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延安地處陝西省北部,顧名思義就是“陝北”地區。陝北民歌可以追溯到原始陝北的巫歌和祭祀秧歌調。
明末,農民起義,陝北民歌產生了《迎闖王》。清朝中期,陝北各縣大批男子漢北上打工販運,形成了民歌如《走西口》《趕牲靈》和《淚蛋蛋拋在沙嵩嵩林》等。
1935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成立了魯迅藝術音樂學院,發起了“民歌研究會”,派人員大量地收集和整理當地民歌,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歌採集活動。冼星海等大批中國優秀音樂家雲集延安,學習陝北民歌,同時改編創作出許多具有陝北風格的作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延安民歌因此方興未艾。
新中國成立後,用多聲部合唱形式來發展民歌合唱藝術,《蘭花花》《三十里舖》等許多陝北民歌傳遍全國,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民歌內容
延安民歌具有濃郁的陝北地方色彩,語言生動,旋律悠揚,節奏自由、純樸大方,表達了
黃土高原人民的情感與願望。
陝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與習俗,在耕地、趕腳、放牧、喝酒、過節、蓋房、祝壽、婚喪嫁娶、廟會等生活場景里,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其精神與文化的訴求。
初期的延安民歌內容多為反映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及對舊社會統治者的反抗、對大自然的抗爭等。如《蘭花花》:“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英英(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難留……”
20世紀30年代開始,延安民歌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獷、悠揚的風格,寄口頭傳唱而流行,靠集體編創而繁盛,“洗了個手來和白面,三哥哥今天上前線……”“前線打日本,後方造槍炮。”又如《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黃河船夫曲》、《
翻身道情》、《黃土高坡》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陝北人民的生活、歷史進程和社會變遷。
代表作品
最為大家熟悉的應該是《信天游》,豪邁的歌聲,唱出了廣大勞動人民在當時的熱情與豪邁。是漢族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來唱出自己在黃土高原上的心聲。
此外還有《黃河源頭》《鬧秧歌》《趕牲靈》《南泥灣》《黃河船夫曲》《唱不夠的信天游》《送大哥》《黃土高坡》《三十里舖》《走西口》《望延安》《繡荷包》《圪梁梁》《山溝溝》《三鼓催春》《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藍》等。
民歌圖集
民歌創作
民歌創作產生在民眾中,唱起來高昂悠長、自然流暢,處處流露出這黃土高原的自然神韻。這神韻你說它粗獷也好,雄強也好,高昂也好,野逸也好,反正它把延安人發自肺腑的情和愛、憎與恨推向了極致,使人聽之心旌搖盪,心靈震撼,不得不確信在這黃土高原雖然“土氣”,但卻寬厚的心胸中,潛藏著巨大的熱能。延安土生土長的民歌大王賀玉堂(安塞縣人)已唱出了名氣,電影配唱、國家級、各地省級電視台邀播已成常事。民歌是延安人心靈開出的花。藍天、白雲、黃土地、信天游,這是陝北最亮麗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