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採茶戲

廣東採茶戲主要分布於粵北、粵東、粵西三片,並分別被冠以“粵北採茶戲”“粵東採茶戲”“粵西採茶戲”之名。主要流行的地區是客家人聚居地,特別是粵北、粵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採茶戲
  • 流行地區:廣東
粵北採茶戲,粵東採茶戲,粵西採茶戲,懷集採茶戲,高州採茶戲,信宜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

據歷代相關州府的志書記載,明代廣東北部的韶州府、南雄州和連州等地,盛行在節慶燈會唱“採茶”的習俗。關於粵北演戲的傳統,在清代各地誌書上記載得很詳細,說明當時廣東地區的採茶戲已很盛行。儘管當時演出的劇種多,但演採茶戲已是確切無疑的了。
粵北採茶戲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陽山、連縣、連南、連山等縣。20世紀50年代初,政府文化部門曾組織本區各地採茶藝人相互學習、交流,各流派逐步融合。1954年,韶關專署舉行民間藝術會演,參演傳統劇目皆謂之“採茶戲”。此後,“採茶戲”之名便被各地劇團採用,劇團亦稱為“採茶劇團”。1959年,粵北民間藝術團更名為“粵北採茶劇團”,本地採茶戲始稱為“粵北採茶戲”,並延續至今。
粵北韶關市、縣屬的專業、業餘採茶戲劇團的數量一直為廣東省之冠。

粵東採茶戲

曾經廣泛流行於粵東的採茶戲,如今只五華縣僅存。五華採茶戲流行於五華縣北部,以華城、新橋、岐嶺、潭下為最盛。據《梅州市志》《五華縣誌》等史志記載,五華採茶戲發源於江西贛南九龍山。採茶戲傳入五華的準確時間已難以考證,至清代已非常興盛。贛南採茶戲流傳到五華以後,在與本地的民間藝術長期的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們的師傅常與江西老藝人搭檔組班,往來於贛、粵兩地演出。贛南採茶傳統節目《上廣東》的曲調與五華婦孺會唱的送郎賣茶《過番邦》曲調近似,可說明其相互之間的影響。

粵西採茶戲

粵西採茶戲主要在懷集、高州、信宜等縣市流行,與粵北、粵東採茶戲形成的時間大致相當。其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省內粵北採茶戲和臨近省區的江西、湖南、廣西採茶戲的影響。而現在,由於懷集盛行貴兒戲、粵劇,高州盛行木偶戲,致使採茶戲在粵西已無縣級以上的專業劇團。

懷集採茶戲

根據《懷集縣民間舞蹈》(初稿)等資料記載,懷集縣冷坑劉三洞的64歲老藝人郭慶璇說:“‘採茶’是在一百多年前,從湖南來的石工傳授的。當時湖南有很多人來懷集採石頭,在空閒或有什麼集會時,他們都演唱這種曲調,久而久之當地的石工也跟著他們學唱,並流傳了下來。”《肇慶曲藝志》也曾記載,到了同治年間,縣內冷坑東部劉三洞出現了唱採茶的“三腳班”(該班演出的節目通常是一醜二旦三個角色表演,故稱為三腳班)。
據此,筆者認為“採茶”由外地傳入懷集,清中晚期,採茶戲在懷集一帶已盛行。而懷集鄉間豐富的民間藝術,很快就融進了採茶戲,從而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懷集採茶戲。

高州採茶戲

高州(原茂名縣)採茶戲與廣東信宜、化州和廣西北流等地的採茶戲同屬一個源流。據史料記載,高州採茶戲由外地傳入,當地研究者認為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採茶戲分兩路傳入高州,一支在明嘉靖年間從浙江經湖南流入廣東南雄珠璣巷,再流入高州;另一支由宋代中原遷徙移民流入廣西北流,後再傳入高州。這兩支流派在高州融合,形成了高州採茶戲。清代和民國時期是高州採茶戲的鼎盛時期。最為流行採茶戲的地區是高州南部地區的石板、木頭塘(今荷花鎮)、南塘、大井、東岸等地。

信宜採茶戲

信宜採茶戲流行於該市的茶山、洪冠、懷鄉、硃砂、安莪、徑口等地。當地人認為信宜採茶戲最早是在明嘉靖年間由江西等地移民傳入廣西北流和廣東信宜西北部的。據資料記載,清光緒年間,信宜老藝人莫五到廣西玉林演出,在《十二月採茶》前面加入《參拜》和《點茶》,形成了完整的採茶舞。爾後,增加故事情節和人物,形成了採茶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