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成立於2019年1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建。

實驗室將著力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科技難題。匯聚華南地區優勢的科技力量,助力廣州建設領先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帶動區域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基本介紹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實驗室將著力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科技難題。
聚焦8個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個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個創新支撐平台,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根據2021年與廣東省文物局簽署的協定內容,雙方將重點圍繞“海洋考古技術與裝備研發”“南海海洋文化遺產資源調查與保護利用”“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海洋文化遺產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開展全方位合作,不斷豐富廣東海洋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努力開創廣東海洋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新局面。與此同時,雙方將致力於探索行業管理部門與科研機構深度協作的新機制、新模式,積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和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

發展歷史

2019年1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在廣州揭牌。
2021年5月24日,廣東省文物局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在廣州共同簽署《聯合開展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研究合作協定》。
2023年10月12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戰略合作共建協定簽約儀式在廣東海絲館舉行,並揭牌成立海洋文化遺產考古保護實驗室。
2023年12月1日,參與發起的廣東省海洋文化遺產科技聯盟正式成立。

科研條件

實驗室選址在廣州市南沙區,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規劃建成包括南海所基礎研究園區、廣海局基礎研究園區、廣州南海科學國家中心園區、冷泉系統大科學裝置園區、大型科考碼頭及岩芯庫園區等,科研規劃用地600畝。
實驗室建設經費由廣東省、廣州市支持,中科院、自然資源部配置共用資源,分階段投入,2019年至2021年為第一階段,地方政府將投入逾23億元,中國科學院和自然資源部分別投入16.7億元和43億元作為共用資源。

科研成就

2022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慧型型無人系統母船在廣州下水。該船隸屬於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是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