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官印

兩漢官印

西漢、東漢時期帝、後、百官及少數民族政權官吏使用的印章。遺存古官印以漢印為大宗,官印封泥也多屬這一時期。依官職的主屬關係可分為帝後及宮官印、諸卿及其屬官印、將軍及其屬官印、王侯及其屬官印、郡縣鄉官印、少數民族官印 6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漢官印
  • 相關:相關辭彙
  • 闡述:少數民族政權官吏使用的印章
  • 時間:西漢、東漢時期
正文,

正文

兩漢時期,秩級不同的官吏,官印的質地、紐式均不盡相同,大致可分 6等:①帝、後璽。漢帝璽與秦制同,日常使用的有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 6種,史稱“乘輿六璽”。另有秦始皇“傳國璽”,共 7璽,實物均佚。今有“皇帝信璽”封泥傳世。皇后璽實物有1968年陝西鹹陽出土的“皇后之璽”。帝、後璽的特點是:均稱“璽”,白玉質,螭虎紐。②王璽。金質,龜紐。《漢官舊儀》謂漢王璽紐式為橐駝紐,今證以實物,似誤。實物有1981年江蘇邗江發現的東漢初期“廣陵王璽”。③太子、列侯、丞相、大將軍印。均金質、龜紐。列侯印稱“印”,余均稱“章”。實物有金質“石洛侯印”。④秩級中二千石、中二千石印。均銀質,龜紐,稱“章”。實物有銀質“琅琊相印章”。⑤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均銅質,鼻紐, 4字,稱“印”,印文或省“印”字。今存世漢官印多屬此類。⑥二百石以下小官印。均銅質,鼻紐,半通。按漢百官印邊長為漢制一寸,稱通官印。半通為通官印之半,因稱半通印。以上漢官印等級制度是在秦制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定型於武帝時期。今存漢官印除少數民族印外,無不分屬於以上 6個等級。
兩漢時期官印的製作雖遵循著一定的等級制度,但各個時期的官印印體厚薄、紐式形狀以及印文風格都有一定的差別。漢初官印印面仍仿秦制施田字界格或日字格,構圖比秦印豐滿茂密。紐式以鼻紐為主,同時出現了秦印所無的蛇紐和魚紐。標準品有“宜春禁丞”、“旃郎廚丞”及“皇帝信璽”封泥等。惠帝至文景時期的官印,印面已多不施界格,多數為4字,官名5字的則合文為 4字。印文筆勢多圓轉,印體較薄,均背平。已不用蛇紐和魚紐,而鼻紐、龜紐始成為官印的基本紐式。此期官印鼻紐仍多保持秦及漢初形態,紐面較窄,紐體略圓。龜紐的龜腿較短,頭微突,體扁平。鼻紐印標準品有“菑川侯印”、“楚永巷丞”,龜紐印標準品有“軑侯之印”。武帝至西漢末官印,二千石、中二千石印均5字,稱“章”,中下級官印均4字,稱“印”,侯印亦稱“印”。字型寬博,筆勢雄勁而略呈圓轉,布局嚴謹飽滿,風格凝重大度。龜紐印的龜體比前期略高,背隆起,施六角重環紋,形態逼真。鼻紐印的紐形與前期相較邊薄,面寬,孔大,呈覆瓦狀,習稱瓦紐。標準品有“雎陵家丞”、“山陽尉丞”等。東漢初期官印的紐式及文字風格與西漢中後期印相近,東漢中期以後,時代特點才逐漸明顯。這時的官印印體普遍加厚,龜紐印的龜頸加長,鼻紐印的紐邊較厚孔小,有的紐面甚寬。印文篆刻多用直筆,筆勢方折,字型更顯方正,而無西漢印文之圓轉體態。標準品有“蠡吾國相”(見圖)、“蓽閨苑監”、“甘陵廄丞”等。
兩漢官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