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西河鎮

西河鎮位於新化縣西北部,距縣城18公里,1984年建鎮,1995年撤區並鄉時將原滑石鄉、鵝塘鄉、大石鄉劃入西河鎮,它東抵游家鎮,西臨天門鄉,南接爐觀鎮,北連孟公鎮和琅塘鎮,下轄西河、鵝塘、滑石、大石四個官區,5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61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66405,其中農業人口58394人,非農業人口8011人,鎮區人口1.3萬,總戶數18108。農村勞動力3.3萬,外出1.2萬。西河占地面積為23.1萬畝,周期中耕地3.4萬畝(水田2.2萬畝,旱地1.2萬畝),山林12萬畝,小型水庫8座。此外還有黑龍江省克山縣西河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河鎮
  • 位於:湖南省新化縣西北部
  • 總人口:為66405
  • 西河占地面積:為23.1萬畝
西河鎮-地理人文,西河鎮-民風民俗,西河鎮-經濟發展,西河鎮-經濟狀況,

西河鎮-地理人文


梅山文化西河鎮東面是30餘里的石灰岩地貌,怪石嶙立、溶洞交錯,天馬山矗聳500餘米,代表西河人民質樸、勤勞、勇敢好客的象徵,中部有霧柒河,動河穿過,地勢平坦。廠礦企業都分布集中在此。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西部屬於高寒山區,人口分布較為稀散。
西河是全省有名的建材之鄉,全國有名的武術之鄉,西河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淵源於湘中的梅山地區,大致在湖南境內轄新化、冷江、安化一部分、新邵和漵浦、隆回的小部分地區,總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在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大系中,也當屬一個異數。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據湖南考古發現,在九千年前,圍繞洞庭湖之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已經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型。
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歸入楚國,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進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發展得更加輝煌燦爛。在漫長歲月中,聚居在這裡的“梅山峒”人,憑藉雪峰山和資水的險阻地勢,自為生理,“舊不與中國通”。
直到北宋開發梅山置縣之後,漢文化不斷注入,徭、苗、漢民族逐漸融合,梅山文化滲透外來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不斷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光彩)。

西河鎮-民風民俗


西河鎮西河民風淳樸,歷以誠信為處世之本。因其誠,故不為人所戒懼而樂與之交;亦不因貧窮而棄義,不為過失輕易責人。每逢客人來訪,主必迎於門外。人室後,要泡茶敬煙,誼重者還要留餐留宿。客出主送,道以“招待不周”、“好走”、“再見”等詞。每逢喜慶,必設宴以迎親朋。
入席時,講究座位,要請長輩或貴客坐“上席”,席間頻頻敬酒敬菜。西河人平時交往亦誠而有禮,路遇親朋,必點頭或握手,相互招呼問候。走路要讓長輩走前,平時不直呼長輩姓名。親朋家遇病痛之事,必登門慰問。逢婚嫁、壽辰必登門祝賀;遭喪事,必親臨弔唁。西河人在外亦寬和大度,互助友愛,樂善好施。在經濟活動中,重名譽,講信用,童叟無欺。梅山人性之美,無處不存。
西河礦產資源豐富,大石的梯礦,陳家山一帶的銅、鎢、鐳、砷礦且富集金、鈮、鉭等元素。在奉家已經發現脈金(原生金礦)和沙金,還有游家、青石的煤礦。西河尤以武術著名。七十年代被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98年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榮譽稱號。2002年天馬村陳志雄參加全省第二界傳統武術比賽獲金獎。

西河鎮-經濟發展


西河鎮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4.2億,其中工業2億元,農業1.2億元,第三產業1億元。有黨員1383人,幹部職工203人,其中在職158人,退休45人,教師503人,其中在職411人,退休92人。財政收入400萬元,支出5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382元,西河鎮是工貿型鄉鎮,石灰岩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國家二級企業湖南省海螺雪峰水泥集團公司、廣州鐵路集團公司採石場等大型建材企業及湖南省水泥行業中鄉鎮企業龍頭單位天馬水泥廠。
鎮區交通便利,湘黔鐵路與省道兩路穿境而過,並有兩個鐵道貨運及一個鐵路客運站,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網路發達。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山青水秀、生機盎然、政通人和,一片繁榮的景象。
近幾年來由於不斷地招商引資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創造了西河快速、健康發展的大好時期。為了把握這個機遇,更好、更快地把西河發展起來。鎮黨委、政府正在以鐵的手腕和紮實嚴謹的工作態度,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全面最佳化西河經濟發展環境,並制訂中、長期的經濟發展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有不少有識之士相繼在西河投資開發創辦了電子磁性材料廠、竹膠板廠、西河大市場、採石廠、經果基地等一大批企業。

西河鎮-經濟狀況


雪峰水泥西河系屬新化老工業區,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是西河經濟發展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劣勢,目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新項目事實緩慢,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使財政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制約了西河經濟的騰飛,針對這一現狀鎮領導當機立斷,採取了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007年,西河鎮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界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一個目標(打造“三湘建材之都”);突出兩個重點(工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夯實三大基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計畫生育、基層組織);實施四大戰略(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城建興鎮、和諧治鎮)。通過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鎮經濟保持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為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大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工業經濟全面復甦——海螺落戶—西河自從80年代從當時的鵝塘鄉、滑石鄉剝離出來,就以雪峰公司為依託,大力發展水泥產業。90年代雪峰水泥響遍全國,供不應求,更有不愛官場愛企業的能人陳立明老師錦上添花,使西河的水泥產業欣欣向榮,為西河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近年來隨著水泥行業的技術創新,乾法窯生產已成必然趨勢,西河的水泥已風光不再。但海螺正式落戶西河,給西河水泥帶來了希望,使其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天馬改制—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老企業煥發新機的必由之路。天馬水泥廠是我鎮的骨幹企業,全廠員工800餘人,近幾年來一直處於高額負債經營的狀態,不進行改制不但企業無法生存,職工的集資款、工資將成為泡影,銀行部門的債務更無從談起。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全場職工的利益,鎮黨委政府痛下決心進行破產改制。改制工作於2005年初開始籌備,6月份入法定程式,至2006年9月份圓滿完成。

雪峰水泥木材行業—西河鎮的衣櫃製作起步於80年代末,發展於90年代,原來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年產值已達1.3億,如此大的規模、產值、效益,帶動了當地近6000人就業,造就了多名十萬、百萬遠戶,年創稅費幾百萬元,成為西河一大亮點。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木器加工產業,幫助協調關係,整合資源。如此發展,木材行業將加速步入現金牛時代。
農業穩步發展——目前,中國農村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和嶄新的變化,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農村經濟社會欣欣向榮。真情暖民心,“多予少取放活”是貫穿中央三農工作的一條紅線。2004年提出台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逐年得到了加強和完善,反哺“三農”,真金白銀,農民得到的實惠不折不扣。
我鎮以新農村建設為主導,以辦好“實事工程”為載體,以發展現代農業為舉措,以加快農民增收為目標,充分利用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大抓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對糧食生產的重視和投入。
年初下達了糧食生產計畫,明確了各級幹部下村第一位的任務是引導和發展糧食生產,通過加大投入,加強服務,並在第一時間將涉農資金足額發放到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全鎮播種早稻面積98.6畝,中稻面積12002畝,晚稻面積計畫達到11277畝,且無災無害,可望增收。
加工產業結構調整和扶貧攻堅,實現農村穩定脫貧五大基地不斷壯大。以雙佳、雙蹄,七一為示範的萬畝玉米基地,架橋、黃固坳的千畝金秋梨基地,新俄、東河的千畝蔬菜基地,陳家山、天馬、河西、沙江、劉家的萬戶衣櫃基地,明莊、五四、河西、五一、鄧家的百萬養殖基地帶動了畜牧果蔬、加工工業的全面發展,加強了勞力轉移就業工作組織扶貧培訓3批110人次,組織勞務輸出1.2萬人,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加快了農村脫貧步伐。
第三產業前景可觀—海螺的落戶,天馬的改制毫無疑問將帶動我鎮第三產業的發展。經濟發展規律表明,工業大項目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器和輻射網。
雙峰縣曾經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農業縣,就是因為有了海螺的落戶帶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受益最為直接和顯著。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商貿、裝卸等因此而紅紅火火,興旺發達,所產生的不僅是經濟效益,而且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