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劉氏是發源於江西吉安的江右民系家族。劉姓是古稱廬陵的吉安市人口最多的姓氏,村莊3000多個,人口逾60萬,占全市人口的12%以上。安福人稱“劉半縣”。
基本介紹
分布,來源,
分布
廬陵最早的一支劉氏是西漢長沙定王劉發(漢景帝之子)的後裔。劉發有兒子16個,長子劉庸立為太子,世襲長沙王爵,其餘的兒子均被依例封為列侯,其中次子劉蒼於漢元朔元年受封安成侯(隸屬長沙),管轄平都郡(今安福、蓮花、永新、寧岡、泰和等縣),定居今安福至今2100餘年。安成侯的湯沐邑(徵收糧稅區域)在安福縣嚴田鎮橫屋村。劉蒼之子劉當,襲爵為安成今侯;劉當之子劉壽光為安成節侯。劉壽光生4子,後裔分居吉安各縣區乃至湘、雲、川等地。三代安成侯襲爵近百年,橫屋村即古代安成劉氏聚散地湯村,廬陵許多劉氏先祖來自該村。
來源
廬陵劉氏許多支派先祖,還是官員任期屆滿時愛上“金廬陵”留下定居,如笡橋劉遐、東岡劉景、蜜湖劉向等支派的先祖。西晉末年,世居彭城、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裔孫劉遐,任安成(今安福)太守。當時五胡亂華,劉遐任職期滿,就在安成北鄉笪橋定居。其後裔劉行恕,娶丞相姚祟之女,生子劉忱。劉忱中唐廣德二年進士,任監察御史。劉行恕的叔叔劉錫生2子:劉行志、劉行思。劉行思出家為僧,在嶺南曹溪拜禪宗六祖慧能為師,後回青原山建寺弘法,乃禪宗七祖。劉遐後裔劉賒,為唐指揮使,遷湖南攸州長峰,再徙永新縣中村。
北宋劉沆乃廬陵史上首個科考前3名(榜眼)者,忠正剛直,體恤民疾,至和元年為宰相。時,永豐歐陽修受政敵攻擊排擠,劉沆力排眾議、極力舉薦,歐陽修才得以任翰林院學士,主修《唐書》。
南宋廬陵灌溪(今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劉辰翁,宋亡後,矢志不仕,隱居鄉間,創作大量愛國詩詞以及文學批評,後人將其遺作編成《須溪詞》,走進中國古代文學史。
漢景帝第九子劉勝受封中山王,蜀漢劉備即其後裔。蜀漢亡後,劉備次子劉永徙居洛陽,被削去王爵,貶為鄉侯、奉車都尉。唐末僖宗乾符二年,劉永25世孫劉祥為避黃巢之亂,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為劉氏入閩始祖。劉祥後裔劉開七生於宋末,從福建寧化遷居廣東潮州、嘉應州(今梅州市)等處,為客家劉氏近代肇基始祖。
劉開七的兒子劉廣傳,任贛州府瑞金縣令。劉廣傳孫子劉時顯,居吉水縣,明嘉靖年間,從吉水楓江鎮南嶺,遷湖南寧鄉縣南塘鄉(今花明樓區明樓鄉)。劉時顯的第13世孫中有個劉紹選,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原主席劉少奇。
有不少外省、尤其是中原地區劉氏陸續遷徙到廬陵。長沙定王劉發的41世孫劉功甫,宋寶祐五年 從開封府祥符縣到萬安縣任縣丞,後安家萬安。其後裔劉廣衡,明永樂二十二年進士,累遷刑部尚書,乃四朝元老。其子孫連續三代高居朝廷要職,皆清廉、勤政、恤民。至清末,萬安劉氏有功名居官者百多人,成為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