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99號,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的。民國十八年(1929年)動工,民國二十年1931年)竣工。中山紀念堂坐落於孫中山先生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總占地面積為6.3公頃。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結構完美結合的典範。主體建築占地1.2萬平方米,高52米,是一座八角形古宮殿式建築。它採用鋼桁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堂頂鑲蓋寶藍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層,層層飛檐出卷。大堂內跨度達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氣勢恢宏,富麗堂皇。

2001年6月25日,中山紀念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10月25日起,廣州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築、歷史陳列館暫停對外開放。2023年7月,廣州中山紀念堂將啟動25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作,旨在徹底解決中山紀念堂的屋面存在的“種種症狀”,對症治療,保障文物建築安全。2024年7月26日,中山紀念堂屋面修繕工程竣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紀念堂
  • 外文名: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 地理位置: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99號 
  • 所處時代:民國十八年 (建成)
  • 占地面積:6.3 公頃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年 09:00-17:30(停止售票16:30,最晚入園16:45) 
  • 著名景點:天下為公 、避難古鼎 、柱頭飾“¥” 、孫中山先生銅像 
  • 文保編號:5-500-5-27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建築特點,內部結構,外部結構,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相關人物,活動建設,出版作品,開發與保護,保護措施,品牌建設,旅遊信息,交通指南,門票,免費政策,景區熱度指數,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十年(1921年),中山紀念堂原是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
民國十一年(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被炮火夷為平地。
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李濟深組織籌建,中山紀念堂的建立由1926年開始籌備至1931年完成。前後經過了6年,中間經過了幾次政局變動。其建築費一部份是華僑捐款,一部份為機關學校人員及各界捐款及舉辦各種遊藝會籌集得來,還一部分則由政府撥發。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菸大遊行。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和完善。
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更換了中央空調、燈光、音響、座椅,重新改造了貴賓室,化妝間、舞台,增加了消防噴淋系統和保全監控系統,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
2023年11月,入選為廣州市“文旅體一證通”行政審批改革——穗演通場館。
2024年7月26日,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屋面修繕工程竣工儀式。自此,廣州中山紀念堂25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程,歷時372天后迎來圓滿收官。

建築格局

中山紀念堂飛檐飄卷,使用的琉璃瓦。中山紀念堂選用了孫中山先生生前最喜愛的寶藍色琉璃瓦作為主色調。1963年,中山紀念堂曾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翻修,特別從廣東佛山的石灣定製了寶藍色琉璃瓦,重蓋了堂頂瓦面,在保留原有圖案的基礎上進行了翻新。
檐角的雲水花紋、斗拱上的裝飾圖案、檐頭的鐘形鐵馬,樑上的“d”字圖形,也都極富民族特色。在維修中,翻新的方法是傳統的,材料卻是現代的。紀念堂外的彩畫除了進行常規的補縫補色外,還採用矽化防水劑進行保護,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層保護膜。堂內則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用進口材料保證能對彩畫起到更好的保護。
紀念堂正門檐下懸掛的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掛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鐵鑄成,甚至邊底部垂下的絛穗,也是由生鐵鑄就的。
中山紀念堂所採用的彩色陶質道板磚及外牆裝飾毛面磚,是原上海泰山磚瓦有限公司首創,並成為中國首批享有專利的產品之一。美觀端莊、自然質樸、經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凍、永不褪色的獨特效果,被譽為“泰山磚”。
從空中俯視,紀念堂呈外突的傘型結構,青磚藍瓦藍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當年。

主要建築

  • 孫中山先生銅像
1956年,由雕塑家尹積昌等人創作的水泥像(表面鍍銅,1998年後才更換銅像)。高5.5米,重3.9噸,所鑄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學演講時的造型。銅像下白色花崗岩的基座上刻著孫中山先生所著《建國大綱》的內容。
  • 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
紀念堂的前方,隔一塊秀草茵茵的寬闊廣場,聳立著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門。朱色的鐵門,門頭重檐疊閣,飛檐出卷;寶藍色的琉璃瓦映著燦爛陽光,顯得莊重而不失絢麗——這座無梁殿式的建築物,便是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一道基底由石米批盪的鐵花圍牆從門樓左右延展出去,團團環繞住了整個紀念堂。
  • 中山紀念堂的雲鶴華表
“雲鶴華表”,高插雲天,雄偉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過一個人的高度,柱頂祥雲繚繞,顯得氣派非凡,莊嚴肅穆。
  • 中山紀念碑
孫中山紀念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紀念性建築之一,位於越秀山山頂,與中山紀念堂處於同一軸線上。紀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崗岩石徹成的方錐形建築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頂、挺拔向上,頗有沖天之勢。從紀念碑往下約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建築物,即孫總理讀書治事處。
  • 柱頭飾“¥”
柱頭飾“¥”始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完工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中山紀念堂,其主體建築上,每一根圓柱的柱頭飾都刻著“¥”的符號,與人民幣的貨幣符號“¥”完全一致。
至於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繫,紀念堂管理處工作人員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巧合。這個符號其實就是一個“羊”字,中山紀念堂使用這個符號,應該是與羊城“五羊獻穗”的美麗傳說有關。意即“羊城的中山紀念堂”和“羊城人民對孫中山的永遠懷念之情”。人民幣的貨幣符號雖然也是“¥”,但它可能與古代沒有貨幣時“羊”曾是最早的實物交換等價物有關。因此,人民幣上的“¥”與紀念堂柱頂上的柱頭飾“¥”應該沒有多大關係。
中山紀念堂
柱頭飾“¥”
  • 九級、五級台階
九級、五級台階,沿著孫中山銅像往正門走,登上兩段台階,這兩段台階的級數分別是九級和五級。中國古代通常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中山紀念堂
廣州市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管理處工作人員認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並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和民國十年(1921年)5月5日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所以,在這裡九級、五級台階暗合了孫中山先生在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有句成語叫“滴水穿石”,但在紀念堂四周地面有近百年歷史的石板卻“滴水不穿石”。這是因為設計者巧妙地在檐口處設計了“天溝”,將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進行攔截後,再從暗藏的柱子裡排走,從而對石板幾乎無法造成影響。
中山紀念堂
滴水石不穿
紀念堂堂頂的屋面上,每個雨水面都有一條紫銅“天溝”。這“天溝”將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攔截後,從牆面上的排水溝里排走了。可見當年設計師對紀念堂屋面的排水設計是非常科學的。
中山紀念堂
紫銅天溝
堂內的一、二樓有十六個門洞,這厚厚的門洞,在藝術上處理得非常得體,特別是紅麻石做的門框上的光芒浮雕,看上去給人一種光芒四射的感覺。
中山紀念堂
光芒四射的門洞

建築特點

內部結構

紀念堂內部結構異常堅固,全部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構成,大堂內空間極大,舞台前上、下兩層有4729個席位,而中無一柱遮擋,全由隱蔽在牆壁間的八根大柱支撐,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內部
堂內採光通透,裝飾丹彩瑰麗,金碧輝煌,並有11個門口,進出方便。舞台寬闊,可作大型會議和藝術演出。堂外三面為寬闊石階,正門石階前有一座白色花崗石台基,基座上立著青銅色孫中山全身像,兩旁植翠柏鮮花。像前廣場開闊,綠草如茵,一對花崗岩雕成的雲鶴華表,聳立其中,顯得格外雄偉和莊嚴;四周紅棉高屹,綠榕成蔭,寧靜又肅穆。廣場前是圓拱門歇山頂藍琉璃瓦的門坊。整箇中山紀念堂占地6公頃。

外部結構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卷疊的龍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檐歇山頂的中央,高懸著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檐下,內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圍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著彩繪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那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掛重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懸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著鏤花丹門,襯托得殿堂越發的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紀念堂總體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為6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紀念堂的主體建築為大禮堂,高49米,系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宮殿式建築,上部是八角攢尖重詹歇山頂。紅柱黃磚襯著寶藍鈀琉璃瓦蓋,富麗堂皇顯得莊嚴肅穆。樑柱周圍裝飾著世族風格的彩畫圖案,金碧輝煌。大禮堂正門上方,掛有“天下為公”四字橫匾,是孫中山所書。大禮堂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高度的建築水平,禮堂內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撐大屋頂的8根柱子隱藏在壁內,給人一種新穎、寬敞、明亮的感覺。禮堂的座席有上下兩層,可容納5000人。中山紀念堂的金頂呈橢圓形、高達3.79米,直徑最大處有4.075米。這么一個巨大的熠熠生輝的金頂表面,全部使用黃金鑲貼,共用了從香港購進的質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張,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頂外,“天下為公”字匾、總理遺囑、建國大綱、奠基石字型、也都是用金箔鑲貼的。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大禮堂
中山紀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築面積為8700平方米,加上東西附樓、後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妝室,面積共達1.2萬平方米。
紀念堂採用木樁基礎,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八角形的大廳設計了30米跨的鋼桁架,大屋頂由八排鋼桁架結合為一個整體。四角牆壁為厚達50厘米的鋼筋混凝土的剪力牆,以期能負荷屋頂的全部重量。樓座以鋼桁架懸臂挑出,樓板則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屋頂則用一大可四個合抱的呈橢圓形的圓柱壓頂。大廳跨度30米,內無一柱,體積達50000立方米,有5000個座位,空間高大、雄偉、寬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會堂建築,也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用於大體量的會堂建築的大膽而成功的作品。紀念堂的建築吸收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優秀元素,整體呈現恢宏壯美、金碧輝煌的特色。從屋頭檐角的細部裝飾處,均體現這一特質。
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外景
中西合璧式建築,會堂式建築開創了中西建築巧妙結合的新起點,將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物與西方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高47米、跨度71米的空間內不設一柱,主要靠隱藏在牆壁間的八根巨柱支撐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跨度達30米的大型鋼桁架,上面再支撐起主桁架,再承托起八角型的堂頂。
中山紀念堂
廣州市中山紀念堂

文物遺存

紀念堂正面抱廈上下檐間,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蘊意深刻:國家為人民所共有,政府為人民所共管,國家利益為人民所共享。
中山紀念堂內一共有29株木棉樹,其中11株古樹名木,37株古樹後續資源,包括木棉、白蘭、榕樹、黃葛、南嶺黃檀等樹種。
中山紀念堂園內一株350多歲的木棉古樹,高約27米、胸圍約6米、平均冠幅約33米。在2018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林學會評為“中國最美古樹——最美木棉”,人稱“木棉王”。木棉是廣州市的市花,2022年這株廣州“木棉王”被作為古樹文化價值的代表之一,與黃山迎客松一起在全國綠委辦、國家林草局等主辦的“中國古樹名木保護圖片展”中展出。“木棉王”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經歷了從廣州的軍政要地(巡撫院署—撫標箭道—督練公所—廣東省督軍署—廣州軍政府—總統府——“六一六”兵變後被毀)到孫中山紀念地的變遷,目睹了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領導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壯舉,中山紀念堂的拔地而起,日軍簽署投降協定,革命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盛大演出、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廣州亞運會會徽發布、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開幕晚宴等一系列重大歷史時刻。
另外還有兩株白蘭於1985年被評為名木。如今這兩株白蘭樹齡已經120多年,它們既是名木也是古樹,同時還是廣州市冠幅最大的白蘭。在中山紀念堂建堂之初,只有西側的白蘭樹原植於此,東側的白蘭樹是為了配合中山紀念堂總體布局對稱式的傳統風格而後植的。隨著歲月的沉澱,這兩株不同年份種植的白蘭,竟長成了大小一致、形態類似的對植樹,像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護著紀念堂,與文物建築形成獨特的“山”字景觀。
中山紀念堂
木棉古樹
在紀念堂大堂正門兩側,分別擺放著兩個鼎,分別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1日和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10日燒制,已有近80年的歷史。
在“文革”時期,因為“破四舊”運動,兩個鼎上面的“民國”等字樣被人弄掉了。紀念堂當時的老館長,為了避免損壞了古鼎,帶領幾個壯勞力,在半夜三更將它們埋進了東邊的草地里,當作綠化用的(大糞)肥料池保護起來。“文革”結束以後,再挖出來向遊客展示。
中山紀念堂
避難古鼎
大堂內一樓的男女廁所的標牌上還保留著當年的稱呼——男室和女室。通過這兩塊小小的牌子,可以了解過去對廁所的稱呼為男室、女室,而不是“茅坑”、廁所等。
中山紀念堂
男室、女室標牌
紀念堂的舞台上有一處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孫中山浮雕頭像和總理遺囑的內容。據介紹,“曹全碑體”的總理遺囑碑刻是吳子復的手跡,由廣東端州的梁俊生先生鐫刻。
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遺囑漢白玉石碑
在紀念館東門外北側,有一面牆上布滿了仿似銅銹的斑點。紀念堂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仿似銅銹的斑點系日軍所“賜”——侵華日軍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7日扔下的炸彈將紀念堂的牆面炸得彈痕累累。據介紹,當時,在正門前右邊也被炸了一個大坑,西北角被炸裂了約40平方米。
中山紀念堂
彈痕累累的牆面
紀念館東門外牆上布滿了當年日本鬼子轟炸而殘留的彈片。因為殘留的彈片會生鏽,為保護文物,就用一種黏合劑把它封閉起來了,免得古牆上銹跡斑斑。
中山紀念堂
日本鬼子殘留的彈片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時,日本23軍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紀念堂舞台上向國民黨第二方面軍張發奎司令簽署降書。當時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僅有數十人見證了這段歷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27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田中久一被五花大綁、遊街示眾後,在流花橋被槍決。
中山紀念堂
受降簽字
在紀念堂東小門出口的草地里有一個國家水準點石碑,這是國家監測地下水的一個水準點。
中山紀念堂
國家水準點石碑
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歷史陳列館的二樓,有一個恐怕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絕世文物”:一平方米地面鋪有5個年代的地磚。據了解,很難考證到底哪種磚出自哪個年代,但至少有兩種地磚是可以一眼看出是解放前的,因為其中有種圖案跟國民黨的黨旗相似,有種圖案與國民黨黨徽相似。
中山紀念堂
一平米鋪5個年代地磚
紀念堂內還保留著當年彩繪天面,以雲朵彩圖為主,地面彩繪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與國民黨的黨旗、黨徽的圖案相近。
中山紀念堂
彩繪天面和地面走廊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呂彥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中國建築設計師,負責設計了廣州中山紀念堂。該建築由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孫中山而建,呂彥直的設計贏得了籌建委員會的首獎並負責實施。然而,他因長時間工作壓力和精神投入,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去世,年僅36歲。因其重大貢獻,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為他立有紀念碑,他的貢獻至今受到高度評價和紀念。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設計者呂彥直

活動建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裡簽字投降解放後,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裡舉行,如教育基金百萬行、廣州國際集體婚禮、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紅軍長征6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等等。
2023年11月11日,廣州中山紀念堂聯合廣州市越秀區圖書館,於孫中山先生誕辰157周年之際,開展“走進中山紀念堂,追憶民主革命先行者”打卡Citywalk地標建築研學活動,通過“參觀+閱讀+行走”的形式,引導青少年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以天下為公、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愛國思想。
2024年7月26日至8月26日,修繕結束後的中山紀念堂以靚麗身姿再接待了18場大型演出。

出版作品

2006年11月11日,《廣州中山紀念堂歷史圖冊》內部出版。《廣州中山紀念堂歷史圖冊》是一部全面探討廣州中山紀念堂歷史、建築、文化和社會影響的專著。該圖冊揭示了紀念堂自1926年設立建設委員會以來,至今75年間所經歷的多樣變遷和文化演變。

開發與保護

保護措施

1998年,中山紀念堂進行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綜合整治維修。
2001年6月25日,中山紀念堂晉身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11月,文史資料室正式成立。
2023年7月,廣州中山紀念堂即將進行過去25年中最為全面的維修項目。這次修繕工作主要針對中山紀念堂屋頂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專門治理,以確保這座重要的文化遺產建築的安全穩固。

品牌建設

國家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交流點等。
省級: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等。
市級: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市黨員教育基地、廣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廣州市中國小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廣州市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等。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2023年2月,入選為“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
2023年4月,獲評2022年度廣州地區旅遊景區“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
2023年5月,獲評廣州市首批中國小勞動教育基地。
2023年5月19日,入選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名園名錄。
2023年6月,獲評“生態文明教育類”廣州市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營地(基地)。
2023年7月,獲評“2023年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
2023年10月,入選第一批“廣州市古樹公園”。
2024年5月,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廣州市永久保護綠地名錄。

旅遊信息

交通指南

乘車路線:2路、27路、56路、62路、74路、80路、83路、85路、133路、204路、209路、224A路、224路、229路、261路、276路、283路、284路、289路、293路、297路、305路、518路、556路等公交線路和捷運2號線C出口可到達。

門票

園區免費開放,進主體建築及陳列館旺季10元/人,淡季8元/人。離休幹部、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1.1米以下兒童均可免費進園。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表達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敬意,景區將在疫情結束並恢復經營後向醫務人員免費或優惠開放。(具體優惠細則以各景區公告為準)。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67.61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56.15

地圖信息

位置: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59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