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平六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愛華社區
- 耕地面積:36.3畝
延平六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愛華社區,屬於壩區。村情概況距離村委會0.5 公里,距離鎮0.5公里。國土面積0.02畝,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其中田24.2畝,地12.1畝,人均耕地0.6畝。全村有農戶23戶,...
高埠村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駐地北部14千米,轄高埠、前垞、燈坑、際根、矮坋、新村6個自然村,有10個村民小組,共345戶、1457人,居民為漢族。清順治十四年(1657)屬資福里。民國23年屬第七區,埂尾鄉,稱高埠保。民國30年屬第二區埂尾鄉。民國36年屬建江鄉,稱高埠保。1950~1957屬第六區,...
延平一自然村隸屬於愛華鎮愛華社區,屬於壩區。位於 愛華鎮西邊,距離村委會0.5 公里,距離愛華鎮0.5公里。國土面積0.14畝,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178畝,其中人均耕地0.47畝;有林地38.1畝。延平一自然村有農戶122戶,有鄉村人口378人,其中農業人口378人,勞動力24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1人。20...
元圩村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位於延平區王台鎮駐地西南部7.5千米,共253戶、1014人,居民為漢族。建制沿革 清順治十四年(1657)屬太平里。民國25年屬第二區溪後鄉,稱山尾保。民國35年屬台溪鎮山尾鄉。1950屬第六區山尾鄉。1958年屬綠色金庫人民公社(次年改王台公社),稱井窠大隊。1961屬溪後公社。1963...
延平五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愛華社區,屬於壩區。村情概況 距離村委會0.5 公里,距離鎮0.5公里,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70.8畝,其中人均耕地.49畝;有林地187.8畝。全組有農戶53戶,有鄉村人口144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83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85人,...
延平二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愛華社區,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5 公里,距離愛華鎮0.5公里。國土面積0.12畝,適宜種植水稻包穀等農作物。有耕地60.2畝,其中人均耕地0.48畝;有林地121.4畝。自然村有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女黨員1人。延平二自然村有農戶46戶,有鄉村人口127人,其中...
延平四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愛華社區,屬於壩區。村情概況 距離社區委員會0.5 公里,距離鎮0.5公里。國土面積0.22畝,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129.5畝,其中田102畝,地27.5畝,人均耕地.62畝;有林地200.78畝。自然村有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9人,女黨員1人。延平四自然村有...
延平三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愛華社區,屬於壩區距離 村委會0.5 公里,距離鎮0.5公里。村情概況 國土面積0.06畝,適宜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有耕地94.8畝,其中人均耕地.63畝;有林地0畝。延平三自然村有農戶56戶,有鄉村人口15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92人。延平三自然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
埂頭村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位於駐地北部8千米,轄埂頭、西坑、皂樹、嶺根4個自然村,有5個村民小組,共150戶、629人,居民為漢族。建制沿革 清順治十四年(1657)屬建興里。民國23年屬第七區埂尾鄉,稱九坍保。民國30年屬第二區埂尾鄉。民國36年屬建江鄉,稱埂頭保。1950~1957屬第六區九...
溪後村隸屬於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位於王台鎮駐地西偏北6.5千米。轄溪後1個自然村,有10個村民小組,共664戶、2541人,居民為漢族。清順治十四年(1657)屬太平里。建制沿革 民國23年屬第七區溪後鄉,稱溪後保。民國25年稱屬第二區,稱溪後鄉。民國35年屬台溪鎮。 1950屬第六區,稱溪後鄉。1958...
山尾村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全村土地面積16601.9畝,1111人。因村莊坐落於高山之腳,平洋田之尾,故而得名山尾。在王台鎮駐地西南面12千米,轄山尾、鄭坑、際美新村、張劉村4個自然村,有7個村民小組,共235戶、1111人,居民為漢族。全村土地面積16601.9畝,其中耕地面積1611.8畝,林地面積...
陳坍村是純屬山村,有生態公益林600廟。歡迎有識之士到延平區峽陽鎮陳坍村光觀指導工作,對有意山地開發商進村表示熱烈歡迎。旅遊景點 陳坍報國寺 據南平縣誌記載,建於五代後唐成元年(公元926年)由達摩祖師第四代弟子在新興里瀆溪興建“盤古寺”,至南宋淳熙年間孝宗皇帝敕封盤古寺為:“報國寺”刻石立碑,...
安科村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下轄村。歷史沿革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安科村自1958年峽陽公社成立就取名安科村,又叫安窠村。2010年“6·18”特大洪災中,其中有37戶在江汜蓮花山小區重建新房,81戶在浪石村福源小區重建新房。2020年7月入選福建省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交通 安科村距離316國道4公里。寧光...
桐坑村,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桐坑村系南山鎮高山行政村,村莊海拔780米。位於南平市延平區東部,南古路直通村莊口,距南平城市50公里,寧德市古田縣城51公里,南山鎮人民政府所在地20公里。東與洋後鎮後坪村8公里,洋後村高村自然村12公里,王乾村連坑自然村10公里,西部南山鎮岩溪村4公里,北接南山鎮前...
浪石村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下轄村。歷史沿革 峽陽鎮浪石村是庫區移民村,自58年峽陽公社成立就取名浪石村,轄浪石和來坑兩個自然村,有6個村民小組。人口民族 2011年轄區常住人口170戶651人,其中男性332人占51%,女性319人占49%,65歲以上53人占8%,14歲以下92人占14%,15-64歲506人占77%,總...
1991年12月,改為王台鎮,駐王台村。1995年1月,撤市設區,屬延平區。行政區劃 2011年末,王台鎮轄19個行政村:王台、姜口、井窠、溪後、新坑、元坪、山尾、蕉坑、羅坍村、下洋坑、吳坍、埂頭、九坍、高埠、埂尾、上溪口、坋壋、後洋源、際州,下設108個村民小組。有56個自然村。截至2021年10月...
橋頭村 橋頭村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下轄村。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福建省愛衛辦列入“福建省衛生村”擬命名公示名單。
伏在神像上的青蛙待眾人散去後自然離去。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漳湖鎮溪口村的崇蛙民俗是福建省所知僅存的一處。對這種民俗加以保存並深入研究,對閩北的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特別是對漢民族與閩越族的文化融合現象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傳承人物 廖興順,男,1954年7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延平蛙...
周紹基妻吳氏浩封五品宜人,墓葬白沙村金井房祠堂前面百米來步。3、祠堂:村中由周姓兩座祠堂,即金鋪房(大周)祠堂和金井房(小周)祠堂,曾、張、謝行內等幾座小宗祠。4、白沙頭鄭成功古戰場 白沙頭從古及今自然風景優美,曾被市、鎮定為旅遊景點,是鄭成功古戰場遺址,延平府,陳魁奇將軍遇難之地---鼻頭...
嶺炳洋村系延平區唯一的少數民族——畲族行政村。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水南街道在316國道163公里處,距市中心7公里。村落面積2.6平方公里,轄4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現全村人口1100人,262戶。其中畲族人口946人,占總人口比例的85%。嶺炳洋村海拔270米,雨量、氣溫適中,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村落面積2.6...
埂尾村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位於駐地北部14千米。轄埂尾、黎坑、張坑、龍壩下4個自然村,有9個村民小組,共401戶、1633人,居民為漢族。建制沿革 清順治十四年(1657)屬安福里。民國23年屬第七區,埂尾鄉。民國25年屬第二區。民國30年屬第二區,稱埂尾保。民國35年屬建江鄉。1950~1957屬...
後洋源村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王台鎮,位於駐地北部9千米,轄後洋源、塘下2個自然村,有3個村民小組,共153戶、590人,居民為漢族。清順治十四年(1657)屬太平里。沿革 民國23年屬第七區。民國30年屬第二區王台鄉坋壋保。民國35年屬第六區。民國36年屬台溪鎮。1950~1957年屬王台區(第六區),...
1963年6月,撤銷上埔、慕坑公社,成立巨口公社,屬南平市。1984年9月,改為巨口鄉,駐巨口村。1995年1月,撤市設區,屬南平市延平區。行政區劃 2011年末,巨口鄉轄11個行政村:巨口、慕坑、谷園、嶺根,田溪、上埔、村頭、橫坑、九龍、員垮洲、半嶺,下設95個村民小組。有28個自然村。截至2021年10月...
1963年6月,屬南平市。1984年9月,改為爐下鄉,駐爐下村。1995年1月,撤市設區,屬南平市延平區;同年3月,改為爐下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爐下鎮轄10個行政村:爐下、龍村、蛇村、田頭、官莊、洋洧、瓦口、下嵐、斜溪、下井,下設47個村民小組。有23個自然村。截至2021年10月31日,爐下鎮轄10個...
鳳池村志 圖片 福建省文化歷史名村——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鳳池村區域圖 南山鎮鳳池村全景 象鼻山 獅山 南山鎮鳳池村部 嶺後自然村 道南橋(鳳池橋)吉溪河 改革開放前的鳳池村 瀑布潭 天仙谷 小壺口 老虎口 龍門灘 鄭相國諱偃字子游謚宣子公像 周室鄭國大夫游吉受姓始祖像 唐末入閩始祖游匹字五丈公像 ...
明王朝為防止起義軍“死灰復燃”,令陳懋所部留駐延平(今南平市),那些京師官兵就此定居下來,成為自北而南的軍事移民。500多年過去了,其後代至今尚有相當部分還在說“土官話”,這就是南平城區的北方方言島。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關隘、城池或河流,歷代統治者都要調遣重兵駐紮把守。民國十一年(1922)修...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沙村縣,並更名為沙縣,屬建州。復置不久又廢,併入建安縣(今建甌市)。永徽六年(655年)復置沙縣。宋代,沙縣屬南劍州,設3鄉8里,尾歷(梅列)的歷東(列東)、歷西(列西)、洋溪屬龍山鄉歸仁里,梅列其他區域屬翔鸞鄉禮賓里。元代,沙縣屬延平路改8里為32團,歷東、歷...
宋代時期,屬劍浦縣(今延平區)交溪鄉。1984年10月,撤銷元坑公社,改為元坑鄉。1992年8月,撤銷元坑鄉,改為元坑鎮。截至2020年6月,元坑鎮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元坑福秀街176號。2019年,元坑鎮有工業企業61個,其中規模以上1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歷...
駐地東0.4公里處,以駐地命名。元、明、清屬四十三都,民國初為東西保,1943年屬石井鎮,同年又改為延平鄉轄。1949年解放後為成功鄉,1958年為石井大隊。1984年分為石井村委會、石井漁業村委會。1989年7月合併為石井街道居民委員會。石井社區聚落分布在石井江西畔沿海平原。有石井、象形2個自然村。有1996戶88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