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

廣西民族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每一個科技考古實驗室,培養的人才遍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民族博物館、廣西考古研究所以及全國各地文物考古部門,就業前景十分廣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民族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
  • 主管部門:廣西民族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科技考古研究

發展歷史

廣西民族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成立於2003年,前身為銅鼓研究實驗室。自1986年廣西民族大學成立科技史研究室以來,科技考古便是該室主要研究方向。本實驗室在全國率先開展鉛同位素考古研究、銅鼓科學研究,並取得顯著成就。1988年5月4日至7日,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實驗考古(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歷時10年,實驗室於1998年成功複製世界上最大的銅鼓王(現放置於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內大廳)。2000年實驗室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85科技文明研究基地在該實驗室設立“南方工作站”。201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與廣西民族大學簽署共同建設“科技考古實驗室”協定,2011年與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合作協定,進行文物鑑定、材料分析、修復保護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開展廣西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創新平台建設。

科研條件

廣西民族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含3個專業實驗室,實驗面積200平米,萬元以上儀器15台(套),包括熱膨脹儀、金相顯微鏡、掃描電鏡(共用)、紅外光譜儀等重要設備,正在購置能量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儀(EDXRF)。

科研成就

廣西民族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冶金、陶瓷和史前人類遷移、食譜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和廣西社科基金等10餘項基金。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Heritage Science》、《中國科技史雜誌》、《化學通報》、《中國陶瓷》等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

人才培養

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人,講師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6人,留學回國人員4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