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石工歌》是徐志摩的現代詩,創作於上世紀20年代,收入詩集《翡冷翠的一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廬山石工歌》
- 創作年代:20世紀20年代
- 作品出處:《徐志摩經典》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徐志摩
詩歌原文
詩歌賞析
徐志摩和張歆海住在廬山小天池旁的一棟別墅里,這是一棟洋溢著濃郁的德國鄉間情調的別墅,由粗大的石塊壘成,正門伸出一個半圓形的尖亭,使有些嚴肅古板的建築顯出幾分活潑,特別是屋頂富於變化。別墅後增建了一排副房和花壇,顯得更有生活氣息
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徐志摩在緊張的翻譯空閒中,為廬山寫了5首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廬山石工歌》。
這首詩在徐志摩的詩作中顯得十分特殊,一反徐詩婉約、清麗的風格,不但十分粗獷,而且極為鋪排,全詩竟用了73句“浩唉”,反反覆覆地詠嘆,這在徐志摩的詩作中,實在是絕無僅有。但可以肯定地說,這絕非徐志摩心血來潮,玩點新花樣,而是不如此不足以表達心中澎湃洶湧的情感。徐志摩自己也知道這首詩可能會招來議論,所以給編輯劉勉已寫了一封信,專門談他在廬山的感受和這首詩的成因。
徐志摩在信中說:“我與歆海住廬山一個半月,差不多每天都聽到那石工的喊聲。一時緩,一時急,一時斷,一時續,一時高,一時低。尤其是濃霧淒迷的早晚,這悠揚的音調在山谷里震盪著,格外使人感動,那是痛苦人間的呼籲,還是你聽著自己靈魂里的悲聲?”這早早晚晚迴蕩在山谷中的石工號子給徐志摩極大的觸動,他終於按捺不住,和張歆海走出別墅,去石工勞作的工地和家中採訪。實地採訪,使徐志摩深感“石工們早晚做工,賺錢有限,僅夠溫飽,但他們的精神卻並不頹廢,這是中國人的好處!”石工號子在詩人聽來,不再僅僅是“悲涼的情調”,而是於悲涼中透出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氣質和蔑視艱難的樂觀精神。這使詩人想起了表現俄羅斯民族精神的《伏爾加船夫曲》,“我聽了廬山石工的號聲,就想起他的音樂,制歌不敢自信,但那浩唉的聲調至今還在我靈府里動盪,我只盼望將來有音樂家能利用那樣天然的音籟譜出我們漢族血赤的心聲!”在這裡,徐志摩已將廬山石工號子比做“我們漢族血赤的心聲!”雖然“制歌不敢自信”,但他還是要用一反他婉約風格的詩歌來傾瀉心中洶湧的激情。《廬山石工歌》全詩採用勞動號子式的歌謠體,以石工的口吻,將“浩唉”的號子反覆鋪陳,在號子聲中融入高山、白雲、驕陽、暴雨、天雷、飛電等粗獷而有力度的意象,全詩在“上山去,上山去!浩唉!浩唉!”的奮進聲中終篇,將石工勞作的艱辛和對艱辛的蔑視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代權威詩評家謝冕評價道:徐志摩“他以一個從裡到外都十分布爾喬亞(小資產階級情調)化的詩人,自願‘降格’寫《廬山石工歌》那樣堪稱典型的‘下里巴人’的‘浩唉’之歌,讓我們窺見徐志摩彷徨於夜路中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