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廣陵王璽)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廣陵王璽一般指本詞條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劉荊所用之印,1981年2月24日出土於江蘇省邗江縣甘泉山2號墓,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龜鈕,印面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字,在龜背上鑄有六角形圖案的龜背紋,印璽縱橫各2.3厘米,厚0.9厘米,通鈕高2.1厘米,印重122.87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諸侯王金印,與《後漢書·輿服志》中太子與諸王用龜鈕金印的記載相符。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作為漢代諸侯王金印的標準器,其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型與日本福岡縣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如出一轍,此印的出土由此也證明了“漢委奴國王”金印就是漢王朝所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出土時間:1981年2月24日
  • 所屬年代:東漢
  • 類別:金銀器
  • 縱橫:各2.3厘米
  • :0.9厘米
  • 重量:122.87克
  • 出土地點:江蘇省邗江縣甘泉山2號墓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鑑賞,出土環境,文物價值,重要展覽,

流傳歷史

1980年4月至5月期間,南京博物院對邗江縣甘泉二號漢墓進行了考古發掘,這座古代即被盜的古墓內堆滿了碎磚、雜土和陶瓦片,這些雜土被清理出來後,就堆在考古工地四周。
1981年2月24日,揚州市邗江縣甘泉公社甘泉磚瓦廠工人陶秀華,在該廠輪窯附近,撿到一枚金印,並將此物上交。經南京博物院鑑定,此印是用高純度黃金製造而成,同時大墓里還發現了一件雁足銅燈,底盤周緣鑄有“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的銘文。據《後漢書》等史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荊於建武十七年被封為山陽王,漢明帝永平元年又被徙封為廣陵王,雁足燈和金印上的文字表明,劉荊是甘泉二號漢墓墓主確鑿無疑。因此,這枚“廣陵王璽”金印正是廣陵王劉荊的配印,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諸侯王金印。

文物特徵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龜鈕,鈕通高2.1厘米,龜伸首直立,龜身上鏨著六角形的龜背紋和圈形的魚子紋,印面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字,印璽縱橫各2.3厘米,厚0.9厘米,通鈕高2.1厘米,印重122.87克,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文物鑑賞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作為漢代諸侯王金印的標準器,其印文在章法和氣韻上多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線條渾厚而不板滯,即使是很細的線條,也不輕飄,不失其渾厚。這種風格可以說是漢印的主流。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其印文嚴謹工穩,端莊自然;章法端莊和諧,筆畫勻稱,方中帶圓。由於它嚴謹與端莊,因而使人產生一種典重的感覺。該印不僅印台上龜鈕鑿刻生動精緻;白文篆書“廣陵王璽”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走刀流暢和諧、結體堅挺飽滿且端莊凝重,無疑是漢代官印中的精品典範之作。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印文

出土環境

1980年江蘇揚州甘泉山2號墓進行考古發掘,甘泉山二號墓規模很大,封土堆直徑達60米,高13米,全為夯築而成,宏大的磚砌墓室位於此封土堆的中央。這座墓早年間曾被偷盜過,等考古隊搶救時其墓室已經坍塌,墓內不少文物有幸保存下來。經過一段時間,考古隊共搶救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陶器、金銀器及玉器等精美文物,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這件金印。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
甘泉山2號墓平面圖

文物價值

根據甘泉山2號墓同時出土的器具組合、器物銘文和《後漢書》等史料文獻綜合判斷,金印的主人很可能是東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荊,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東漢諸侯王的璽印。其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印證了文獻中的記載,對於人們了解東漢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貴實物材料。
東漢“廣陵王璽”金印的出土,還破解了兩百多年前在日本福岡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真偽懸案。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明確表示漢帝國對列島政權的正式冊封。而劉荊永平元年(公元58年)改封廣陵王,與“漢委奴國王”金印頒賜前後只相差一年。研究者將兩枚金印對比,其在印面尺寸、雕刻技法和字型上如出一轍,所以有學者推測兩印出自洛陽官營作坊同一工匠之手。兩枚小小的金印不僅反映出漢帝國的強盛與博大,更實證了華夏王朝與日本列島的早期交往。

重要展覽

2005年,南京博物院藏國寶級文物“廣陵王璽”龜鈕印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展覽中展出。
2014年,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參加由國家文物局等機構在首都博物館主辦的“直掛雲帆濟滄海——海上絲綢之路特展”。
2016年12月27日,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參加“絲路之魂:敦煌石窟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