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是廣東省的一個社會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
- 成立時間:2023年12月1日
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是廣東省的一個社會組織。
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是廣東省的一個社會組織。發展歷史2023年12月1日,由廣東省文物局指導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1組織體系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2023年12月1日,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科研條件 實驗室選址在廣州市南沙區,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規劃建成包括南海所基礎研究園區、廣海局基礎研究園區、廣州南海科學國家中心園區、冷泉系統大科學裝置園區、大型科考碼頭及岩芯庫園區等,科研規劃用地600...
2023年12月1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主要職責 一、承擔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二、承擔海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試采和科學研究工作;負責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三、承擔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調查 、礦產資源調查 、戰略...
2023年12月1日,發起成立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 科技聯盟。建築布局 綜述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主體工程建基面積12288平方米,層高三層,總建築面積19409平方米;總投資約2億元,整體建設用地為12.9萬平方米,控制用地10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1.75萬平方米;館內基本陳列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分為七大主題展區,分別:...
2022年6月20日,經研究,國家文物局同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資質證書》單位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變更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並對相關信息進行變更。2023年12月1日,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現任領導 院長:曹 勁 所獲榮譽 2022年7月,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2016年5月,海洋學院正式更名海洋科學學院。2023年12月1日,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共有專職教職員工130多人,其中教授21人、研究員9人、副教授22人、副研究員31人。擁有國家“傑青”3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3人、國家“優青”1人...
海洋文化遺產考古保護實驗室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合作共建的實驗室。 發展歷史 2023年10月12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戰略合作共建協定簽約儀式在廣東海絲館舉行,並揭牌成立海洋文化遺產考古保護實驗室。 科研方向 雙方將依託“南海I...
建成之後,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將重點加強嶺南特色的文物保護修復和科學研究工作,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海洋出水文物、革命文物、海防文物、中西文化交流文物等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和科學研究,以及嶺南地區高溫高濕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承擔打造區域性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與文物科學研究中心的重任,有望更好支持和服務...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歷史研究所葉顯恩、鄧開頌研究員等前輩學者在涉海區域史與海洋社會經濟史研究等領域卓有建樹。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承繼傳統,開拓創新,目前研究涉及華南與亞太海域經濟社會史、南海諸島史、中國海洋貿易史、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海外華僑史、海洋考古、海洋信仰與海洋文化遺產等方向。近年來,獲得國家、省...
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位於廣東省陽江市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西側,面積2758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184平方米,總投資約3.5億元,以“南海Ⅰ號”為起點,“海絲方舟·夢啟陽江”為設計理念,提取海浪、絲網等具有陽江海洋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形體優美、空間豐富的整體造型,與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形成兩館協調共...
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古港的開發利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線路開發等的關係進行了闡述,下篇中還對廣東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基礎和優勢、靠前靠前環境和思路等進行了分析,旨在幫助讀者了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提高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並深刻認識廣東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
作者多為青年學人,將海洋史與世界史、全球史、區域史等多學科研究相結合,視野開闊,功力非凡,反映了海洋史研究可喜的新趨勢和新景象。作者簡介 李慶新 男,1962年10月生,廣東揭西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兼任廣東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炎黃文化研究理事,中國唐史學會、中國海交史研究會...
邢麗霞 邢麗霞,現任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人物履歷 現任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第十三條【海洋新能源】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應當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打造廣東海上風電基地,鼓勵海上風電向深遠海拓展。支持海上風電、光伏發電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科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快培育波浪能、溫差能、潮汐能、海水制氫等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開展海洋...
王偉 王偉,洛陽漢魏隋唐都城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聯盟副秘書長。人物經歷 現任洛陽漢魏隋唐都城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聯盟副秘書長。
張廷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副主任委員:詹長法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考古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 杜曉帆復日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孫華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黨安榮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研究所教授 俞天秀甘肅省敦煌市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
第六章 廣東省海洋文化產業總體分析與對策思考 一、廣東省海洋文化產業的開發利用情況 二、廣東省海洋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三、廣東省海洋文化產業進一步開發的建議、思路與對策 第七章 沿海蛋民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一、疍民及其民俗文化 二、儘快搶救和保護晝民文化遺產 三、晝家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 第二編 環珠江口...
2003年曾被國家海洋局授予“海洋勘測專項突出貢獻者”稱號;其專項成果“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環境補充調查與評價”獲2005年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完成的“中國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成果,2007年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近百篇論文和著作等。200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廣州集聚了一批面向前沿領域的國家、省級涉海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采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廣東智慧型無人系統研究院及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落戶廣州,海洋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自主創新水平有效提升。冷泉...
聯盟單位 高校聯盟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南大學 重慶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復旦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遼寧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北京大學 平頂山學院 山東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深圳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同濟大學 清華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23年12月1日,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建築布局 廣州海事博物館占地面積3.5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整體分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為展示功能。記者看到,廣州海事博物館設計巧用水域特色,主樓宛如一艘大船漂浮在水中央,入口處則有一條6米寬的“引橋”,通過這裡...
2023年12月1日,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內設機構 設辦公室、安全保衛部、調查勘探部、考古研究部、展陳宣教部、文物保護規劃部、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文物保管部、文物信息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部共10個部門。 現任領導 院長:張強祿 黨支部書記:黃洪流 副院長:林冠男 人員編制 據2019年4...
李慶新,1962生,廣東揭西人。中山大學歷史學學士(1984年),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2004年),2004-2007年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兼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廣東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會、廣東華僑史...
,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雷州石狗雕刻手藝人,廣東海洋大學的特聘教師,雷州市應葵石木雕刻廠廠長。他 自幼雕刻天賦異稟 ,跟隨雷州石狗石雕省級傳承人吳其林(其舅父)學習石狗雕刻技藝;1996年,獨自設計製作省文保單位夏江天后宮的石雕,得到行家的充分肯定。2011年,他創作的石狗作品,榮獲第八屆中國(...
海洋考古、海洋文化遺產保護、文物材料腐蝕研究 學術成果 項目基金 1.廣東省省級科技計畫項目,廣東大埔余里窯仿龍泉青瓷原料與工藝研究,項目負責人,15萬,2016.1-2018.9 2.廣東省省級科技計畫項目,南海一號出水陶瓷器凝結物軟化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20萬, 2015.1-2017.12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元青花藍彩...
並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從沉船所載近8萬件的文物來看,為其“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的學術論證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實物證據。黃偉宗率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團隊,對珠江流域文化遺蹟、文化遺產、文化現象、民俗文化、文化風情等的考察和發現軌跡,包括:從2004至2005年在雲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