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文化第一村

廬陵文化第一村即吉安市青原區富水河畔的渼陂古村,以厚重的歷史、古典的明清建築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藝術及可敬可頌的紅色文化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廬陵文化第一村
廬陵文化第一村
在美麗的吉安市青原區富水河畔,有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它就是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它以厚重的歷史、古典的明清建築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藝術及可敬可頌的紅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矚目。
廬陵文化第一村廬陵文化第一村

悠久的歷史
渼陂村由梁氏祖先開基於南寧初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從基祖紳公至今歷傳了33代。古村薌峰東立,象嶺西護,瑤山南聳,富水北流,山抱水環,天然形勝。古村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布局錯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鋪路,排水設施完備。村邊28口水塘如珍珠項鍊般串連環繞,小橋流水,息息相通。村邊有一株古樟,參天立地,被雷劈成兩半後,落地生根,根又長出新枝,堪稱天下一奇。古村現有民居503棟,明清建築367棟,古祠堂近20座,古書院4座,古廟宇1座,古樓閣1座,古牌坊4座。梁氏宗祠永慕堂雄偉壯觀,工藝精深,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廬陵文化第一村廬陵文化第一村
渼陂村地處廬吉泰交匯點,水運方便,人口稠密。元末明初,渼陂街隨著發展的需要,分節段不斷延伸;至明朝宣德年間,街市日趨完善,店鋪鱗次櫛比;至清光緒年間,渼陂街處於鼎盛時期,不僅有一百多家店鋪,還建有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形成了以梁顯哲、梁顯召、梁顯豪、梁顯吟四兄弟為首的四大商業巨頭(當地人稱“四大家族”)。
星移斗轉。解放前,一方面是軍閥巧取豪奪,魚肉百姓,一方面是貧苦農民反壓迫反剝削之聲此起彼伏,也讓梁氏的商業受到很大衝擊,一些富紳、地主攜帶錢財外出避難,許多青壯年參加紅軍、投奔革命,渼陂迅速衰敗。雖然抗戰時期南昌、吉安等地的一些學校遷至氵美陂上課,曾帶來短暫的繁榮,最終還是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古老的建築
穿梭於氵美陂曲折的古巷間,俯仰於氵美陂各式古建築房,這裡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石都滲透著東方的智慧、中國哲學的韻味和廬陵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600餘米長的古街,108家店鋪,367棟古民居建築,20餘座古宗祠、書院,無不標誌著這是一座集古代農業文化、儒商文化、宗族文化、建築文化以及近代革命文化於一體的博物館。
整個村莊布局錯落有致,沒有筆直的小巷,來到古街,站在街頭望不到街尾,這條古街呈S型,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彎過去再折過來。其中蘊含曲徑通幽的奧秘:太直,冬天的寒風、夏天的洪水來時暢通無阻,弊多利少。為文做人處世何嘗不是這樣?“文喜看山不喜平”,“文貴曲、貴含蓄”;剛則斷,柔克剛……據說古街鼎盛時期多達200多個店鋪,街中人流穿梭,四方商賈雲集,繁榮熱鬧。
走進1200平方米的永慕堂,映入眼帘的是37根褐紅色的石柱,每根石柱上均鐫刻一副對聯。令人驚異的是對聯的上、下聯開頭都是同樣的兩個“嵌頭字”———“永慕”。難怪這祠堂叫“永慕堂”。相傳當地過年時,村里族長為考考誰的才學高,便令每家推舉一人來這裡寫對聯,內容多是為人、讀書、美德、光宗耀祖、克勤克儉等,優勝者的對聯便先後刻在石柱上,風光百代。故當地文風鼎盛,代代延續……踏著一塊塊潔淨溜滑、油光可鑑的青石板,穿過一條條曲折有致的幽深小巷,依次是節壽堂、孝友堂、明新書院、敬德書院、司馬第、啟公祠、洪慶堂、求志堂……
萬壽宮位於陂頭街中段西側,背村面河,占地240多平方米。聽村裡的老人說,萬壽宮過去是有錢人花天酒地的地方。每當夜幕降臨,街上燈火通明,常有戲班演出。前院兩側拱門上的“天不夜”和“月常明”字匾是當時氵美陂街興旺繁華的生動寫照。如今,殘牆上一道道縱橫交錯的裂縫有如時間老人額頭的皺紋,向人們展示歲月的滄桑。
在求志堂內的天花板上,更有兩幅令人叫絕的大型圖畫:《百少圖》和《百老圖》。100名少年和100名老人,或站或行或坐或臥,或張口吶喊或拈鬚沉思,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些文化遺蹟,無不閃爍前人智慧的光芒。甚至有人說,“百少圖”是一幅可與《清明上河圖》相媲美的絕世佳作。
正是由於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築群、濃郁的文化風情,吸引了眾多導演的目光,《山重水複》、《閃閃的紅星》、《井岡山》等電影的很多鏡頭都在該村錄製。因此,有人說氵美陂村成了“電影村”。

美麗的傳說
渼陂村的牌坊分三類。除牌樓式門的古槐第牌坊、牌坊式照壁———“多留餘地”坊外,另有兩處真正意義上的牌坊———貞節坊。這兩處牌坊為一對母女的貞節坊。母親名喚菊,生下女兒不久丈夫死去,含辛茹苦把女兒撫養成人,並許配給鄰村一小伙為妻。但女兒尚未過門,未婚夫就死了。從此,母女都未再嫁。老死家中。時人為褒獎母女特設大小貞節坊兩座,兩坊之後,均建有節孝祠。所殘存者為女兒坊,由於是未嫁而寡,故牌坊明次間均填以磚牆而不開門,僅在明間現拱門形狀。坊頂設有“冰清玉潔”字樣。由貞節坊可見,舊社會的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桎梏是何等慘烈。
在“翰林第”附近的“連理樟”也有個傳說。“連理樟”也叫“夫妻村”,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在上世紀初,兩棵樹先後古枯。但是在革命戰爭中,由於革命軍隊在永豐縣抓獲了沾滿人民鮮血的國民黨將領張輝瓚,在東固將其公決。他的頭被懸掛於右邊這棵樟樹的枝頭,之後這棵樹就活過來了。有人傳說在張輝瓚的湖南老家埋葬張的墓穴里只有張的身子,而沒有人頭。
關於“連理樹”有另外一個傳說。一個住在樹邊的大戶人家認為這兩棵樹太大了,根都伸到自家院子裡,便將伸進院內的樹根挖了。之後,這戶人家的老爺陸續娶了6個老婆,都沒有一人生育,第七個老婆是帶孕嫁進來的,但後來又不知怎的無緣無故流產了,最後這戶人家沒有了後代。
村裡有28口水塘,口口相通,錯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圖形,象徵天上的28星宿護衛這個美麗的村子。村里老人說,這28口水塘原先都有溝渠相通的,夏天裡,小孩子們可以從這口池塘爬到那口池塘,玩捉迷藏的遊戲。
渼陂村有著獨具一格的考古、旅遊等價值。首先,村落保存完整。鵝卵石道路、清石板街巷、橋樑基本保存了明代縱橫相通的格局,保存清代的銅香爐、鏤雕牙轎、壽匾、香桌、靈牌、太師椅、象牙床等藝術價值高的文物。其次,類型獨特。渼陂是封建儒商文化的代表。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一方面他們尊師重教,修建養源、明新、敬德、振翰等書院、學舍;一方面用儒家傳統的格言、警句、對聯裝飾住宅,教育後人。一直保持“村鎮合一、村市合一”的歷史格局。“古色”與“紅色”相得益彰。再次,旅遊價值高。有古代農業文化、儒商文化、宗族文化、建築文化,又有近代革命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我國當今歷史古村中,具有顯著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省級公路穿村而過,京九鐵路相距僅30公里,與著名古蹟吉州窯、青原山淨居寺、富田文天祥墓不足一小時路程,發展旅遊的區位優勢明顯。此外,該村的歷史、文化、建築,處處蘊含扶貧濟困、尊老愛幼、不屈不撓、救國愛民的傳統美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