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軍

廣武軍是晚清時期由陳士杰創辦,以桂陽籍士兵為主的地方武裝,是湘軍的重要一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晚清山東海防、治黃以及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廣武軍初起,血戰花園堡,阻霆軍叛,幫辦山東海防,黃河搶險,甲午蓋平之戰,

廣武軍初起

廣武軍的前身是桂陽州泗洲寨的鄉勇,鹹豐四年(1854)曾任曾國藩幕僚的陳士杰,因故里泗洲寨被會黨焚毀,自湖北返回家鄉,組織州北鄉團,結營自保。鹹豐五年(1855)連州土寇何祿、陳金剛等叛亂,號十萬人,綿亘數百里,陷郴州,接著進犯桂陽州,陳士杰率領桂陽團丁,與王鑫部合攻,陷郴州等城鎮,殺死叛軍首領陳材、陳良等。此後陳士杰被曾國藩委以負責湖南南路防守重任,於是截留州賦充餉,改桂陽州鄉團為營勇,號“廣武軍”, 取湖廣南東西路鎮遏嶺嶠之意。

血戰花園堡

鹹豐九年(1859)春,石達開部號百萬,分七部,自江西入湖南,攻占桂陽州城,擬由花園堡渡舂陵江由常寧北上進攻衡州、長沙,時衡州、長沙兵力空虛,一旦花園堡失守,湖南必不可保。花園三面環水,一面平田萬頃。前有橋跨鐘水,曰斗下渡。渡南兩山通一徑直達常寧,陳士杰遣一裨將,將百人扼橋。太平軍夜至,不意橋北有兵,即止不前。後來者欲退,則隘塞。欲旁繞,皆絕厓無路,止須天明。守橋將初不知賊眾寡,但以大營在後,不敢退。揚旗吹角相持,自雞鳴及午。陳士杰親自督戰,士兵飽食,分列橋北兩山間,鳴鼓發炮相聲援。太平軍衝鋒突陣,將及橋,為廣武軍小槍排擊,發必命中。賊發炮,憑高不能傷我。發小槍,則皆伏橋下避之。於是飢疲返走。緣山追擊,躪踐墜死,遺棄槍炮旗械,亘數十里。是戰大敗石達開,逼其改走新田,後復圍寶慶,陳士杰率廣武軍大戰石達開熊羆嶺,剿石達開部將何名彪數千人,陳士杰亦以功升知府、道員。鹹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檄廣武軍四千人援江浙,為陳士杰以母老拒辭。

阻霆軍叛

霆軍是晚清湘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過赫赫之功。同治四年(1865)霆軍主帥鮑超因與劉銘傳不睦,憤而離職回籍,失去統帥的霆軍將士不願遠征新疆,藉口索取欠餉,於湖北金口發生譁變,隨後一路南下,沿途殺官攻城,勢不可當,湖南巡撫李瀚章檄廣武軍列營,負責南路邊防,陳士杰率部扼守要路,擊霆軍於桂陽縣界,復降者數千,餘眾奔散,自此不能軍。平定霆軍叛後不久,陳士杰裁上交兵權,裁撤廣武軍。

幫辦山東海防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山東為海疆要地,巡撫陳士杰以山東防勇單薄,奏請於湖南桂陽州、山東等地招募勇丁4000人重建廣武軍,編成親兵、前、後、左、右、中、副前、副中營等八營據扎山東沿海各地,每營500人,下設管帶一員,哨官五員。
時廣武軍序列
親兵營(楚勇)——管帶,提督王衍慶,據扎登州城東南。
前營(楚勇)——管帶,副將李榮春,據扎福山、煙臺一帶
後營(楚勇)——管帶,訓導范世欽,據扎福山、煙臺一帶
左營(東勇)——管帶,游擊李仁黨,據扎黃縣
右營(東勇)——管帶,縣丞陳廷范(注陳廷范後改任守備,右營由李仁黨兼領),據扎黃縣
中營(東勇)——管帶,都司陳厚受,據扎登州西路
副前營(楚勇)——管帶,提督李榮發,據扎福山、煙臺一帶
副中營(楚勇)——管帶,副將李世祥,據扎登州西路
光緒十年(1884)年,陳士杰整飭廣武軍,編成楚勇中、前、左、右、後5營,副中營兩哨,炮隊左、右2營,總計正勇3200人,廣武軍也完成了武器裝備的現代化,進入了全盛時期,其中步營每營正勇500名,主要裝備為新式哈乞克斯洋槍和來福槍;炮營每營正勇250名,設管帶一員,哨官兩員,每營裝備有馬拉的進口德制克虜伯後膛鋼炮16門,炮彈車8輛,車夫40名,馬120匹。

黃河搶險

光緒九年(1885),伏秋兩汛,黃河暴漲,賈荘南北兩岸,綿綿數百里,險象環生,廣武軍被派往黃河兩岸搶險,七月,直隸東明河決,水勢自趨山東菏澤、巨野兩邑,堤內外黃流拍岸,廣武軍士卒,竭力捍禦,往來波浪間,晝夜不息,歷兩年不少懈,黃河水患終於緩解。廣武軍據扎山東期間先後參加了十四戶決堤搶險、小清河治理,張村、大寨、西紙坊各處漫口的堵築合攏等行動,對晚清山東黃河水患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光緒十二年(1886),山東巡撫陳士杰離職,廣武軍遭到裁撤,僅餘前營,副中營兩哨(後改為副中營),炮隊左、右2營。
光緒十八年(1892),廣武前營、廣武中營據扎青島,參與修築膠澳炮台。

甲午蓋平之戰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十月進犯遼東,旅順危機,朝廷急令總兵章高元奉旨率嵩武軍2營,廣武軍4營(前營、副中、炮隊左、右營),新募福字軍2營共8營援遼東。廣武軍由淮軍將領提督楊壽山統帶,原廣武軍營官李仁黨統帶福字軍兼管帶前敵營務處。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廣武軍據守蓋平東三十里之牽馬嶺,設伏迎敵,屢有斬獲,由於廣武軍及其它各軍的嚴防死守,日軍無計可施,十日後不戰而退。十二月十五日(西曆1895年1月10日)日軍乃木旅團進攻蓋平,時廣武軍在楊壽山的率領下隨章高元防守蓋平南路,張光前五營據守鳳凰山。晨五時半,日軍開始進攻。起初,日軍試圖用聲勢壓倒清軍,“從左右兩翼和中央三面進逼,齊聲吶喊,向清軍陣地衝擊”,但未收到效果。嵩武廣武軍守備嚴密,布陣於“蓋平城前方大約三百公尺處,前控蓋平河,據守半月形掩體”,努力防戰。據日方記載,“我軍在開闊的地面上進攻敵軍,連可隱蔽身體的一草一木也沒有。我軍起立前進,敵軍即從掩體後面射擊;我軍停止前進匍匐地面,敵軍亦即停止射擊。因地形不利於我軍,處境十分困難。”日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長今村信敏少佐“見此情景,帶領部隊前進至適當地點,命令部隊展開,進行最激烈的射擊。”在章高元的指揮下,清軍士氣旺盛,“精神百倍”,皆懷有“奮不顧身,誓滅此寇”之心,尤其是廣武軍炮營的32門大炮,炮彈如雨,使日軍陷入困境。日軍見對清軍陣地實行中央突破不成,便改用繞攻側翼的戰術,進攻清軍左翼,擊敗了張光前所部,於上午七時五十分,占領了鳳凰山。使廣武軍腹背受敵,總兵章高元見後路被切,便令楊壽山、李仁黨各率200人分隊迎敵,楊壽山率200名廣武軍透過日軍,斃敵數十名,不幸陷入重圍,為炮擊中犧牲。李仁黨亦率部奮戰三時,左右手皆中槍,不幸為日軍排炮擊中,洞穿腹部,壯烈殉國。蓋平阻擊戰日軍雖然占領了蓋平,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曾有評論:“是役也,為中日戰爭中第一惡戰,日本軍人嘗稱之”。蓋平之戰後,廣武軍被調往直隸天津一帶防衛,光緒二十四年(1896)重新調往山東青島駐防,幾年後為清廷裁撤,退出了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