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事業的技術系統

廣播電視事業的技術系統。從技術角度著眼,廣播電視事業的功能是綜合運用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將各種可聽、可視的聲音和圖像節目傳播到千家萬戶。隨著世界範圍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已經從初期的簡單形態發展成為多形態、多功能、多環節、多層次的規模宏大的系統,而且必將向更高階段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播電視事業的技術系統
  • 運用手段:運用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
  • 發展原因:世界範圍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
  • 特點:多形態、多功能、多環節、多層次
正文,參考書目,

正文

多形態的廣播電視廣播電視有單純傳播聲音的廣播節目和傳播既有聲音又有圖像的電視節目之分。廣播電視所套用的信息傳播手段分為有線、無線和記錄媒介三大類型 (也有人不贊成把記錄媒介看作廣播電視所套用的一種信息傳播手段,不贊成和有線、無線兩大類型並列),每大類型又分為若干亞型(例如無線廣播又分為調幅廣播和調頻廣播等),從而組合 、衍生成許多種廣播電視形態。
廣播電視的這些不同形態是緊緊隨著電信技術、電子技術、無線電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
1876年有線電話誕生。19世紀90年代出現了有線廣播。初期的有線廣播只是利用架空明線向有限範圍內的聽眾分送聲音節目,後來演變成埋在地下的多芯電纜。聽眾家中只需裝設將電信號還原成聲音的揚聲器,就能收到有線廣播。
1895年無線電報實驗成功。1904年和1906年,先後研製出電子二極體和三極體。1906年無線電話問世。在這些基礎之上,1920年在美國創建了第 1座無線廣播電台。
無線電波中的中波和短波在技術上是最容易實現的,它們載送聲音的方式也是比較簡單的調幅方式,所以最初的無線電廣播是中波和短波調幅廣播兩種形式。中波在白天沿著地球表面傳播,如果它的功率較大,能夠覆蓋半徑為 100多公里的地區。在夜間依靠地球外層空間的電離層反射,有可能到達幾百以至上千公里以外的遠區。短波主要依靠電離層的反射,功率較大的短波能夠傳播到幾千公里以外。這兩種廣播形態所要求的收音機也比較簡單:初期是礦石收音機和使用1~5支電子管的收音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改用省電、可靠、體積小的電晶體收音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陸續產生了新的廣播電視形態。一種是載送聲音節目的米波調頻廣播,後來又從單聲道調頻廣播發展為雙聲道立體聲調頻廣播。另一種是載送活動圖像節目的米波(第1~12頻道)和分米波(第13~68頻道)電視廣播, 50年代起又從黑白電視發展為彩色電視。米波、分米波的特徵是在通常情況下按直線傳播,基本上只能夠覆蓋從發射天線頂部見到的地平線以內的範圍(視距範圍)。還受到發射機功率、接收天線型式和高度、地形對無線電波傳播的影響等因素的制約,覆蓋區半徑一般是幾十公里(小型轉播站的覆蓋區半徑一般只有幾公里)。 有線電視網是50年代開始出現的又一種廣播電視形態。它們可能是自辦節目的閉路電視網,也可能是用一副高效率的共用天線接收無線電視台節目,然後轉送給觀眾的分配網,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調頻收音機和電視接收機是比調幅收音機複雜得多的接收工具。從70年代起,收音機向著能夠接收調頻和多波段的調幅廣播以及錄音的多功能、高音質方向發展(即通常所稱的收錄機)。電視接收機則朝著大螢幕、彩色和多功能的方向發展。
以上各種廣播電視形態的共同點是單純利用地面廣播設施,因此其傳播效果受到地形和電離層條件的限制,並且在傳播過程中損耗很大,傳播範圍也有限。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衛星通信技術突破了這些限制。將同步通信衛星發射到赤道上空大約3.6萬公里的同步軌道上,利用能夠聚成細束的調頻厘米波傳播信號,損耗較小,成功地實現了國際間的電視傳播。70年代出現的廣播衛星可用來直接廣播電視信號,能夠覆蓋上百萬乃至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區域。衛星廣播所用的波段和調製方式與地面廣播所用的不同,因此觀眾直接收看衛星電視節目時,需要在現有電視接收機上加裝變頻器──調製轉換器,或者購置專用的衛星電視接收機。
廣播電視的記錄媒介是指錄音、錄像製品,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它們記錄、存儲那些時間性不強的、值得傳播的聲音節目、圖像節目,由有關部門發行給聽眾和觀眾。自從盒式磁帶錄音和錄像分別在70年代、80年代蓬勃發展以後,記錄媒介就成為廣播電視的又一重要形態。
多功能的廣播電視廣播電視是強大、有效的新聞傳播、教育、文化娛樂工具。它套用了最先進的現代化科技手段,具有下列獨特的優異功能:
①迅速及時,傳播廣泛。無線電波能夠跨高山、越大海,將廣播電視節目傳播到遠方,利用衛星甚至能夠向全世界播送某地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實況。廣播電視傳播信息的及時性和廣泛性超過其他任何傳播手段。
②有聲有色,生動活潑。廣播電視能夠傳播聲音和彩色活動畫面,比書報傳播手段更加生動活潑。
③多種多樣,可供選擇。廣播電視的多樣性不僅表現在它的多種形態上,也表現在豐富多彩的播出節目上。在城市和部分農村地區都有多套節目可供選擇。錄音、錄像製品的普及,進一步增加了聽眾觀眾自己掌握、自由選擇的餘地。
④溝通社會,閉路聯繫。在中國,廣播電視是人民政府聯繫民眾的橋樑,有線廣播和有線電視在這方面更為突出。在農村、城鎮居民區的有線廣播網、有線電視網能夠作為閉路系統,發揮溝通部分社會的功能。
⑤儲存備查,隨時重放。錄音、錄像製品以及由家庭錄音機、錄像機收錄的節目,可供聽眾觀眾隨時重放、查考,能夠彌補無線電波和有線電信號一瞬即逝的缺點。
多環節的廣播電視初期的無線電廣播只有簡單的播發和接收兩個環節,20世紀60年代後,從播發到接收已經逐步形成一條多環節的鏈路(如圖所示)。這條鏈路分成 5段,每一段內有若干單元。造成這種多環節結構的原因,不僅在於廣播電視形態和節目的多樣性,還在於規模大、涉及面廣的廣播電視工作,要求有精細的專業化分工和多方面的社會化協作。 後者對節目采編製作來說尤其明顯。 早期的廣播電台、電視台差不多都是獨自完成節目的采編製作,這種簡單過程已經演變成由多個節目源提供節目, 然後由廣播電台、 電視台的編輯主管部門指揮播控中心完成串聯播出的複雜過程。 一般說來, 只有部分新聞節目、專題節目和廣告節目以及現場直播節目由廣播電台、電視台自己采編製作,其他如教育節目,由專門的製作機構提供,而這一機構可能從屬於教育部門。唱片和錄音錄像製品也有專門的公司生產,這些公司一方面向廣播電台和電視台提供節目,另一方面用磁帶、唱片有選擇地錄製部分廣播節目、電視節目向社會發行。這些都說明廣播電視事業需要“擷天下之精華”,依靠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協作來履行本身的職責。在中國,廣播電視這個現代化的宣傳教育、聯繫民眾的工具,正在越來越多地為社會各部門所利用,並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不少大型企業事業單位、軍事部門都建立了有線廣播站或閉路電視系統。
廣播電視事業的技術系統
製作完成的廣播電視節目,若以無線方式傳播,需要經過節目串聯播出、節目傳送、節目發射3個環節,每一環節有多種組成方式。
示意圖需要說明:①圖上僅僅表明一套廣播節目和一套電視節目從串聯播出到接收的基本過程。台數、節目套數增多,節目串聯播出至節目傳送鏈路的總數就成比例地增多;②每套節目的發射網的組成單元 (發射機和轉播機)數目,隨著廣播電視形態的不同而有差異。以一套節目覆蓋中國的短波和中波調幅廣播發射網分別由幾十部短波的和1000部以上中波的發射機、轉播機組成。以 1套節目覆蓋中國的米波調頻廣播和電視發射網則各自需要上千部大中型發射機和幾萬部小型轉播機;③節目套數增多,發射機、轉播機總數隨著增多。但播送不同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射機、轉播機,多數可以合設在同一座發射台或轉播台(站)里;④直播衛星電波射束能夠直接覆蓋全國或全省,所以衛星廣播系統不需要複雜龐大的地面節目傳送網和節目發射網。
多層次的廣播電視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廣播電台、電視台幾乎都是單層次的。由於節目傳送手段落後,只有少數國家除中央一級的廣播電台外,又在地方設一些轉播台。隨著廣播電視作用的日益明顯,導致了建立全國性廣播電視網的社會願望。各種有效的節目傳送手段陸續問世,為實現這一願望提供了技術保證。於是建立全國性的廣播電視節目傳送網和發射網,將全國性廣播和電視節目至少各一套送到全國接近100%的家庭,就成了現代化國家的標誌之一。
除了中央一級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外,地方也需要設立自辦節目的電台、電視台。這在疆域遼闊的大國、聯邦制國家和多民族國家尤其需要。中國實行 4級辦台原則,即中央、 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轄市(州、盟)、縣 4級,可以根據需要和可能設立無線廣播電台、電視台。縣以下地方或單位可以設立有線廣播站、調頻廣播轉播站、電視轉播站和小片有線電視分配網。
地方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除了轉播中央和上一級廣播電台、電視台的全部或部分節目外,還有本台自辦的節目。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也擷選下級台的部分節目來豐富本台節目。例如中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以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既匯集了地方台廣播電視節目的精萃,又利用全國廣播電視網實現聯播,充分發揮了多形態、多層次、多環節、大規模廣播電視傳播網的強大作用。
中國將要建立用多套廣播電視節目覆蓋全部國土和2億多個家庭的、4個層次的廣播電視節目無線發射網和有線分配網。它們連同節目傳送網,聯繫調度網,包含成千個節目采編製作及串聯播出單元,大約10萬個地面發射台和轉播台站 (每個台站內設定幾部功率大小不等的各種發射機或轉播機),總長度超過百萬公里的各種地面節目傳送和分配線路以及聯繫調度線路, 還有通信、廣播衛星及其配套設施,這將是世界上最為龐大複雜的廣播電視網。
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已有的各種廣播電視形態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主要可歸結為兩個方面:①清晰逼真地重現原來聲音、景物的能力比較差;②尚難滿足社會上對廣泛傳播多種多樣信息的需求。
就80年代最佳的廣播電視形態──雙聲道立體聲調頻廣播和彩色電視而言,前者重現的聲音在臨場感、音量動態範圍、音域等方面,還不能同音樂廳、劇院的現場郊果完全匹敵,並且多少有一些失真和噪聲;後者在畫面尺寸、清晰度、彩色保真度、臨場感、伴音效果等方面,與35毫米影片相比還有差距,更比不上70毫米寬銀幕影片。
可以預見,到20世紀末或21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廣播電視將出現下列變革:採用數字調製和多聲道立體聲技術使廣播節目的音質和藝術感染力大幅度提高;質量優異的下一代電視──高清晰度電視能使觀眾看到的電視畫面質量大體接近35毫米彩色影片新拷貝的畫面質量,並帶有立體聲伴音;將數字編碼方法用於電視播發──接收鏈路中的部分環節,能有效地克服彩色電視圖像上出現的失真、雜波等缺陷,使畫面純淨;衛星廣播將更加普遍,由家庭個體直接接收衛星信號,可以免除由於地面傳輸環節所帶來的失真、雜波干擾和不穩定性等缺陷,提高廣播電視的播出效果;還有可能出現試驗性的立體電視。
在滿足廣泛傳播多種多樣信息的社會需求方面,電視還可以發揮更多的功能。例如,利用信息傳輸的潛力,在播出正常電視節目的同時,附帶播出一些由比較簡單的文字和圖形構成的多種報導性節目,報導的內容可以是氣象、交通、體育、文娛、市場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顯示供聽力不佳者觀看的字幕;向部分觀眾提供付費電視節目,這種節目採取將電信號加密的方法,觀眾通過特殊的付費裝置才能用附加的解密裝置接收到特定的節目;播送由“靜止畫面”(畫面在幾秒鐘內不變)構成的教育、報導性節目。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能利用一個電視頻道同時播送40多套“靜止畫面”節目,供備有電視機附加裝置的觀眾選擇收看。在廣播方面,調頻廣播電台在播送正常節目之外,也有可能附帶播送輔助性節目,供裝有專門附屬檔案的收音機接收。

參考書目

葉鐘靈:《電子工業技術發展簡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3。
廣播電影電視部《當代中國的廣播電視》編輯部:《當代中國的廣播電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198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