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燈戲(又稱採茶戲),據汪氏宗譜記載:姓汪村汪藻是北宋時期燈戲的創始人,已有900多年歷史。又據縉雲《縣誌》記載:採茶戲(又稱燈戲),明永樂年間小溪等村已有演出,清時流布甚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縉雲燈戲
- 別名:採茶戲
- 創建:北宋
節目名錄,表演特色,燈戲現狀,
節目名錄
節目有《十二採茶》、《販茶》、《盤茶》、《討茶》、《四姐妹採花》,此後陸續增加《賣小布》、《賣絲線》、《賣草屯》、《打花鼓》、《走廣東》、《大補缸》等,採茶戲始終在民間流傳。
近年來雙龍、姓汪、杜塘、板舉、厚仁、長豐、欽村、清井灣、石臼坑、周嶺、小筠等村又增加《算命》、《聯歡》、《鬧花燈》、《鳳陽看相》、《賀新年》、《蘭花燈》等劇本。現全縣共有劇本20多本,以上這些村對燈戲演出非常活躍,一般在元宵節上演。
表演特色
縉雲燈戲,有天戲、地戲之分,其音樂以民歌小曲為主。角色有生、旦、醜等。樂器有二胡、嗩吶、鑼、鼓等,對演出場地方面要求不高,而演出內容豐富多彩:有反映現實生活,也有體現時代變遷;既讚頌了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善良的真善美,也痛斥諸多的假、醜、惡。戲詞多為四句一組,唱多白少。演出由單一粗獷豪放,逐步演變出風趣、幽默、含畜而耐人尋味的風格。
燈戲現狀
在縉雲,燈戲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在民間享有一定的聲譽。戲民們常自編自演,忙時生產,閒時演出,增加節日氣氛,很適合農村文化生活需要。
雙龍村燈戲演出最為活躍,會演燈戲的演員有40多人,在2008年的9月9日老人節,上演燈戲節目有十二採茶、賣茶、販茶、賣小布、賣絲線、補缸等12個節目,深受民眾歡迎。如村民鄭夏德和夫人鄭月燕一家都會演燈戲,而且祖宗三代都踴躍參加燈戲演出,對傳承燈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