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兩江道宣慰司
- 別名: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又稱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朝在廣西設立的機構。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以左右兩江宣慰司改置。治所在邕州路(泰定之後改為南寧路,治今廣西南寧市)後來遷到靜江路(治今廣西桂林市),屬湖廣等處行中...
藤、賀、貴九州.大體是接收原南宋廣南西路北部中部地區。元貞元年(1295年)與左右兩江道宣慰司合併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 設立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邕州。元貞元年(1295年) 並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和廣南西路宣慰司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以 靜江為治所,仍分司邕州。
表7-2 元代廣西兩江道宣慰司站赤的分布/371 [2] 參考資料 1. 歷代王朝治理廣西邊疆的策略研究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20-04-08] 2. 歷代王朝治理廣西邊疆的策略研究:基於地緣政治的考察 .中國科學院.2016-11-08[引用日期2016-11-08]圖集 歷代王朝治理廣西邊疆的策略研究:基於地緣政治的考察的概述圖 V百...
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朝在廣西設立的機構。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以左右兩江宣慰司改置。治所在邕州路(泰定之後改為南寧路,治今廣西南寧市)後來遷到靜江路(治今廣西桂林市),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分管靜江路、南寧路、梧州路、柳州路、橫州路、潯州路(治今廣西桂平市)、思明路(治今廣西...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改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今廣西地方最高一級政區之統一版圖甫定於斯。基本信息 廣西處於被稱為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兩廣丘陵的西部,南邊朝向北部灣。整個地勢為四周多山地與高原,而中部與南部多為平地,因此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與東南之間呈...
章伯顏(?——約至正十五年(1356年)),汝寧人,明威將軍、鎮守撫州萬戶府萬戶,歷任鎮國上將軍、廣西左右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以討徭、獠功,升湖廣行省左丞。致仕後,居撫州。收江州守道童邀請,參與元軍與元末義軍對壘的江州保衛戰,不久病逝。人物簡介 章伯顏,元代將軍,南宋降將章文秀之子。。人物經歷 ...
元設遷隆州,州治在今遷隆,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上思土官黃英傑攻破州署,州印失落,二年降為峒,設土巡檢,峒治設於遷隆,也曾設於在妙,隸南寧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思州改土歸流,遷隆峒歸上思承審。清至光緒初,遷隆峒仍隸屬南寧府。光緒十二年(1886年)於龍州設...
在此之前,也爾吉尼召集諸將領及各部門,認為假使宋軍長驅深入,迫近地界而後再鎮壓,則勞苦軍隊,耗費錢財,動搖民心,不如在衡州、天臨阻擊,防止宋軍進入湖南、廣西腹地。這樣的建議也得到了廣西兩江道宣慰司的支持,命左江安撫使黃祖顯選拔獞兵精銳三千人為先鋒都元帥,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帥阿魯灰輝率五個...
周自強,元朝官,字剛善,臨江路新喻州人。好學能文,練於吏事,以文法推擇為吏。泰定間,廣西洞徭反,自強往見徭酋,說以禍福,中其要害,徭酋立為罷兵,貢方物,納款請命。事聞於朝,特旨超授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事。轉饒州路經歷,遷婺州路義烏縣尹。周知民情,而性度寬厚,不為刻深。民有以爭訟訴於...
邕州起義反元,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出兵鎮壓,靳孟亨前往告訴其首領說:「你占據險要造反,如今王師快來了,念在你無知的份上,想要給你條活路。你若是能悔過,你家就可保全,否則斬盡殺絕。」首領思考這席話而投降。元帥府把靳孟亨的功績上奏。沒多久,岑氏土司和黃氏土司想要相互仇殺,宣慰使命靳孟亨...
秋七月,並左右兩江道歸廣西宣慰司,置都元帥府,澤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副使、僉都元帥府事。兩江荒遠瘴癘,與百夷接,不知禮法,澤作《司規》三十有二章,以漸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又省廄置二十二所,以紓民力。歲飢,上言蠲其田租,發象州、賀州官粟三千五百石以賑饑者,既發,乃上其事。時行省平章...
元,改羈縻上思州為上思州,隸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左江思明府。二年,上思州改稱高噩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復稱上思州;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土歸流,改屬南寧府,遷隆峒歸上思承審。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仍屬南寧府;光緒十二年,改屬太平府,十八年(...
元代,屬賓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總管府,直隸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為廣西行中書省,賓州直隸之。明初,屬賓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劃縣地述昆、白山(舊為止戈縣地)...
元,馬平縣屬湖廣行中書省(省會武昌),隸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柳州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路改為柳州府,府治遷回馬平。清,馬平縣屬廣西省柳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撤馬平縣,柳州府行政長官直接處理縣政;民國二年(1913年),撤柳州府,復置馬平縣,直屬廣西省;民國6年(1917年),廣西省下...
在此之前,宋軍光復岳州路與天臨路,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副使也爾吉尼於靜江路(今桂林)命左江安撫使黃祖顯發獞兵三千為前鋒都元帥,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帥阿魯灰率五個萬戶府所統之兵八萬後繼,三月二十四日,宋軍與左江安撫使遇於樟木市,宋軍敗入衡山,阿魯灰出兵攻山,宋軍大敗,數十萬戰死,...
二、元代中期以後宣慰司的類型與地域特點 三、元代西南邊疆宣慰司的特點 第二節 元代湖廣行省宣慰司設定區地理與民族 一、“沿邊”與“溪洞”二、邊緣與內地的圈層政治地理特徵 第三節 元代湖廣行省西南邊緣區的宣慰司 一、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 二、沿邊溪洞宣慰司都元帥府 三、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第二...
黎人平,軍還,上功,授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副使、僉都元帥府事。兩江荒遠瘴癘,與百夷接,不知禮法,澤作司規三十有二章,以漸為教,其民遵守之。又省廄置二十二所以紓民力。歲飢,上言蠲其田租,發象州、賀州官粟三千五百石以賑饑者;既發,乃上其事。時行省平章哈喇哈斯察其心誠愛民,不以專擅罪之。...
元:上林縣屬賓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總管府,直隸省廣西兩江道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為廣西行中書省,賓州直隸之。明:上林縣初屬賓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柳州府(1371年)昆、白山(舊為止戈縣地)二鄉入武緣縣(今前者屬都安瑤族自治縣,後者屬馬山...
思明路,元朝時在廣西設定的路。屬於湖廣行省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思明路原是宋朝隸屬於邕州永平寨的思明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為思明路。四千二百二十九戶,一萬八千五百一十口。下屬七土州:上思州、志明州(以上宋朝隸屬於遷隆寨)、祿州(宋朝隸屬於永平寨,下轄武黎縣)、西平州、思明州、上石西州...
上思直隸廳隸屬邕州都督府,位於廣西上思境內東北部。發展歷史 唐天寶初年,在今廣西上思境內東北部開置羈縻上思州,屬邕州都督府。北宋時候,羈縻上思州隸屬邕州。元改羈縻上思州為上思州,隸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左江思明府,二年,土官黃英傑(又名黃龍冠)領導農民起義,將上思...
唐天寶初年,在今廣西上思境內東北部開置羈縻上思州。《上思州志》載:思山在城 北三里,州名以之,山首東側,若獅之蹲踞,故又名獅山。屬邕州都督府。北宋時候,羈縻上思州隸屬邕州。元改羈縻上思州為上思州,隸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左江思明府,二年,土官黃英傑(又名黃龍冠...
藤州,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石州,十二年(公元592年)改石州為藤州,治永平縣(今廣西藤縣東北)。以藤江、白藤嶺為名。隋大業中,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為永平郡、感義郡。唐轄境相當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地。宋增入今岑溪市地。遷治於今藤縣。屬廣南西路。元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明...
遷隆州 遷隆州是今廣西寧明縣那堪鄉遷隆村的古稱。宋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於今廣西上思縣西南部設定遷隆土州。元設遷隆州,州治在今廣西寧明縣那堪鄉遷隆村,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上思土官黃英傑攻破州署,州印失落,二年降為峒,設土巡檢。
758年),復為瀼州,屬嶺南道。北宋撤銷瀼州,併入羈縻上思州,隸屬邕州。宋皇祐年間於今廣西上思境內西南部設定遷隆土州。元設遷隆州,州治在今遷隆,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上思土官黃英傑攻破州署,州印失落,二年降為峒,設土巡檢,峒治設於遷隆,也曾設於在妙,隸南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