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地方傳統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廣海鹹魚是台山當地最著名的特產之一,已經傳承了600多年,享譽中國海外,受到消費者喜愛。廣海鹹魚製作技藝傳承人在長期的製作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並結合人們口感與對健康綠色環保的追求,對傳統製作工藝進行改良,將鹹魚魚乾“梅香、鹹香”的口感改為“淡口、鮮美”。從“梅香”到“淡口”再到“特淡”,都有台山自己的製作方法。

2021年2月9日,廣海鹹魚製作技藝經江門市人民政府批准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2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33
  • 申報地區:廣東省台山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約公元前1000年,《周禮·天官冢宰第一》中就有記載:“籩人:掌四籩之實。朝事之籩,其實麩、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鮑魚即是烘乾的魚,鱐即是曬的乾魚。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
公元前80年,《禮記》記載:“凡祭宗廟之禮……槁魚曰‘商祭’…”, 槁魚即是乾魚。古代敬祀宗廟用乾魚作祭品,給予雅名稱“槁魚”。
1387年(明代洪武二十年) 廣海鎮始建以來,這裡的居民聚水而居,既耕種又打魚。廣海鹹魚的製作工藝已有600多年歷史,品種多,頗具特色,大致可分水鹹(包括鹹水蝦、蝦糕)、乾鹹、鹽藏、冰鮮和生曬等。
1970年以前,漁民駕駛帆船出海捕魚,幾天或一個半月才回來一趟。而當年船上既無冰塊又無冷庫,就把捕到活蹦活跳的魚倒入船艙,分層加粗鹽醃製,因此廣海鹹魚以水鹹為主,這樣醃製的鹹魚能保持原汁原味。20世紀70年代開始,漁民從外地購冰塊出海作業,故廣海鹹魚以水鹹、冰鮮為主。
1980年以後,廣海水產品加工迅速發展及冷凍業的興起,廣海鹹魚轉以冰鮮、乾鹹為主。
歲月悠悠,乾魚不但是敬祀宗廟的祭品,也是人們一日三餐的佐膳,更是成為各種節慶親朋好友聯繫感情的紐帶。民間流傳的“頂呱呱,乾魚煲五花”順口溜,便是讚賞了淡曬乾魚煲五花肉的膳食美味。

工藝特徵

一、善用自然(或天然)資源。原料選用深海天然魚類,利用台山廣海亞熱帶的陽光以及“防腐劑”——海鹽(當地特產)。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
二、製作技藝精細。包括鹽度比例、醃製時間、晾曬時間及水分控制,回鮮工序,還有口感的調配(噴酒、加蔗糖)。
三、醃曬的魚乾品類多樣。製作方法有鹹曬、淡曬、清曬,品種有馬友魚、馬鮫魚、紅魚、黃花魚、海底雞、黃花筒、曹白魚、紅衫魚、帶魚、銀魚等。
四、醃曬的魚乾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廣海鹹魚是“鹹乾鹹魚”,有“梅香”與“實肉”兩種。“梅香”鹹魚製作時須將鮮魚發酵一兩天,待其營養物質改變後,再加鹽醃製七八天,曬乾後產生一種奇特的香味,其肉質鬆軟、鮮嫩,鹹中帶香;而“實肉”鹹魚則無鬚髮酵,直接用鮮魚醃製曬乾而成,魚色鮮清,其肉質結實、成片,口感鮮香、味道鮮美。

工藝流程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方法獨特:把白花、黃花等名貴鮮魚插入生鹽堆里醃製,魚頭向下,魚尾向上。適時取出後,魚身硬直、乾爽,魚肉結實、鮮明。食用時,把鹹魚切成小片,放在碟上,再鋪些半肥瘦花肉和薑絲,放在鑊里蒸(或飯面焗)十五分鐘即熟,熟後將整碟魚取出,倒出多餘的魚水,將純正花生油淋到魚面上(花生油千萬不要加熱),再加蔥花即可食用。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晾曬現場
曬鹹魚以人工為主,其流程依次為整條冰鮮魚、去鱗和內臟、漂洗、加鹽、醃製、漂洗、晾曬、包裝。鹹魚的加工過程中,關鍵是整條晾曬的步驟,因為鹹魚很吸引蒼蠅,一旦被蒼蠅在上面產卵就會生蟲變質。在以前為了防止生蟲,加工者在鹹魚醃製過程中添加一種中草藥。其次是加鹽醃製的步驟,鹽分和醃製時間直接影響鹹魚的保存期限和口感。一般是將鮮魚按小魚加鹽10%,大魚加鹽20%的比例一層魚一層鹽在醃製池中擺放好,並在魚的上面壓上重木板和石塊,以使鹹魚的肉更加結實。醃製24至48個小時,開魚在10%到20%鹽水中浸20分鐘。正宗的廣海鹹魚醃製方法非常獨特,其方法是把白花、黃花等名貴的鮮魚插入生鹽堆里醃製,魚頭向下,魚尾向上。適時取出後,魚身硬直、乾爽,魚肉結實、鮮明。再次是漂洗過程,漂洗要乾淨,否則加工完成後魚身沒有光澤或者出現鹽霜,觀感不好。其製作技藝蘊含了古代漁民祖先善用自然資源的生存智慧,順應南方氣候(自然涼曬),巧用當地海鹽醃製,防腐保鮮乃至儲存,利用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足顯古代漁民的製造能力和科學價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印證了《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禮記》所述,乾魚製作技藝在中國已有3000年歷史,廣海鹹魚魚乾製作在台山地域已有600多年歷史,表明了廣海鹹魚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同時也蘊含了古代漁民祖先善用自然資源的生存智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晾曬現場
製作順應南方氣候(亞熱帶、陽光晾曬),噴酒、加糖、焗味,從而增香保鮮,鹽醃防腐利於保質儲存,是在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下,能較為長久地保存魚類食品的科學方法,從而顯示了古代漁民的創造能力。
該技藝所醃製的各類魚乾,千百年前已作為祭廟祭祖的祭品,成為民間信仰的載體。魚乾作為各種節慶饋贈的禮品,成為了親朋好友聯繫感情的紐帶。作為別有風味的主菜和多種佳肴的配料,又成為粵菜飲食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元素,如“鹹魚茄子煲”“紅魚煲腩肉” “鹹魚煲生蒜”“鹹魚蒸肉餅” “鹹魚雞粒飯”等都是舌尖上的美食,無論旅居國外或異鄉的鄉親,總是忘不掉家鄉的美味,回到僑鄉台山是首選的佳肴,一吃解鄉愁,更是留住海外華人、華僑鄉土印記和鄉愁的特有文化資源。
鹹魚是南方沿海居民餐桌上常用的食材,有著廣闊的市場,保護傳承好這項技藝,醃曬製作更多更好的傳統魚乾,滿足市場的需求,滿足人們對食物記憶的追求。“廣海鹹魚”積極走品牌發展之路,提升品質,保障質量安全,面向全國開展走出去和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對廣海鹹魚進行改良,抓住現代人注重健康,鹹魚太鹹不再適合現代人的口味的觀念,於是向“淡口”出發。 “廣海鹹魚”品牌不斷打響,頻頻參加各級農業博覽會,深受市場認可和民眾喜愛,使“廣海鹹魚”社會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廣海鹹魚參展2021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
挖掘海洋經濟創新發展,鄉村產業振興,“造大船、闖深海、抓大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傳承狀況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是當地沿海漁民長久漁耕生活的一種傳統技藝,其製作技藝比較考究,工序複雜,廣海鎮內製作鹹魚的都是老一輩,為確保廣海鹹魚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廣海鎮積極推動“廣海鹹魚”品牌建設,建立傳承保護機制,資助保護傳承人,加強培訓和人員的參與,鹹魚製作技藝傳承人林錦勝、譚炳源等人傳徒授藝,培育年輕一代製作人。此外,為擦亮“廣海鹹魚”品牌,廣海鎮建立園區,規範製作流程、布局,保證整個加工過程的無公害。
往後,將通過資源整合,在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致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打響“廣海鹹魚”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傳承人物

林錦勝,男,1959年出生,高中文化。傳承了祖輩傳統的醃曬魚乾的技藝,並在傳統的基礎上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抓住現代人的健康觀念,不斷對廣海鹹魚進行改良,將原來的“鹹、乾”的口味改為“淡口,原味”。
廣海鹹魚製作技藝
林錦勝在醃製馬鮫魚
譚炳源,男,1958年11月出生,高中文化。自1995年開始從事鹹魚加工,經驗豐富,掌握醃製理據,堅持在鹹魚醃製過程中多探索,傳統與科學醃製相結合,為擦亮廣海鹹魚品牌而努力。

保護措施

為保護好廣海鹹魚這一品牌,台山市各級有關部門以及鹹魚加工戶共同採取相關措施,如改革傳統鹹魚曬制等,確保“廣海鹹魚”優質品牌。為此,台山市不惜重金投入200多萬元在廣海海景大道旁開發建立占地100畝的加工區,形成了“鹹魚加工一條街”。台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還實行統一服務、統一檢驗,派人專項管理、集中指導,並且建立防疫科,不定期地組織衛生、環保、質檢等有關部門進行檢查,每個鹹魚加工戶的硬體一樣、流程一樣,室內加工製作間都設有冷庫、烘房、成品房和真空包裝等先進設備。鹹魚加工區內曬場全部採用鋼筋支架,曬場頂上覆蓋尼龍網紗,每扇門都裝有紗窗,防止蠅蟲進入。

社會影響

2015年10月24日,廣海鹹魚參展“江門市名特優新農產品博覽會”。
2020年,廣海鹹魚參展“第七屆江門市農業博覽會”。
2021年9月10日-12日,廣海鹹魚參展“2021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
2015年,廣海鹹魚被評為“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成為台山市最具地方特色的產品之一。
2020年9月,廣海鹹魚入選“廣東省第三屆名特優新農產品名單”。
2018年,廣海鹹魚成為“首屆廣海(世界)鄉親懇親大會”饋贈賓客指定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