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介紹
廣府民居通常指大
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的建築。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其一是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等),體現出防潮、防曬、防火,通風性能良好等功能特點。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築精髓,體現了兼容並蓄的風格。廣府早期的民居建築,較為明顯受到江南地區建築模式的影響,官僚地主階層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閉的建築群。最初的砌牆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殼、磚等,清代以後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飾以花鳥、人物圖案。清末在廣州的西關民居密集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格的
西關大屋民居。內部布局緊湊,間隔靈活,正立面之門以“三件頭”(
腳門、趟攏和大門)、水磨青磚牆面、花崗石牆腳等構成其外表風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僑鄉出現有異國風格的
碉樓,在城市出現別墅式居宅,均是開南國建築風氣之先。
嶺南民居由於民系眾多,歷史悠久,對外交流頻繁,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民居形式,有城鎮型民居,如
廣州西關大屋,有
廣府的三間兩廊式,有
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僑鄉碉樓民居等。由於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這裡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進深,布局緊湊的平面形式,既便於防
熱輻射和
風雨,又可以通風散熱。同時嶺南民系的複雜性和
嶺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嶺南民居豐富多彩的現象。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齊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
宗祠是廣府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時,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點,水池邊種上大榕樹也是慣例,
榕樹之下的空地想來是僅次於宗祠的重要的民間文化傳播場所。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
廣府鄉村建築也是如此,一般來講,建築的一般材料是花崗岩(廣州人叫
麻石)和
紅砂岩(就是
南越王墓博物館所用的石材),兩種石料分別呈紅色和青色,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
青磚和紅磚。村前有風水池塘,中軸線前端布置大祠堂,成為整個村落的構圖中心。整齊通暢的巷道發揮著交通、通風和防火的作用。鍋耳式的
山牆此起彼伏,形成蔚為壯觀的廣府民居特色。
嶺南園林獨樹一幟,可游可居,在流動中求靜觀,在樸實中求輕巧,在繁麗中求淡雅。在五邑僑鄉,則產生了多層的廬式民居和碉樓建築,在平面展開的傳統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樣性的西洋建築風格和裝飾題材洋溢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成為中國
鄉土建築中的一支奇葩。
鑊耳屋
建築特點
最能體現廣府文化的“活化石”——莫過於那些林立於鄉間村落的鑊耳建築群了。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
鑊,是古代的一種大鐵鍋。“鑊耳屋”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其建築特點是瓦頂建龍船脊和山牆築鑊耳頂,用於壓頂擋風。“鑊耳屋”一般為磚木結構,青磚(麻石)砌牆,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築亦有類似鑊耳山牆,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從正面看兩邊高聳的牆體呈鑊耳形,從側面看就像一個“凸”字,屋兩邊的鑊耳,其結構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並用灰塑封固,處理收口的工藝,是整座建築工程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地方。鑊耳的山牆可擋風入巷,讓風通過門、窗流入屋內;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鑊耳屋象徵著官帽兩耳,具“獨占鰲頭”之意,唯有功名的鄉紳方能採用,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明清兩代,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間或也有以蠔殼代替青磚建造的鑊耳屋,很有特色,據說冬暖夏涼。如廣州市海珠區的黃埔古港和小洲村、廣州番禺區的古村落、佛山順德的古村落就有用蠔殼砌牆的居屋。
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的肌理。“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其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布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較於閉塞自封的北地建築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於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著廊廡連線了建築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著等級越高,這自然與先民的等級觀念相關。
建築文化
鑊耳屋其源起至今無明確的定論。傳說明朝時珠江三角洲一帶出過一位名叫
梁儲的帝師,他告老還鄉時,依依不捨的皇帝問老師有何要求,梁儲奏請皇上準其在家鄉建一間仿照皇家建築式樣的房子,用於懷念皇上。鑒於梁儲曾為父親和自已擔任過老師,更是耿耿無私的忠臣,皇帝準了梁儲的奏請。梁太師於是在家鄉建造了這種略似皇宮但又具嶺南民居特色的鑊耳大屋。當然這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而這種古建築的鑊耳確實頗像明朝文官的官帽,因而存載著明代的建築印記與文化信息。最早是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資格享受這種鑊耳屋,體現出一種激勵讀書入仕,光宗耀祖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堂皇雄偉的建築也慢慢平民化起來,但也只有大戶人家才有條件擁有這樣的豪宅,所謂“千兩黃金萬擔谷,夜夜笙歌鑊耳屋”,這又融合了衣食豐足和獨占鰲頭的雙重涵意。
地處嶺南的這種鑊耳屋,山牆基本為黑色。這應是取自於五行上的南方屬火,而黑色屬水,水能克火,借用黑色的水來鎮南方之火的意象。從風水上講,中國山牆分五種,分別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形狀。鑊耳為金形山牆,金生水,水克火,具鎮火作用。常見的鑊耳屋脊都有兩頭翹起、昂首向天的龍船脊,屋頂中間還有站立的風水牛。龍是水天神物,而神牛也具有鎮水止雨作用,屬水神。
這些廣府村落的古老大屋,兩側上高高聳起的封火牆,做成鄉村灶頭炒菜用的大鐵鑊耳朵形狀,最原始的功用是阻止火勢惡化,體現了善良的人文關懷。因為昔日農村,到處禾稈成堆,蔗殼滿目,當火勢難遏時,風一吹就會禍上他家瓦頭。因此大多鑊耳屋山牆均用雙層磚砌成,內藏空氣層,做到對內隔熱散氣,對外防火避災,並且有效阻止火勢蔓延並禍及鄰居。
最直接的功能則是可遮擋太陽直射,減少屋內的悶熱。而高高的鑊耳山牆,可擋風入巷道,讓風通過門、窗流入屋內,令家居清涼如水。另外,鑊耳山牆上的窗戶窄窄地高開,既能防盜,又可避免北風直吹,還有避免“散氣”、“漏財”的作用。高大的廣府鑊耳屋,牆頭嵌以磚雕,飾以花蟲鳥獸,人物傳說等彩畫,為沉寂的牆壁添上蓬勃的生命氣息和藝術活力。這些布滿鑊耳的屋頂和四周的龍、牛、水草,都具有典型的嶺南親水文化內涵,體現了綿承千年的傳統藝術和古老的信仰。
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造園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嶺南四大園林分別是
清暉園、
梁園、
餘蔭山房、
可園。
嶺南園林的營建,最重視的是選址,而選址也最能表現出建園者的審美取向和生活意趣。嶺南的建園原則是儘可能離開鬧市,把園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環境中,甚至降宅園融入大自然,成為其中一部分。建園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實,不太重視人工製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羨慕江南園林那種在咫尺中營造山林的巧構。保留至今的粵中四大名園,清暉園、梁園建在小鎮邊緣,可園、餘蔭山房則建在鄉村,以求得良好的環境條件。嶺南庭園的空間特徵是內收型和擴散型的結合。嶺南宅園的園內空間也是屬於圍合封閉的內收型,但在景觀組織上,特別是在視線組織上,將園內外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空間的擴散感。嶺南宅園面積較小,園林空間組織較為簡單,通過藉助園外景色,把園外景色組織到園內來,從而形成了園內空間的豐富層次。
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興建的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被稱為“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通常占地面積大,富有西關特色,建築樣式多為中式,基本構造包括磚木結構,三進、三個坡頂,正立面三個開間,大門前有青磚石腳和趟櫳、石門套大門。西關大屋還有七進深,裡面客廳、小廳、書軒,還有花園,主要由買辦和商人建造。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鐘家花園等。而這些西關大屋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西關大屋所具備的條件包括:“三邊過”布局;腳門、趟櫳門以及大門所組成的“三件頭”;硬山頂;檻窗;青磚石腳;麻石街;天井;青雲巷;木樓梯;各種廣州傳統裝飾、雕刻。西關大屋在鼎盛時期有800多間,現在尚存不足10間。廣州還有很多趟櫳門、青磚石腳的西關民居,但這不代表就是西關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