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科研平台,主要開展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主管部門: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科研平台,主要開展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研究。
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科研平台,主要開展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研究。單位職能: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要開展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的研究,積極與校外單位聯繫,...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1月4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檔案精神,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核准,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與廣西民族大學合作共建的學術機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研究與保護對策”、“民族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廖明君,1961年生,壯族,研究員/編審。1978年就讀於宜山縣師範學校;1980-1984年在宜山縣梅洞國小任教;1984-1991年就讀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藝術》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歌海》雜誌社長/總編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執行...
黃平文,男,壯族,廣西隆安人,文學博士,教授。現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碩士點學科帶頭人。2001年6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8月至2004年5月,應邀到美國北伊利諾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並從事漢語言文化教學工作,在美開通有漢語教學網站。2005年9月起,到廣西民族大學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於2017年7月批准在廣西民族大學設立“廣西振興傳統工藝研究中心”,以回響《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2017年3月),推進全區傳統工藝振興計畫的實施和開展。科研條件 廣西振興傳統工藝研究中心是一個開放式、跨學科的研究機構,不定級別、不設編制。由我校科學技術史學科點牽頭組建,設專家委員會,...
中國-東協民族文化論壇,由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指導下,由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西民族大學主辦,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承辦,中央民族大學壯侗學研究所協辦。首次2016年6月16-17日在廣西民族大學舉行,之後每年同一時間舉辦一次。2020年12月3日,第五屆中國—東協...
簡介:趙巧艷,1975年6月生,廣西全州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民族學博士,廣西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侗學會會員,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廣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研究基地廣西民族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銅仁學院武陵山區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1996年參加工作,於...
付廣華,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法學博士,中國史博士後,主要從事生態-環境人類學、南方民族歷史文化、環境與發展等方面的調查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項目等課題4 項 。兼任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等職 。人物經歷 研究方向 生態-環境人類學、南方民族歷史...
廣西民族大學校長謝尚果為負責人的廣西高校法學聯盟,是廣西高校法學教育研究界與廣西司法廳、廣西民委、廣西知識產權局、廣西黨委宣傳部、廣西黨委組織部、廣西人大法工委、廣西法制辦、南寧市法制辦、南寧市住房局、南寧市中級法院、來賓市檢察院、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十多家實務部門的協同創新體。
33、《一個土家族故事家的記憶與想像》,《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34、《民俗與社會性別認同》,《思想戰線》2005年第2期 35、《在異域與本土之間——人類學視野中的文化批評》,《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6、《維柯的“詩性智慧”——民俗學史的視野》,《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1期 37、《歷史/...
人才培養是研究基地的一項長期不懈的工作。早在1998年我校就與中南民族大學聯合培養民族學碩士研究生,2004年與廣西民族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畢業研究生全部考取重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現有17名民族學研究生在中心攻讀碩士學位,畢業研究生大多服務在湖北民族地區。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社會,回報人民。本著為...
2.《民族特色古鎮百福司保護與建設調查》,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01;3.《中南地區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正史文本敘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4.《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看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廣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5.《土司遺產的複合形態、...
主持和在研中國博士後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等基金項目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周本源,女,1990年10月生,安徽蚌埠人,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攻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曾主持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和田野調查項目各1項,參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與中國...
3.人類學整體論視野下民間信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4.社會身份標記——紅瑤身體裝飾的文化表達研究之一,《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5.族群歷史記憶的身體再現——紅瑤身體裝飾的文化表達研究之二,《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6.剪髮易服的身體政治——紅瑤身體裝飾...
毛漢領(瑤族):廣西大學副校長(正廳級),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歷任廣西大學組織部長,廣西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通過省級鑑定的科研成果四項,獲得國家專利四項。王明娟(瑤族):湖南省江永人,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舉重48公斤級冠軍。蔣惠花...
4、寮國文化習俗,專業必修課,每周4學時,四屆共51人。5、翻譯理論與實踐,專業必修課,每周6學時,三屆共45人。指導1998、2001、2002級本科班畢業論文共19人。研究方向 1、廣西民族大學“外語非通用語本科人才開放式培養”課題,主要成員之一,是該課題寮語專業部分的負責人,該課題獲得2004年廣西教學成果獎...
1996年評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金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廣西民族學院客座研究員,江西中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義烏職業技術學院文秘專業委員會主任兼職教授。主要從事...
18.主持:《廣西智慧財產權培訓(廣西民族大學)基地試點建設》,2014年廣西專利專項資金項目。19.主持:《廣西壯族自治區智慧財產權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戰略研究》,2014年廣西專利專項資金項目。20.主持:《中國-東協智慧財產權培訓(廣西民族大學)基地試點建設》,2015年廣西專利專項資金項目。21.主持:《廣西智慧財產權人才...
覃乃昌於1947年12月出生在宜州市,壯族。1978年進入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師從黃偉城等教授學習民族學。人物簡介 1982年畢業於廣西民族學院政治系。 1985年擔任廣西區民委辦公室副主任,1991年調往廣西民族研究所任所長。1997年晉升研究員職稱。其主要社會兼職有《壯學叢書》副總主編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
水族,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廣西民族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會員。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少數民族音樂工作。出版《京族獨弦琴藝術研究》《廣西戲劇文化》《獨弦琴:京島海韻》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20餘篇。
梁漢昌,壯族,1964年生,廣西隆林介廷鄉人。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影像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廣西民族攝影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西青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接力出版社和灕江出版社特約攝影師,香港《大公報》特約記者,廣西區民委機關刊物《民族之...
2003年晉升為廣西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2004年任《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編委會副主任、常務副主編,廣西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西藏民族大學...
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毛南族“肥套”仍保留著近乎完整的原生態文化形態、花竹帽編織精美絕倫,先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毛南族分龍節、毛南族石雕、木雕、壯族銅鼓鑄造技藝等均因獨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已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是中國·灕江山水劇場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出任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山水文化機構董事長梅帥元任總策劃、製作人,歷時五年半努力製作完成。它集灕江山水、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
3、《布努瑤密洛陀史詩的活態傳承與文化自覺》,《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16年第5期,獨著。4、《地方性知識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及實現方式——廣西賓縣“廟”、“場”之爭的個案啟示》,《文化遺產》,CSSCI期刊,2016年第3期,獨著。5、《世界瑤學中的布努瑤研究...
仫佬族依飯節是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仫佬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仫佬族依飯節,又稱“喜樂願”“依飯公爺”,意為“向祖先還願”。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別3次於農曆立冬時節選擇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區域所謂的“冬”為單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舉行隆重而神聖的依飯節,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
9、《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大學文化與藝術教育》發表於《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10、《城市化進程中的宗族變遷——以深圳龍西客家社區為例》,發表於《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11、《流動的家園:新媒介技術與農民工社會關係個案研究》,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12、《...
,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現任李可染畫院副院長研究員(一級美術師),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一帶一路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經濟委員會主任,法國世界遺產文化中心(CFPM)研究員,俄羅斯彼得羅夫藝術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受聘燕山大學、河北美術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人物...
3.《社會學的民俗學:黃石20世紀30年代的民俗學研究》,《社會學評論》(3):101-119 4.《魔障與通脹:李安宅的意義學》,《學海》(2):21-30 5.《實地厚生:李安宅的文化社會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27 6.《FolkloreとFolkways:現代中國民俗學発展の2つの潮流—岩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