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公所擬將市區擴大:東至東圃及沿車陂涌至水土崗,南至黃埔,西至增埗對河兩島及石圍塘,北至白雲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市界石
- 時間:1924年
- 水陸面積:約為29萬畝
- 原屬:南海、番禺兩縣
背景介紹,相關地方,
背景介紹
1928年8月,此方案由廣州市政府核准公布。1930年8月,原屬南海、番禺兩縣的部分鄉村連同戶籍正式劃入廣州市管轄。
為了明確擴大後的區域範圍,廣州市政府於1930年12月豎立了水陸界石46方,石碑界志107個,繪製了《廣州市界志圖》和《界石豎立位置一覽表》。根據《界石豎立位置一覽表》,46方界石中,與番禺縣交界的陸界界石共19方,所在地是東圃、上車陂、車陂站、馬鞍岡、龜崗、岑村(2方)、大坑崗腳、長湴鄉、上元岡、黃京塘、蟹山、拍蛤吊(2方)、五雷嶺、園下田、大光園、黃婆洞、荷依嶺腳。
為了明確擴大後的區域範圍,廣州市政府於1930年12月豎立了水陸界石46方,石碑界志107個,繪製了《廣州市界志圖》和《界石豎立位置一覽表》。根據《界石豎立位置一覽表》,46方界石中,與番禺縣交界的陸界界石共19方,所在地是東圃、上車陂、車陂站、馬鞍岡、龜崗、岑村(2方)、大坑崗腳、長湴鄉、上元岡、黃京塘、蟹山、拍蛤吊(2方)、五雷嶺、園下田、大光園、黃婆洞、荷依嶺腳。
相關地方
水界界石共15方,所在地是東滘、螺涌埠、麥村、南漖、下龍灣、大尾圍、鴉髻沙、西滘、瀝滘、大沙圍、小洲(2方)、侖頭、黃埔涌口、新洲。與南海縣交界的陸界界石共7方,所在地是三家店、唐夏、橫滘、橫海流、滘口、秀水鄉、秀水泛地頭;水界界石共5方,所在地是硬頸海、松溪南約、牛牯沙(3方)。其中與番禺縣交界界石34方,與南海縣交界界石12方;陸界界石26方,水界界石20方。《表》中說明了每方界石的具體位置。經過80多年的滄桑變化,這些界石絕大部分已經湮滅難尋。
近10年來,由於文博部門的重視、媒體的宣傳和民眾提供線索,先後有數方界石重見天日,且大部分已被市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它們具體是:東圃(東圃石碼頭之西第二涌口東便岸基圍邊,今車陂村)、上元岡(上元岡村西大路邊,今稱上元崗)、園下田(園下田村南大路邊,今稱元下田)、橫海流(橫滘河西便涌口南岸,今同德上步村)、秀水泛地頭(三叉河口北岸,今石圍塘山村)、南漖(南漖涌口東岸石埗頭旁)、瀝滘(瀝滘涌口東岸石碼頭)、小洲(小洲來往官洲石碼頭旁)等8方陸界和水界界石。
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方水界界石,不知原來豎立於何處。
這些界石規格統一,均為花崗石四方柱狀,四面斜尖頂,原地面以上高度約1.7米。界石正面刻“廣州市界”4字,左側刻“市區界石毀竊嚴究”8字,右側刻“中華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立”8字,陸界界石背面亦刻“廣州市界”4字,水界界石背面則刻“以對河中心線為界”8字。一律繁體正書。
上述9方界石中,東圃那方被運往天河區博物館,秀水泛地頭那方出土後回填於原處,如今只露出尖頂。其餘7方都可以尋到其真身,一睹其芳容。
近10年來,由於文博部門的重視、媒體的宣傳和民眾提供線索,先後有數方界石重見天日,且大部分已被市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它們具體是:東圃(東圃石碼頭之西第二涌口東便岸基圍邊,今車陂村)、上元岡(上元岡村西大路邊,今稱上元崗)、園下田(園下田村南大路邊,今稱元下田)、橫海流(橫滘河西便涌口南岸,今同德上步村)、秀水泛地頭(三叉河口北岸,今石圍塘山村)、南漖(南漖涌口東岸石埗頭旁)、瀝滘(瀝滘涌口東岸石碼頭)、小洲(小洲來往官洲石碼頭旁)等8方陸界和水界界石。
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方水界界石,不知原來豎立於何處。
這些界石規格統一,均為花崗石四方柱狀,四面斜尖頂,原地面以上高度約1.7米。界石正面刻“廣州市界”4字,左側刻“市區界石毀竊嚴究”8字,右側刻“中華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立”8字,陸界界石背面亦刻“廣州市界”4字,水界界石背面則刻“以對河中心線為界”8字。一律繁體正書。
上述9方界石中,東圃那方被運往天河區博物館,秀水泛地頭那方出土後回填於原處,如今只露出尖頂。其餘7方都可以尋到其真身,一睹其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