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學院計算機學院

廣東科技學院計算機學院

計算機學院成立於2003年,是廣東科技學院重點建設的工科學院之一。學院堅持立足東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積極開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徵的新工科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

現開設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數字媒體技術8個本科專業,建有華為ICT學院、騰訊雲產業學院兩個產業學院,其中華為ICT學院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示範性現代產業學院。

基本介紹

教學建設,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專業介紹,課程建設,科研成果,師資力量,組織架構,現任領導,

教學建設

其中華為ICT學院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示範性現代產業學院。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三個專業2021年、2022年、2023年連續三年被校友會廣東省工學一流專業排名評為6星級中國頂尖套用型專業。軟體工程專業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廣東省重點培育學科、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擁有省級教學團隊、省級課程思政示範團隊;網路工程專業是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網路工程專業和物聯網工程專業分別在2018年、2023年通過中華教育工程學會(IEET)工程教育認證;學院連續兩次獲得第八、第九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二等獎,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建設省級一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學歷職稱高、學緣結構合理、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專業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336人,兼職兼課教師106人;專任教師中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級職稱的教師有87人,占專任教師總比25%;具有博士、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285人,占專任比82.92%。建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廣東省課程思政示範團隊1個。在教師團隊中,丁勇教授、許倫輝教授、李康順教授等分別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滕英岩教授為遼寧省教學名師,李樹華教授為遼寧省民辦優秀教師,聶軍教授為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民辦優秀教師,李蓉蓉副教授為廣東省民辦優秀教師,樊勇老師為廣東省民辦優秀教師,聶林平老師為南粵優秀教師,於偉副教授獲中南地區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李蓉蓉副教授獲廣東省第六屆高校(本科)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二等獎,王雯、張笑晨老師獲三等獎,黎婷婷老師獲2022年第四屆全國青年教師電子技術、電子線路授課競賽二等獎,李福琳老師獲廣東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優秀獎。

學科建設

專業介紹

軟體工程
軟體工程專業成立於2011年。專業立足東莞,服務廣東,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軟體產業的發展。專業實施人職匹配,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先後獲批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級教學團隊、省級重點培育學科、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省級思政示範團隊等專業建設項目,2021-2023連續三年為排名前10的6星級中國頂尖套用型專業。近年來,學生在專業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02項、省級獎項235,考取華南農業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進一步深造,在騰訊、迅雷、深圳航天等知名企業高薪就業。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資料庫原理與套用,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計算機網路。
專業必修課程:計算機導論,面向對象程式設計(Java),軟體質量保證與測試,軟體項目管理,軟體工程,人工智慧基礎。
專業組選課:Web套用開發方向:Web前端開發技術,Java Web套用開發,Java EE框架技術。移動套用開發方向:移動前端開發技術,智慧型終端與移動開發技術,智慧型移動項目套用開發。
培養目標:
本專業立足東莞,服務廣東,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致力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在複雜工程領域中提出創新的、智慧型的、最佳化的解決方案的能力,能夠在軟體與信息服務業,從事網際網路套用軟體和智慧型套用軟體的研發、測試、管理和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實踐,應具備:
培養目標1:能夠獨立從事軟體工程相關領域的系統分析、設計、編碼、測試、維護、管理與服務等工作,並能考慮社會、法律、環境等多種非技術因素。
培養目標2: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與決策能力,能夠解決複雜軟體工程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培養目標3:具有國際視野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夠主動跟蹤和掌握軟體工程相關領域的理論和技術發展,適應軟體產業發展要求。
培養目標4:恪守職業道德和規範,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心理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有意願並有能力服務社會。
培養目標5:具備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與業界同行、客戶和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
網路工程
廣東科技學院網路工程專業成立於2013年,該專業立足東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IT產業發展,堅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強網路工程實踐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套用複合型人才。
網路工程專業先後獲批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6星級中國頂尖套用型專業、“一帶一路”戰略推動發展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推薦專業、獲得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近三年報到率最高專業之一、學校近三年就業率100%的專業、計算機學院品牌專業、2023屆平均就業薪酬最高的專業。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
專業必修課:計算機導論、Linux原理與套用、資料庫原理與套用、網路互聯技術、網路作業系統、無線網路技術、軟體定義網路技術、網路安全、網路信息系統設計。
專業組選課:數據通信核心技術、高級路由與交換技術、網路工程項目規劃和部署、網路存儲技術、伺服器虛擬化技術、雲計算與雲存儲系統部署。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生產和服務第一線,適應現代社會數位化、信息化、網路化的需要,具備計算機網路管理、配置、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領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能力,能在電信、金融、保險、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對計算機網路有較高需求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網路管理、安全管理、網路與安全程式設計等實際工程工作的,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學生在畢業後5年左右預期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目標1: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學素養,熱愛祖國、社會責任感強,模範遵守工程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服務各類企事業的發展。
目標2:能通過專業和職業相關的安全法規、法律經濟和專業技術技能,分析、評價和解決網路工程領域各類企業生產組織、網路運維等出現的問題,提高產品質量並有利於改善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目標3: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能從事網路工程項目的設計與規劃、系統集成、運行維護等專業技術工作,成為企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幹。
目標4:能夠適應網路工程領域企事業單位的團隊工作環境,擔當團隊中的骨幹或者領導角色。
目標5:通過崗位技術培訓、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持續發展能力,主動適應國內外網路新技術、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拓展新業務的職業發展機會。
物聯網工程
物聯網專業成立於2013年,專業以物聯網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立足東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按照工程教育認證具體要求,突出“學為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堅持套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定位,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學生在專業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6項、省級獎項77項,市級獎項16項;學生就業深造方面,多名學生被國內外知名企業,如騰訊、小米、vivio等錄用,學生考取廣東工業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英國諾丁漢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進一步深造,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先後有10餘位學生創業成功,其中18屆易海南,創辦的深圳市嘻哈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在全國開設門店40多家,公司估值2億元。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
專業必修課程:物聯網工程導論、電路與電子技術、資料庫原理與套用、單片機技術基礎、Java程式設計、無線感測器網路、物聯網移動套用開發。
專業組選課:智慧型製造方向:物聯網控制原理與技術、ARM嵌入式系統結構、嵌入式系統編程;智慧型生活方向:Python程式設計、智慧型數據處理、物聯網雲平台套用開發。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國、愛黨、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東莞智慧型製造、智慧型物流、智慧型工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生產和服務第一線,掌握物聯網專業的知識,具備較強的技術套用能力和一定的技術研發的能力,能夠解決物聯網系統規劃、分析、設計、實施和運行維護等方面具體問題;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實踐,應具備:
目標1: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學素養,熱愛祖國、社會責任感強,遵守工程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服務各類企事業的發展。
目標2:能通過專業和職業相關的安全法規、法律經濟和專業技術技能,分析、評價和解決物聯網工程領域各類企業套用開發、生產組織等中出現的問題,提高產品質量並有利於改善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目標3:具備交叉融合多學科知識,具有較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理論、專業領域相關知識及現代數字工具對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提出較好的解決方案,同時研發的系統具有較好的性能。
目標4: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在各種專業實踐團隊背景下開展工作,具有較好的協作能力和組織溝通與領導能力,能夠就本專業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和合作。
目標5: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能通過崗位技術培訓以及繼續教育等渠道更新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水平,能主動適應國內外物聯網技術、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拓展新業務職業發展機會。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設立於2017年,專業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人才需求為導向,立足東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突出“以學為中心”教育理念,堅持套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定位,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專業內涵建設,短短5年,學生在競賽、就業、升學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績。近五年獲得競賽獎項數共34項,其中國家級9項,生均獲得競賽獎項占比8.3%;2021年第一屆畢業生考取澳門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深造,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計算機網路。
專業必修課程: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原理及套用、面向對象程式設計、網頁腳本編程、Linux作業系統、信息技術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信息安全。
培養目標:
本專業堅持學校“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的辦學方略,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東莞地區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行業一線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國、愛黨、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培養掌握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相關方面專業知識,具備信息化管理、資料庫綜合管理、ERP平台實施與套用能力,能夠從事信息化管理、資料庫綜合管理及套用、企事業單位信息系統開發的工作崗位,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化需求變化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實踐,應具備:
目標 1:.具有良好科學素質、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有擔當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
目標 2: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通過專業和職業相關的安全法規、法律經濟和專業技術技能,分析、評價和解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相關領域各類企業套用開發、生產組織等中出現的問題,提高產品質量並有利於改善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目標 3: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能從事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套用開發、系統集成、運行維護等專業技術工作,成為企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幹。
目標 4:能夠適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領域企事業單位的團隊工作環境,具有團隊精神、組織溝通能力、信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擔當團隊中的骨幹或者領導角色。
目標 5:通過崗位技術培訓、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持續發展能力,主動適應國內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技術、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拓展新業務的職業發展機會。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成立於2018年。專業以“理論厚實、能力本位、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東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採取“五育並舉”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以學為中心、以產出導向”,按照“人職匹配、分類教學”理論,培養掌握數據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熟練掌握大數據採集、清洗、存儲、處理與分析、可視化與套用等技術,具備面向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能力,能勝任數據分析與挖掘算法研究和大數據系統集成的高水平套用創新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Linux)、計算機網路。
專業必修課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導論、資料庫原理及套用、數據可視化、Python基礎與套用、Java程式設計、NoSQL資料庫技術、大數據技術原理與套用、分散式計算。
培養目標:
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面向新時代信息技術產業,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科學素養,系統掌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不懈探索精神、較強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未來能夠在商貿行業、物流行業、跨國公司、IT行業、政府等部門從事大數據開發、大數據分析及大數據挖掘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實踐,應具備:
目標1:工程基礎: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礎,堅實的外語和計算機套用技能;全面掌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學習渠道增加知識和提升能力,緊跟相關領域新理論和新技術的發展。
目標2:人文素養: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科研公關能力。
目標3:職業素養:具備勝任工程師或相應職稱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條件,能在一個設計、生產或科研團隊中擔任領導者、技術骨幹或其它重要角色,能夠綜合考慮法律、環境、安全、健康與可持續性發展等因素影響,在工程實踐中能堅持公眾利益優先。
目標4:持續發展:具有科學思維方法、開拓創新精神,擁有團隊精神、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繼續教育或堅持終身學習的品質,具有全球化意識和國際視野,能夠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
目標5:實踐拓展:針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複雜工程問題,具備分析、解決和實際操作的能力,能提出系統性的工程解決方案;能夠在數據採集與分析、大數據系統開發、大數據可視化、管理大數據系統等與大數據有關的生產實踐以及教學和科學研究等工作。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專業是近年教育部新增備案本科熱門專業,是計算機學院重點建設的專業之一。本專業貫徹落實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同時為適應社會對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需要,經教育部備案,學校於2021年開設的多學科交叉複合型專業。本專業融合電子、感測器、計算機、人工智慧、智慧型系統集成等眾多先進技術,是現代檢測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學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綜合學科。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計算機網路
專業必修課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導論、Python程式設計、控制理論與信號系統、機器學習、電子技術與系統、智慧型算法基礎與運用、智慧型終端開發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國、愛黨、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東莞智慧型製造、智慧型控制、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生產和服務第一線,掌握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具備從事智慧型系統設計、智慧型信息處理、智慧型行為決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夠從事智慧型信息系統軟硬體設計、圖像處理算法設計等人工智慧領域的相應崗位;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實踐,應具備:
目標1: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學素養,熱愛祖國、社會責任感強,模範遵守工程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服務各類企事業的發展。熟悉所從事行業領域的法律法規,具有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理解並能正確評價所從事的工程實踐活動對文化、健康、安全、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堅守職業道德規範。
目標2:具備交叉融合的多學科知識,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理論、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現代工具,針對智慧型科學領域,設計有效的解決方案。
目標3: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在專業實踐和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展示獨立工作、團隊協作和組織領導能力,能夠就本專業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
目標4: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識,跟蹤新興技術的發展,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與環境。
目標5:能夠適應智慧型科學與技術領域企事業單位的團隊工作環境,擔當團隊中的重要角色。
網路空間安全
網路空間安全專業,以國家網路強國戰略需求為引領,以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網路安全保障水平為契機,充分發揮學校地理位置優勢,培養社會責任感強、實踐能力突出的網路安全人才。是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為加快網路空間安全人才培養需求而設定的本科專業,是教育部新增的本科專業。為應粵港澳大灣區對信息安全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該專業於2022年經教育部批准新設定的本科專業。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作業系統原理。
專業必修課程:網路空間安全導論、信息安全數學基礎、套用密碼學、Python程式設計、網路路由與交換、資料庫原理及套用、Linux原理與套用
培養目標:
網路空間安全專業是立足東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根據國家網路安全領域的發展戰略需求,培養德、智、體、勞等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和安全防範觀念、較強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系統地掌握網路安全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網路空間安全產業以及其他國民經濟部門,從事網路空間安全相關的系統設計與分析、軟硬體開發與運維、安全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套用創新型人才。
目標1:具備從事網路空間安全相關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與技能,並套用於解決網路空間安全相關係統在設計、分析、開發、測評、維護和管理實際工程問題。
目標2:具備分析、解決網路空間安全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勝任網路空間安全相關係統的規劃設計、技術創新研究、軟硬體產品的研發、生產、管理運維等工作。
目標3: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堅守職業道德規範,在工程實踐中能綜合考慮社會、安全、法律、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目標4: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有效地溝通和表達技巧,能夠在網路空間安全相關係統的研發、生產、管理和運營團隊中擔當組織管理角色。
目標5: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識和國際視野,能夠跟蹤網路空間安全領域的前沿技術,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環境和行業的發展變化。
數字媒體技術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成立於2022年,本專業是服務於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體現科學與藝術深度融合特色的交叉學科專業,以動畫、漫畫及數字內容創作、生產、傳播、運營規律及相關支撐技術研發與套用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繁榮社會文化,增進文化交流,豐富文化生活,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課程:
C語言程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原理、計算機網路。
專業必修課程:數字媒體導論、藝術設計基礎、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計算機圖形學、資料庫原理與套用、UI設計、數字音視頻處理技術、軟體工程。
培養目標:
本專業適應遊戲、動漫、動畫產業生產和服務發展需要,立足東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國、愛黨、守法、有良好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掌握動畫處理、數字內容創作與製作、遊戲設計與開發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套用技術,能適應數字時代與信息社會發展,具有較開闊的視野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在數字媒體產業相關領域從事技術套用、開發、製作、傳播、運營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套用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實踐,應具備:
目標1: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熟悉所從事行業領域的法律法規,具有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理解並能正確評價所從事的工程實踐活動對文化、健康、安全、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堅守職業道德規範。
目標2:具備交叉融合的多學科知識,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理論、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現代工具,針對本專業領域的工程項目,設計有效的解決方案。
目標3: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在專業實踐和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最先獨立工作、團隊協作和組織領導能力,能夠就本專業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
目標4: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國際視野,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識,跟蹤新興技術的發展,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與環境。

課程建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信息管理概論是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入門基礎課程,對學生了解並掌握該專業基本知識及後續課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該課程要求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信息管理領域發展之基礎知識和套用,對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科研成果

學院設有“創新強校”重點項目支撐團隊、平台10個,擁有廣東省鯤鵬+智慧型製造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科技學院物聯網研發與套用中心”1個、東莞市鯤鵬計算重點實驗室1個、東莞市智慧型製造工業軟體重點實驗室1個、東莞市AIOT邊緣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以及IT技術與套用研發中心、網路工程套用技術研發中心和物聯網研發與套用中心3個校級工程中心和1個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研究中心。近年來,計算機學院教師主持或參與專業領域內的國家級課題近20項,省部級課題60餘項,市廳級課題100項,出版專著6部,主編和參編教材40部,智慧財產權100餘項,橫向課題50餘項,公開發表論文700餘篇(其中SCI檢索50餘篇,EI檢索200餘篇,中文核心期刊30餘篇);其中“基於教育雲平台的C語言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得科技部“華夏高科技產業創新獎”;“基於場景知識圖譜的複雜網路異常檢測”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適應度景觀及強化學習的差分進化算法研究及其在智慧型製造最佳化中的套用”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雙極模糊圖的拓撲分析及在決策支持系統中的套用”為廣東省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技術套用創新團隊”為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項目;“智慧型系統最佳化理論與交通大數據處理技術研究”、“基於區塊鏈的工業網際網路協同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基於板上集群的函式計算關鍵技術研究”為廣東省普通高校省級重點建設學科科研能力提升項目(自然科學);“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實訓平台研究”、“基於ZigBee的無線感測網路智慧型組網算法的研究與實現”為東莞市社會發展科技重點項目;《數位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維透視與探析》(23JDSZ3152)獲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立項。

師資力量

計算機學院師資隊伍
丁勇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網路空間安全教指委委員、國家重 點研發首席科學家、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TC8 標準組副組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工控網路安全、密碼安全協定、區塊鏈及其套用等;獲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廣 西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廣西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在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項目 1 項、面上項目 1 項、工信部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工程項目課題 1 項等。
田立偉
博士,教授,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科技東莞”項目評審專 家,CCF 高級會員和東莞分部執委,中國仿真學會智慧型仿真最佳化與調度專委會委員,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離散與智慧型計算專委會委員,現任廣東科技學院計算機學院院 長;目前是廣東省鯤鵬+智慧型製造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莞市鯤鵬計算重點實驗室主 任,東莞市 AIOT 邊緣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買日旦·吾守爾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語種智 能信息處理與多模態情感計算;主持包括省部級青年項目 1 項、廳局級項目 1 項、 橫向項目 1 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 2 項、省部級與廳局級項目各 1 項;在包括 ACM、PRICAI、中文信息學報等國內外頂級刊物和會議上以第一作者或 通訊作者發表論文 20 余篇,合作出版學術專著 1 部。
李陽貴
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交叉學科研究,主要研 究方向為科學與工程計算、高性能計算,已在國際期刊發表被 SCI 檢索學術論文 17 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主持省部級項目 2 項。近年來指導碩士 5 人; 主講研究生課程 1 門,本科生課程 4 門。
曲博
博士,碩士生導師。孔雀計畫人才,深圳南山區領航人才,申請發明 專利 10 餘項,發表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錄 10 余篇,谷歌學 術引用數近 300 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作為技術骨幹長期參與國家 和省部級科研項目。連續多年聯合指導復旦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碩士生。
張軍
教授,博士生導師,已經發表150多篇學術論文。兩篇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超過30 的頂級國際期刊。總引用 (Google Scholar): 7800+,h-index: 44。單篇引用超過100 的論文有20篇。近五年領導團隊獲得了數千萬元的研究資助。擔任過很多國際學術會議主席,研究基金的評審人、國際期刊和會議的評審。曾獲得中國留學基金委評選的百大優秀海外留學生稱號。
馬萬侖
博士,研究方向涉及可信人工智慧,對抗機器學習,網路安全與隱私保護等。發表10餘篇會議和期刊論文,包括NDSS (CCF-A), IEEE TDSC (CCF-A),Computer Science Review (SCI一區) 以及IEEE TCSS (SCI二區)。多次參與評審國際知名期刊和會議,包括IEEE TIFS,IEEE TDSC, ACM Computing Surveys,WWW'24,以及KDD'24.
徐志宇
博士,講師 。曾就職於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博士後研究員,現研究方向為區塊鏈隱私保護和智慧型契約安全審計 成功申請2023 Ethereum Foundation 基金項目,發表包括 7篇 SCI 會議論文等國內外會議刊物總計 10餘篇。

組織架構

廣東科技學院計算機學院
計算機學院組織架構
各部門科室負責人
教學指導委員會
滕英岩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教研室
孫夢琴
學術分委員會
田立偉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教研室
彭嬌
學位委員會
田立偉
數字媒體技術教研室
金壯
教師考核與評聘委員會
田立偉
網路空間安全教研室
周哲泓
軟體教研室
雷秦川
計算機基礎教研室
蔣明奇
網路教研室
陳雲貴
IT研發與套用中心
黃鵬騰
物聯網教研室
張笑晨
物聯網研發與套用中心
王玲維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研室
王雯


現任領導

學院領導
院長(主持計算機學院全面工作)
田立偉
副院長
劉肅平(分管科研、產教融合工作)、樊勇(分管教學工作)、肖波(分管學生工作)
綜合辦主任(負責學院綜合辦公室日常行政工作)
廖小鳳
黨委書記(負責指導計算機學院黨建工作)
肖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