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社會事業,旅遊,扶貧進展,
歷史沿革
文陂鄉成立於1984年,屬原吉安縣管轄, 2001年成立青原區後,文陂鄉劃屬青原區管轄。201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文陂鄉更名為文陂鎮。
行政區劃
文陂鎮下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文昌社區、渼陂村、沙灣村、西竺村、文陂村、小水村、大賢村、荷塘村、中村、武崗村、甲先村)。共有76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4912人(2017年),現有23個基層黨支部,426名黨員。
經濟發展
文陂鄉曾是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境內交通便利,富水河、青東公路與陂萬公路在中心城區垂直交錯。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按照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實施“旅遊興鄉”戰略,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電力、通訊、電視網路、教育、衛生、社會福利、商貿及休閒遊樂等服務功能齊全,是一座充滿著現代文明、環境優美的小城鎮。全鄉經濟形成了特色農業和旅遊業兩大支柱產業,其中特色農業主要有優質稻基地13000畝、大賢大棚蔬菜100畝和一批種養大戶,還有年產鮮菇超千萬斤的山寶菌業有限公司,帶動了一大批農民奔向小康。2011年全鎮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4730萬元,增長13%;全鄉引資企業上繳稅收創歷史新高突破3000萬元大關,占任務數的484%,全區排位第一;新引進金皇冠等4個5000萬元以上園區工業項目(其中外資2個),1.5億元小額貸款企業1個和運通等品牌汽車4S店4家,協稅12.97萬元,占任務數的129%,外資、出口創匯圓滿完成任務,開放型經濟有望進入全區前三;古村接待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18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600萬元,完成向上爭資1700萬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68.71萬元。鄉鎮街道綜合考評第二名。
城鎮建設
總投資預計4500萬元啟動了文陂鄉便民服務中心等鄉鎮規範化建設,其中投資1000餘萬元的便民服務中心工程建設全面啟動,2012年6月份可竣工使用;投資近300萬元修建的翰林路2011年底竣工通車;投資2000萬元的渼陂安置房工程已啟動四棟大樓的建設,可安置180戶農民,解決古村農民建房難的矛盾;投資70萬元改造了農貿市場和新建垃圾中轉站;進行了市場整頓,拆除亂搭亂建建築2000多平方米,投資60多萬元種植杜英、樟樹等樹種,對圩鎮進行了綠化美化;組建了城管中隊,制定了工作管理制度,增添了環衛設施,加強了保潔力度,使市場有管理更加有序,市場面貌煥然一新。
社會事業
全鎮基礎設施完善,現有學校6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曾山學校),國小5所(完小3所、教學點2所),民辦幼稚園5所,中國小在校師生分別為58、686和59、1142人。文陂鎮距吉安城區約26公里,交通便捷,青東公路南北貫通,文開公路和陂萬公路東西交錯,十一五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里程達36公里。水利設施覆蓋全鎮,境內滸溪水庫為小一型水庫,另有43座山塘水庫,二支渠、三支渠、崗頭支渠。有衛生院一座、診所13所,光榮敬老院一座。圩鎮貿易繁榮,有全區鄉鎮最大的聚仁超市,年交易額800萬元。有國稅、信用社駐鎮。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有千年古村即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渼陂。
旅遊
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就坐落在鄉政府所在地,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她融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藝術為一體,“紅色、古色”和“綠色”交相輝映,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觀賞價值,極具旅遊開發潛力,2003年,已被列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和吉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渼陂古村躋身國家4A旅遊風景區。[1]通過保護性開發建設和對外宣傳推介。渼陂古村已成為“大井岡”旅遊圈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向世人展示其“文武合一、耕讀合一、官商合一、紅古合一、村街合一”的獨特魅力,接待遊客已突破10萬人次。全鄉已逐步形成農業顯特色,旅遊有亮點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扶貧進展
近年以來,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鎮按照“精準扶持、扶貧到戶”的要求,以增加貧困民眾收入為核心,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幫扶小組,並將每月的8日定為鎮扶貧工作日。
文陂鎮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立足自身特色,深入推進務工、產業、旅遊、安居和教育五大扶貧措施,全力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 ,確保303戶貧困戶如期脫貧。
據了解,文陂鎮結合“贛商返鄉”等活動,積極鼓勵在外經商、務工人員回村創辦小微企業。已成功引進9家小型加工企業,並積極引導幫扶貧困戶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婦女、老人、殘疾人進入企業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吉安市拓偉電器有限公司就是文陂鎮引進村的一家企業。該企業已吸收5名殘疾工人、16戶貧困戶就業,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落戶文陂鎮的企業已吸收貧困對象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進入工廠工作的貧困戶實現了工作居家兩不誤、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