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縣革命史

廣德縣革命史,簡述安徽省廣德縣現代革命歷史,廣德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德縣革命史
  • 時間跨度:1919-1945
  • 革命區域:安徽省廣德縣
國內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

國內戰爭時期

廣德縣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愛國運動,廣德的青年學生紛紛罷課、集會、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約,查抄日貨,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
1925年5月30日,帝國主義巡捕在上海開槍屠殺示威民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廣德先後成立了“五卅”慘案後援會和五卅慘案外交後援會。廣德各界紛紛罷課、罷市、集會遊行,查抄和焚燒英、日貨,聲討帝國主義的暴行,並慷慨解囊,捐款援助罷工工人。
1926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興師北伐。
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在向南京進軍途中由浙江進駐廣德。第二軍的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是共產黨員李富春,所轄第四、第五、第六3個師的黨代表都是共產黨員。二軍進駐廣德後立即接管了縣署,任命周瀛乾為縣長,組建了國民黨廣德縣臨時黨部,成立了工會、農會、商會和婦女協會等民眾團體。廣德人民在北伐軍的支持下,狠狠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不久,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封建勢力捲土重來,周瀛乾被迫出走。臨時黨部停止活動,廣德革命運動轉入低潮。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廣德在外地工作和學習的進步青年許傑梁其昌王金林等,在鬥爭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於1927年前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12月,中共滬寧路區黨組織派人來廣德開闢工作。當時在安徽大學讀書的王金林,因領導反對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的學潮,被開除學籍,並受到通緝,由安慶轉移到蕪湖。他應約回到家鄉,參與組建了廣德的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廣德直屬小組。
1929年2月,中共廣德特支成立,王金林是特支的負責人之一。同年冬,中共廣德縣委成立,王金林和鄧國安先後任縣委書記。
1930年3月,中共廣德縣委發動和領導了著名的廣德暴動。這是當時皖南地區鬥爭規模最大、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暴動,在安徽省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廣德暴動從大規模的分糧鬥爭開始,迅速轉入武裝鬥爭。7月,皖南紅軍獨立團在獨樹街成立,王金林任團長,邱宏毅任政委,李邦興任副團長兼參謀長。獨立團下轄1個營4個連,紅軍戰士有300餘人,長短槍180餘支。8月,紅軍獨立團擴大到2個營7個連,紅軍戰士增加到600多人,有長短槍260餘支,還有鄉村赤衛隊1000多人。隨著武裝鬥爭的節節勝利,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在廣德的西南鄉和郎溪的姚村地區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赤色區域面積達6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5萬餘人(當時廣德人口為18萬)。中共中央、江蘇省委、江南省軍委和皖南特委,對廣德人民的革命鬥爭極為重視,對廣德縣委發出過多次指示,並派人來廣德赤區工作。1930年10月,在郎溪境內召開了廣郎宣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廣郎宣蘇維埃準備委員會。邱宏毅、王金林、程蔭隆等當選為委員會委員,大會還選舉了出席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廣德人民武裝鬥爭的興起,不但沉重打擊了地方封建勢力,而且也震驚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
從1930年4月到1931年10月,國民黨反動政府先後派首都衛戍團、五十七師三四二團和三四一團,對廣德赤區進行了三次清剿。王金林指揮部隊,英勇無畏,與敵周旋。終因敵強我弱,孤立無援,紅軍獨立團的鬥爭於1931年10月最後失敗,王金林被捕。11月22日,王金林在廣德北門外鳳凰堆英勇就義,年僅28歲。
廣德暴動期間,廣德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烈士有200多人。其中,包括中共廣德縣委委員、共青團廣德縣委書記張國泰,縣委委員、花鼓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林家旺,紅軍獨立團第二隊隊長龔守德,女英烈謝應鳳等。暴動失敗後,繼續堅持鬥爭的中共廣德縣委書記鄧國安、赤衛隊總隊長劉祖文,先後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全面抗戰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侵華日軍兵分三路,會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其中日軍第十八師團經嘉興、長興向廣德進犯。國民政府軍第二十三集團軍第一四五師師長饒國華率部在廣德界牌、祠山崗一線奮力阻擊入侵之敵,打響了安徽抗戰第一仗。終因部隊裝備低劣,傷亡慘重,造成全線潰退。饒國華師長含眼自戕殉國。30日,日軍占領廣德縣城。
廣德先後四次淪陷。侵華日軍在廣德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全縣有24900多人死於日軍的炸彈和槍口之下。許多婦女受到慘無人道的蹂躪。廣德人民陷入了深重的民族災難之中。
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激起了廣德民眾和愛國青年的抗日救國熱情。抗戰初期,廣德有5位愛國青年不畏難險,千里迢迢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尋求救亡圖存之路。他們在抗大這座革命熔爐里學習、鍛鍊,成長為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們是許道珍許道琦、尚金銘(後改名尚伯康)、周嘉琳和朱傳德。
1938年5月,許道珍、周嘉琳在抗大畢業後,由中共皖南特委派回廣德,進行黨的組織發展、統一戰線和抗日動員工作。他們參加了廣德縣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創建了青年工作團。周嘉琳任動委會總幹事,許道珍任青工團副團長。他們組織進步青年開展救亡活動,並在青工團中秘密發展了一批黨員。不久,周嘉琳、許道珍被排擠出動委會和青工團。許道珍到蘇村以辦學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發展黨員,成立中共蘇村支部,許道珍任書記。這是廣德黨組在抗戰時期第一次重建。此後,廣德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成立中共廣德縣工委和廣郎縣工委,書記周嘉琳。為了加強郎廣地區抗日和反磨擦鬥爭的領導,1940年3月,蘇皖區黨委決定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廣德、郎溪成立中共廣郎中心縣委,張思齊、劉烈人先後任書記。
皖南事變發生後,廣德、郎溪黨組織內出現叛徒。廣郎中心縣委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鬥爭。為了打擊敵人,懲處叛徒,保護黨組織的活動,根據蘇皖區黨委的指示,廣郎中心縣委於1941年5月組建了許道珍領導的郎廣游擊隊,在郎廣地區重新點燃了武裝鬥爭的星星之火。
1943年9月底,日軍集中兵力向蘇浙皖邊區大舉進犯。三日內占領了廣德、郎溪、溧陽、宣城4座縣城。為了抗擊敵人,收復失地,1943年11月,新四軍十六旅旅長王必成率四十八團尾隨日軍,挺進廣德北鄉磚橋、杭村等地,創建了郎廣敵後抗日游擊根據地。年底,在磚橋泉村成立了中共廣德縣委。石堅、李堅真(女)、李華楷、陸平東、趙蔭華先後任書記。
1944年1月,廣德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杭村水東卡成立,縣長許道珍。隨後,新四軍十六旅旅部、蘇皖區黨委、蘇南行署南移到磚橋、杭村、流洞等地。廣德成為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基地。
1944年3月29日,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八團在廣德杭村伏擊下鄉掃蕩的日軍南浦旅團小林中隊和一個偽軍大隊,殲敵70餘人,繳獲日式九二步兵炮一門。杭村大捷極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鬥志,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繳獲的這門九二步兵炮現在陳列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45年,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向浙西敵後進軍,開闢了廣南抗日根據地。4月,在同溪陳塢村成立中共廣南縣委和廣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李華楷、周嘉琳先後任縣委書記,胡宏、周瑞錫先後任縣長。原廣德縣改為廣北縣。廣北、廣南兩縣黨員由1943年的32人增加到292人。根據地人口由72000餘人擴大到112000餘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8日,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三縱隊第九支隊光復廣德縣城。廣北、廣南兩縣黨政機關在縣城會合。9月初,成立中共廣德縣委和廣德縣民主政府,縣委書記趙蔭華、副書記周嘉琳,縣長許道珍。兩縣地方武裝合併成立了廣德縣獨立團,團長王彪。

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勝利後,為了避免內戰,爭取經過和平的道路建設一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決定同國民党進行談判。周恩來在重慶談判中提出,我軍將從蘇南、皖南等8個根據地撤退,到蘇北、皖北及隴海路以北地區集中。
1945年9月底,廣德縣黨政機關和地方武裝奉命北撤。同時,蘇浙區黨委又根據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決定留下部分幹部和武裝在原地堅持鬥爭。成立蘇浙皖邊區特委和蘇浙皖邊區司令部。蘇浙皖邊區特委下設茅山、太滆、郎廣、浙西4個工委。郎廣工委書記為張思齊,許道珍任副書記。下轄宣城、郎溪、廣德、長興4縣,彭海濤、丁浩、胡惠民、劉旦分別任縣特派員。工委有一個70餘人的警衛連,各縣設武工隊。廣德武工隊有26人,郎溪25人。新四軍北撤後,國民黨一四六師、一四五師先後進入郎廣地區,宣布新四軍為“匪”,一面清剿,一面向前推進。由於敵人的瘋狂清剿和反革命的政治宣傳,工委警衛連和各縣武工隊都不穩定,開小差的時有發生。10月中旬,邊區司令部武裝在郎廣地區遭到敵人包圍襲擊,電台丟失,損失慘重。宣城、長興兩縣武工隊都被打垮。11月7日,工委警衛連連長傅家齊和郎溪武工隊的師尚榮,脅迫10餘名戰士攜帶機槍2挺、步槍10餘支投敵。郎廣工委剩下許道珍、張思齊等8人,郎溪武工隊剩下丁浩等5人。兩處合在一起共13人,被稱為“十三太保”。胡惠民率領的廣德武工隊也減少到13人。
1946年12月,為了加強蘇浙皖邊區鬥爭的領導,華中分局決定撤銷邊區特委,成立蘇浙皖邊區工委,錢敏任書記,受華中分局和皖南地委領導。
1947年2月,邊區工委正式成立,下轄郎廣、太滆兩個分工委。
在華中分局《七一指示》和華東局《三八指示》精神的指引下,1947年上半年,郎廣地區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根據地迅速擴大,先後在郎溪、宣寧和廣南建立了人民政權。丁浩和彭海濤分別任郎溪縣和宣寧縣縣長,許道珍任廣南縣縣長,副縣長是史紀昌。
8月底,蘇浙皖邊區工委副書記孫章錄率主力連抵郎廣地區,與郎廣分工委武裝連合併,成立邊區大隊,彭海濤任大隊長。
9月,根據皖南地委南進的指示,邊區工委派彭海濤率部開闢以白馬廟為中心的廣寧孝地區,負責向南發展。10月,邊區工委進入寧國東部活動。為了使郎廣地區不存在雙重領導機構,邊區工委決定撤銷郎廣分工委,宣寧縣與郎溪縣合併,成立三個直屬縣工委、郎溪縣工委,書記丁浩,廣南縣工委,書記許道珍,廣寧孝縣工委,書記彭海濤。邊區工委領導成員也作了充實,錢敏任書記,孫章錄為副書記,張思齊、朱春苑為常委,許道珍、丁浩、彭海濤為委員。
1948年3月,邊區工委決定在邊區大隊的基礎組建蘇浙皖邊區支隊,常喜生任支隊長。7月,為了抽調幹部加強新區的領導,邊區工委決定撤銷廣南縣,其管轄區域分別劃歸郎溪和廣寧孝兩縣。8月,邊區支隊進一步向南發展,成立了天西分工委,張思齊任書記。由於邊區工委遠離郎廣地區,不便於直接領導這一地區的鬥爭,1948年底,撤銷郎溪和廣寧孝兩個直屬縣,成立路南分工委,王子達任書記,許道珍任副書記,下設誓節、柏墊、姚塔和泰山四個中心區委。
1948年春,廣北地區成立溧郎廣和宜廣長兩個區委,李明德、宋亞欣分別任書記,屬太滆分工委領導。
1949年初,正面戰場捷報頻傳,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相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路南分工委和在廣北活動的太滆分工委,根據皖南地委和蘇浙皖邊區工委的指示,抓緊有利時機,採取各種有力措施,鞏固和發展革命的大好形勢,積極準備迎接大軍渡江。太滆分工委武裝先後攻克磚橋和山北兩個敵據點,使廣北根據地連成一片。路南分工委副書記許道珍,通過各種渠道對國民黨地方武裝進行策反,取得重大進展。從4月下旬到5月初,先後有國民黨柏墊聯防區、柏墊、獨樹、桐汭、蘇村、鳳井、花鼓、景賢(城關)、高湖和雙溪等鄉鎮武裝,以及縣國民兵團(自衛隊)第二連、第一連一部和第五連一個排向我投誠。投誠人員達500餘人,有機槍8挺,長短槍480餘支。
1949年4月20日晚8時,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作戰,勝利渡過長江,開始了向國民黨統治區的大進軍。邊區工委聽到大軍渡江的訊息後,隨即對迎接解放軍和接管工作作了部署。許道珍、史紀昌奉命接管廣德。李明德、楊少清、韓壽德等接管廣北。26日,三野第二十七軍解放廣德。同日,史紀昌率部向廣德進發,第二天進城與駐廣德的第九兵團供給部長取得聯繫。28日,許道珍進城,組成臨時政權機構,組織廣大幹部、民眾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5月9日,中共廣德縣委和廣德縣人民政府成立,許道珍任縣委書記兼縣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