“季札誠信精神與現代誠信社會建設”、“季札與江蘇儒商文化”、“誠信季札與國家公務員素質培養”、“季札與丹陽”等等主題,組織召開會議,會議規模可大可小,形式可以多樣,如研討會、座談會、諮詢會等。通過召開會議,配合以媒體的宣傳,既大力推進季札的學術研究,也充分挖掘季札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發展
季札在丹陽及周邊地區影響甚大,“上茅山,轉九里”是至今存在、並且越來越紅火的民俗。民間的說法是茅山菩薩與九里菩薩是兄弟,先敬茅山菩薩再敬九里菩薩才靈。其實茅山為道教洞天福地,九里所敬者是“至德先師”季札。如此,應該提升“上茅山,轉九里”的民俗,有意識地將這一民俗向道教修身、儒家修德的方向引導,即茅山乃肉體修道之處,九里延陵季子廟則是精神修德之處,人們在茅山修完“道”之後,還要到九里再修“德”,只有這樣,才能身心合一、功德圓滿。而民俗果能向此方向發展,便能形成特色,不僅於佛教之外別具一格,而且對於吸引香客遊人、增加旅遊收入、發展地方經濟、穩定區域社會、推動文化建設、打造健康民俗,都有可以作為的較大空間。
姓氏
吳姓來源雖然複雜,但認為以國為氏者居多。遍布世界各地的吳姓子孫,每以太伯、仲雍、季札三位先祖為自豪。如吳姓宗族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讓堂”、“三德堂”,以彰顯其祖先謙讓誠信之風;其中之季札,宋哲宗敕封嘉賢廟,宋寧宗敕封昭德侯,康熙御題延陵季子廟額“讓德光前”。這都是吳姓光耀之事。又季札封邑延陵、州來,故其後裔又有以“延”、“延陵”、“延州”為氏者,季札也是延氏、延陵氏、延州氏的始祖。與季札有關的這些姓氏資源,配合以海內外吳姓以及延姓、延陵姓、延州姓子孫的拳拳赤子之心、悠悠思鄉之情、濃濃尋根之結,是可以開發利用的珍貴資源,並有望取得可觀的社會、經濟、文化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